APP下载

城步苗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探究

2020-09-07陈晚华杨光旺易小邑王文渊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学课堂优秀传统文化

陈晚华 杨光旺 易小邑 王文渊

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城步苗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与传承价值,中学课堂具有很多适合引入中学课堂的文化元素。本文探讨了如何为苗文化的学习传承创新提供平台,通过实践发现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课堂    苗族文化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1](4-8)。如何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入人心,使之成为中国青年人的文化品质与精神特质呢?教育担当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让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湖南城步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需要让年轻一代充分了解、继承与发扬这一民族文化。

一、城步苗文化的内蕴

(一)城步苗族文化的演变历程

城步是苗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新石器时代后,人口不断迁入与繁衍。约在秦汉时期,随着苗族的大迁徙,其中一支由江西经宝庆、武冈迁入城步,与原住的骆越人融合为现今城步苗族的先民,他们集中聚居在城步巫水流域以南的五峒四十八寨,以及县城以北的清溪、浆坪、蒋坊、茅坪、大古、资源、西岩等地区。苗族是城步各民族的主体民族,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城步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人民建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体系,包括从婚嫁丧葬、服饰住食到节日庆典、信仰禁忌,形成了与其经济形态、生态环境和文化生理素质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和习俗,成为中华多民族璀璨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可选入中学课堂的城步苗族文化元素

早在4000年前,苗族先民就在城步建立了“三苗古国”,苗、汉、侗、瑶等各族人民在这方古老、肥沃的灵秀山水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本来有民族语言,但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粟贤宇、杨清保所领导的苗民大起义被清朝廷剿灭后,在“一家有犯,连坐九家”的永禁律令之下,独特的苗文逐渐失传[2]。但苗族人民将其艰辛的历史与精神品格表现在服饰上,苗族的男女服饰差别很大,男装简单,色彩朴素,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花饰繁多,色彩斑斓,灿烂生辉,极为精美,不但向人们呈现出一个瑰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更展示出了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物化为苗族文化传承、历史追忆、情感倾诉、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苗族是一个崇尚美食的民族,有独特的适应山区生存的饮食习惯,“生、冷、腌、腊、野、辣”的饮食风味,如城步油茶、城步腊肉、米酒、甜酒、糍粑、酸粑、笋粑、玉兰片、栗子豆腐、猪血饼等是其饮食文化的精华,享誉三湘大地。城步苗族人民的食品原料以水稻、玉米、黄豆为主,并且擅长大米、玉米、黄豆的加工,如米粉、米豆腐、米酒、糍粑等。城步野生资源丰富,素有“取山所产,吃山所长”的饮食习惯,喜欢随不同季节采集、捕猎、打捞各种野生动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苗家人日常生活中喜欢酸辣两味,甚至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之說。但这并不否定苗家人对口味追求的讲究细致与多样化。

城步苗族歌舞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苗、侗、瑶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个性扬名于三湘乐坛或饮誉京华。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以城步苗族贺郎歌的音调为主要创作素材;1964年根据城步苗、侗、瑶同胞吃“油茶”习俗编创的《油茶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1980年,苗族舞蹈《打泥脚》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创作、演出二等奖。城步苗族人民的传统民族体育源远流长,主要有苗拳、虎拳、鹞拳、舞镗粑、舞龙、舞狮、打禾鸡、打花棍、打陀螺、抢花炮、踩高脚、挤油尖等项目,风格刚劲稳健,技击应用性强,表现了苗族人民勇武、粗犷的性格。另外,还有别致的建筑文化,如清溪古民居始建于南宋末年,迄今近800年,现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110余座,四合院18座,以青砖、木架为主体结构,配以雕花、青瓦、条石、翘檐、石刻,工艺极其精美,是湘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二、城步苗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可行性

(一)中学具备弘扬城步苗文化的专业师资

苗文化的课堂传播必须依靠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在城步境内的中学师资中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对苗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可以在苗文化知识的传播方面做出贡献。另外,部分民间艺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都可以为中学进行苗文化师资培训。目前主要有以下途径为中学提供师资:一是邀请各界苗文化研究专家、传统民族文化优秀教师来校进行讲学,举办教师培训班,增加现有教师的苗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开展苗文化教学的能力;二是组织教师深入各个乡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学习、收集更多的民族文化素材,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着重找寻可以进中学课堂的苗族文化素材;三是邀请城步县苗文化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来校讲课,让教师掌握和了解城步苗族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四是可以组织各中学间的苗文化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邀请相关学校教师现场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五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五苗会”活动与县苗学会的研讨活动,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撰写民族文化论文,编写校本教材,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苗文化进中学课堂具有现实推动力

“人才培养绝非仅仅是智力的开发、才能的发现和培养,还是人格、心理的型塑和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升华”[3](118-12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中学课堂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走向了多元化文化传播,特别是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制以后,乡土教材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城步苗文化进入中学课堂提供了动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教师收集、整理、编辑苗文化资料,在借鉴现有资料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如《城步苗学研究文集》《城步漫记》《苗款》《苗族山歌》《苗族油茶》《苗语》《苗族吊龙》等都是绝佳的素材。

(三)中学课堂是弘扬城步苗文化的坚实平台

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传播必须依靠现实有效的平台。现有全国性的“五苗会”与地方性的城步苗学会等学术性平台,但参与者多为专家学者,受众面过小,不利于大众对苗文化的了解和苗文化的继承。苗文化进中学课堂可以通过学生将文化带入家庭与朋友圈,扩大传播范围,提高速度。如在语文课堂开设苗语口语交际课、苗文化阅读课、写作课、实践展示课等;在音乐课堂开设山歌演唱课程、苗鼓、芦笙吹奏等课程;在美术课中开设剪纸、苗绣、银饰设计等课程;在体育课堂开设舞龙、打陀螺、押加、板鞋等课程。中学课堂还可以根据苗文化内容开展研学活动。如根据苗族体育文化开设包括跳竹间舞、打陀螺、挤油尖、舞龙等项目的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依托苗文化遗迹开展苗文化研学活动,组织师生深入苗寨考察民族文化资源,搜集苗族建筑、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同时,还可以在不同学校、班级开展苗文化交流活动,如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苗文化汇演等。

三、城步苗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城步苗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效果

首先我们对城步苗文化进行梳理和选取,编制了部分城步苗文化进课堂课程资源。教师从学科角度出发,寻找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选取和加工,找到与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切合点,形成本学科独具特色的城步苗文化课程资源。通过这项工作,教师们积累了相关知识,增强了苗文化进中学课堂的教学能力,编写出了大量的苗文化校本课程资源,为苗文化进中学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开展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习城步苗文化知识,了解本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优秀传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如城步一中的元旦汇演,都有舞蹈、山歌、民族乐器、苗族服饰展示等苗文化节目,促进了苗文化的传承。

再次,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开展城步苗文化研究,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不但撰写的论文频频获奖,还深深爱上了苗文化,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新元素与新情趣。四是提高了中学生中的文化素养。通过对苗语的讲解,学生提高了文化兴趣与文化理解能力,部分学生不但会说苗语,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研究苗族文化,增加了民族自豪感。五是通过实践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让家、校和社会资源在中学课堂得到进一步交流,使一些尚未被挖掘出来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得到挖掘与弘扬。如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学生家长教同学们传唱苗族《祝酒歌》,在社会实践课程中,邀请玉兰民族服饰厂总经理谢玉兰女士为学生传授苗服设计与制作技术,使苗族服装特色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实践中的困难与反思

一是教学计划的困境。尽管我国实行了三级课程制度,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并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校本课程的地位,甚至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時间与空间。城步苗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以城市为取向的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苗族文化课程的辐射面与深度很难得到保证。二是考评困境。教育主管部门总是将学校升学率作为办学水平的核心评价指标,导致中学不得不将文化知识传授作为中心工作,甚至不断弱化“非考试”性教学内容,苗文化进课堂被看成课外活动,在课程中得不到系统深入的研究与传承。特别是在应试文化中,学生的课时十分充实,校本课程更难实施。四是由于缺少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一些教师对苗文化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对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缺乏认识,加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片面追求学术成果,忽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

(三)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社会应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的认识,把它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各级党政部门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各学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部署,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工作的指导和研究。二是健全相应机制,实现有序开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健全教学管评制度,巩固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制度支撑”[4](98-109),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列入学校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学校既要做到有教材、有教案、有评课记录、有课程效果评价,又要有研究工作室和专门的研究队伍及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三是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应试学科相契合,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互动学习,增强教学实效。既要系统开发专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又要借助社会资源,开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如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组织民族体育活动等研学活动等,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效。五是点面结合,示范引路,全员普及,应及时总结,对特别典型、有效的做法,采取召开现场会、经验介绍等方法推广,推动整个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课堂工作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J].前线,2019(6).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1).

[4]杨冬.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9(3).

课题来源:邵阳市2019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城步苗文化进中学课堂实践研究”(编号:19YBB04),主持人:陈晚华。

猜你喜欢

中学课堂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学生课堂不良纪律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浅议历史比较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