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20-09-07王洪吴警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淮安特色政治

王洪 吴警

摘   要: 地域特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在自觉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性资源,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传播、发展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一载体,丰富教学手段、方式。在新时代中国青年立德树人教育中,不断形成高尚品格,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青年。

关键词: 地域特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淮安文化

“文化即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主题正成为一种自觉的整體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是一种地域现象,中华文化以丰富的区域文化样态,以其绵延性、开放性、亲和性、同一性、差异性成为世界上最璀璨的文化。地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鲜明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制度创新,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工作作风等。

现阶段,高校将地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教学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开辟新途径、新天地,而且认识和理解文化现象是大学生文化身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再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应用现状

当今时代,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通过一定的依附媒介,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日趋稳定且有着鲜明特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将特色文化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当代大学生所需的道德修养。现阶段,地域特色文化运用研究出现一些普遍现象:

1.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高校已将地域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效果甚微,结合度不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落后,为介绍而介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向学生讲解地域特色文化知识,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课堂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地域特色文化作为人文根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存在于高校课堂,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认识不足、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地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研究处在初期,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授课教师的认识不足,指导欠缺,实践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投资力度小,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

3.缺乏系统的整理汇编。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缺乏完善、系统的整理汇编,地方政府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规划、整理,文化资料利用率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将地域特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因不够系统、规范,无成册教材而不能科学指导教学,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央政府对文化越来越重视,但地方政府对于区域文化的发展,无论是政策还是经济资助力度都不够全面,规划程度有限,发展不平衡,缺乏正确政策的引导,导致文化在当地发展的稳定性较差,无法发挥育人功能,制约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

二、淮安文化蕴含特色的思想教育资源

作为文化类型空间的地域凝聚,地域文化以相近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有别于其他文化区。地域文化对内具有相似性、拥有共同的文化中心;对外具有差异性;具有兼容性及内容上的可塑性、形式上的创造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淮安文化,挖掘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对历史上淮安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与提升。科学、系统地选择地域文化中的特色资源,为高校德育提供教育内容,具体来说,淮安特色文化:治水文化、漕运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其中包含奋斗、开放、创新、奉献精神等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教育资源。

1.治水文化。

独特的地理位置,治水一直是淮安历史上最重要的主题,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新中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出现了很多治水故事和名将,如水淹泗州城的惨剧;因治水而创造的奇迹,如洪泽湖大堤和洪泽湖的修造等,治水主题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治水文化、一种人文精神。今天的淮安被被称为全国治水的典范,正是淮安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2.漕运文化。

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连接着南北的政治和经济命脉,淮安作为漕运的指挥站,促进了漕运文化的发展。开放使淮安成为“天下粮仓”、漕船制造中心,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漕运之都”。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处于低谷,运河漕运衰落,淮安历史性地位不复存在。封闭的环境、保守的作风是一个重要原因,开放才有活力。漕运文化蕴含的开放精神是值得重新发扬光大的。

3.名人文化。

名人文化中体现出创新精神。淮安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辈出。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在军事方面指挥、作战谋略“古今一人而已”,大胆创新,为刘邦成就帝业;汉赋大家枚乘,其作品《七发》艺术形式独具创新,开一代文体汉赋之先河;吴承恩大胆想象,创作出不朽名著《西游记》;吴鞠通集温病治疗之大成,善于创新,写出了中医四大名著之一的《温病条辩》;经学大师——阎若璩,作为清代汉学的直接先驱,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京剧宗师——王瑶卿,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成为著名的“通天教主”……淮安名人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勇于与善于创新精神,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4.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体现的是奉献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淮安新四军刘老庄82烈士面对强敌英勇抗争,体现为人民勇于牺牲的无畏精神;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新四军攻占了清江浦,10月成立苏皖边区政府,革命实践和经验对共和国政府的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此外,“全党楷模”周恩来体现出来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淮安人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使命感,淮安红色文化鲜明地体现出了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三、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应局限在传统课堂教学,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元素创新教学手段、方式。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利用文化这一媒介,采用将其融入理论课堂、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拓展校园文化、搭建网络平台等方式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地域文化融入教材理论教学。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和手段,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为此,高校在传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地域特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增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的思政教师,通过专业、系统、科学的方式,让地域特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仅是学生心灵的洗涤,還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是联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桥梁。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因素,是教师的教学依据,学生的学习对象”。地域文化融入理论课堂教学,首先要将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整理汇编成册,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同时,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更新资源。

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来源于教师的传授,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适时接受专业培训,增长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层次水平,从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和对教材资源的适时补充,实现本课程目标。

2.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

素养是一种在实际生活中慢慢习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于实处用力”,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效果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属第一步,内化需要在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实现,如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在实践生活中学习成长,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参观名人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形式,在观赏中陶冶情操,亲历名人的英勇事迹,增加认同感和自豪感。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让理论课走进教育基地,改变传统授课地点、方式,借助地域特色文化这一媒介,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全身心感观,达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书记所言:“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鼓励我们走进生活,通过实践,达到领悟。

3.借助淮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校园文化。

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内容,另一方面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校园文化发展增添色彩。在校园文化的布置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文化内容、展示方式,营造充满淮安地域特色文化的校园氛围,打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并安排学生负责人进行校内宣讲,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感受淮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思想上得到升华。其次,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之余,学生自主开展以淮安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相关校园活动,如知识问答比赛、辩论赛、主题手绘活动等都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形式,在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作为文化载体的活动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地域文化资源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感染着每一名在校学生。

4.搭建相关网络平台。

(1)开发教师交流学习平台

教师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成为地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阻碍之一,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速和便捷,网络学习更是受到青年教师的欢迎,使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信息搜集整理、发布交流更便捷,借助网络组织教师进行地域文化的学习交流,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新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平台,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开发一个集教学资源、教学培训、视频公开课、论坛及各个高校教学动态等内容于一体的专门网站,资源共享,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动态交流,提供自主交流平台,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开展。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现代网络科技迅猛发展,为传统教学打开了一扇窗,高校思想政治课顺应时代发展,接受新的传授方式,如微博、微信,在线上随时随地和学生互动交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地域文化为媒介,推广新型的上课方式,将相关内容、视频、图片等内容通过新媒体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在输送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和内容,从学生视角出发,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地域文化的学习,升华精神境界。在淮安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选取典型、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内容作为辅助性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讲述孝悌仁义理智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讲述革命先辈、名人大家事迹,学习中华民族精神;讲述青春、奋斗、励志故事,传达新的“三观”风尚。在新媒体平台上,教师上传有温度的新闻,有灵魂的故事,文字、图片、语言三者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双重冲击,进入课堂情境,接受优秀文化长河的洗礼。在平台上,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学完,可以发表看法、观点,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疑问进行定期评价和答疑,及时反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立足学生实际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中迪,牛余凤.把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泰山文化为例[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9(11):37-40.

[2]贾艳芬.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以周口师范学院地域特色文化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6.

[3]高勇.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8-9.

[4]李莉.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河套学院为例[J].环球市场,2019(28):308.

[5]冯传文.论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南京为例[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6]王帅宇.区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以延边区域文化为例[D].延边:延边大学,2012.

[7]于慧婷.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探究——以淮安地区为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8]吴冰.论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J].理论月刊,2002(10).

[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10]刘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8.

[11]胡健.淮安历史文化的精神——淮安历史文化再续谈[EB/OL]. http: //hawszl. gov. cn/lgxd/2020-01-09/6278.html,2017-08-25.

[12]任静.区域文化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作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4(24):57+62.

[13]淮安文学的好素材——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三十名(转帖)[EB/OL]. https: //bbs. huainet. com/thread-209142-1-1.html.

基金: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思政课题:淮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路径研究(HXSZ1907);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党建课题:淮安地域文化融入二级党校“三个课堂”育人路径探索(HXDJ1803);淮安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淮安地域文化研究基地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KA142201)。

猜你喜欢

淮安特色政治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中医的特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