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素养培育与古诗词多元化教学实践

2020-09-07汤蓉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古诗词中职核心素养

汤蓉

摘   要: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了更明确的界定,这些核心素养的实现重要抓手之一是古诗词教学。针对当下中职古诗词教学实际,作者借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联系各自学校积极开展调研,在古诗词教学的素材选择、赏析模式、综合实践等方面多管齐下,探索出一条提高中职古诗词教学效能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职    古诗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在新时代下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一些职业学校学生追求所谓时尚,喜欢网络游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等文学作品兴趣不浓,阅读朗诵基本空白。由于部分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缺少诗歌欣赏的专业引导,导致中职学生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培养氛围缺失。

笔者以“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申报”为契机,团结志同道合的一线中职语文教师以各自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当下素材选择、赏析模式、综合实践等方面中职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发挥古诗词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抓手,成为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古典诗歌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一、素材选择有容乃大

结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实际,古诗词教学应立足于教材,以教材提供的古诗词素材为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基本技能,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教材选读部分诗词赏析的任务[1](41-42)。

比如笔者以凤凰职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例,进行《山居秋暝》《琵琶行并序》《八声甘州》《青玉案·元夕》等四篇基本篇目的赏析指导。以《八声甘州》教学为例,做适当阐述:课前笔者充分发动学生借助网络及抖音等资源,布置学生录制《八声甘州》朗读的抖音视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感悟、体验柳永离别心爱的人之后流露出的思乡怀人之感。

新授过程中,笔者以第二册所学柳永的《雨霖铃》切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念去去……”在与心爱的人分别之时万般恋恋不舍,“无语凝噎”的实景可以形象感受,那么离别之后“念去去”的虚景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通过这个问题以旧知引入新授,了解柳永离别之后,感受其又经历了怎样的相思之苦,自然转承。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渐渐发现:原来这两首词是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后分姊妹篇,情感由“依依不舍”切换为“思乡怀人”模式,为下面诗词的整体感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进一步完成对柳永的知人论世分析,以及词作中词人流露出浓浓的怀人之感。围绕词作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设置任务完成对词作的赏析。比如设置任务四:“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引导学生思考这本是谁在思念谁?本句词是从谁的角度写思念的?哪些词能准确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作为宋词“婉约词人”代表的柳永不仅能写出“不减唐人高出”(苏轼评)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雄浑苍茫之感,而且能在中国古代浩如瀚海的思乡怀人古诗词中脱颖而出的过人之处,就是将传统的单相思写成了词人和心爱的人的“双相思”,加深了词的高度、深度。

《八声甘州》等古诗词的赏析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获得王维、白居易、柳永、辛弃疾等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饱含情感体验、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体悟;在整体感知诗词的前提下,能够把握诗词中淳朴深挚的情感之美、形神兼备的意象之美和齿颊生香的语言之美,培养感悟古典诗词,尤其是宋词的艺术魅力。

在完成“阅读赏析”基础篇目的教学任务后,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任务,围绕知人论世、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主要方面,设置切实可行的自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将前面学的技能迁移至自读文本,体验成功阅读的喜悦和享受。比如自读课文杜甫《登高》赏析,布置这样的任务:说一说你认识的杜甫;诗作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注意任务的层次性、難易度,保证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同时使学生的自读不盲目,紧扣学习目标,活动围绕意象、情感、艺术手法来设计,使自读更具科学性、目的性,保证学生在自读中实现审美素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素养的真正提高。

近年来,笔者及课题组成员所在的江阴中专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先后邀请江阴市诗歌学会会长、《江阴诗词》主编、江阴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叶雪琴等人参与编写校本教材《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晨读诗歌选编》,并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校参与该晨读教材的推广和研究工作。实践证明,古诗词晨读校本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体现出特有的价值。

古诗词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其从产生的第一天,更多的是体现了吟唱的功能,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朗朗上口。教材中过多强调古诗词的课程标准,讲究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把握,朗读技能由于过于主观,无法确立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在不具功利性的晨读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以专业的朗诵水准,通过示范朗诵、集体纠正、单独辅导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认同、喜爱,积极主动地走进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魅力,同时在感受老师的朗诵魅力的时候,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在古诗词鉴赏中提升文化自信[2](75-76+78)。

二、赏析模式形神具备

笔者课题组成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总结出了诗词赏析的“形神具备模式”——既依托信息化,开展“六读法”的模式,又有效开展了中职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路径。

笔者以教授的《青玉案·元夕》为例,作阐述:该首词作的教学依托PPT,将名家美读、作者介绍视频、UMU平台等资源充分整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环境中,感悟辛弃疾悲壮、无奈的心境。

一开始,利用平台在假期推送电影《辛弃疾1162》:辛弃疾年轻时投奔义军,立下赫赫战功。当有着知遇之恩的义军首领被叛徒杀害,联合南宋朝廷同金人作战计划失败,辛弃疾带着几十骑兵突入金军万人大营,斩杀叛徒,割下首级投奔南宋的英勇事迹。南归后,得不到朝廷重视,空有一腔才華,却无处施展,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成了知己。借助电影欣赏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优势是单纯的语言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小组派出代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韵律、情感的初步体验。设置诸如任务一:赏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了哪些意象?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些意象的组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借助问题任务导向,在多媒体图片形象化展示下,引导涵咏讽诵中感受作者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技巧,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美读环节再次感受名家朗读,在完成对全词意象的赏析的基础上,谈谈名家朗读好在哪里?老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情感等角度思考,进一步提高诗词赏析的技能[3](112-114+116)。

在“比读”环节引入陆游的《示儿》,对比两篇词作,体验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都是武人出身,当时辛弃疾出任绍兴知府,面对清贫的陆游,被他的忧国忧民深深感染,但二人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得到不南宋朝廷的赏识,空有才华,不愿同流合污,再次感受南宋爱国词人这个群体形象。

最后在“写读”中,设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要求学生进行一段描写创造,将古诗词学习与写作相结合,加深对词作的理解,锻炼写作技能[4]。

笔者在《青玉案·元夕》一词的教学中,以信息化资源为依托,以多种教学资源强化,结合诵读软件、思维导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整合多元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元帮助。积极贯穿“六读”法,以“读”为线,以问题任务设置为脉络,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活动构成教学环节,创设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词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古老而常新的诗词之美。

三、综合实践丰富多彩

近年来,课题组积极联系《江阴诗词》,协调版面,择优学生作品发表。通过各种举措,我市的诗歌原创活动越来越有特色,不少学生的诗歌作品还被《江阴日报》等报刊刊发。学生热爱诗歌、吟诵诗歌,诗歌在江阴中专校园上百花齐放、光彩夺目。

积极举办诗歌学习讲座。2010年来,由江阴市教育局和市诗歌楹联协会联合开展的“诗歌进校园”活动我校积极邀请我市知名“澄露网”诗歌方面专家的叶雪琴、蔡文富等学者举行开班仪式,同时举办诗词创作知识讲座近百场。讲座内容既有诗歌创作一般常识,又有诗歌欣赏窍门、评判学生诗作等,近十年参加聆听的师生超万人余人。

平时,多次邀请我校退休教师周应平、吴一珠等举行以诗歌为主的专题讲座,2010年以来,周应平、吴一珠等多次来校结合学生创作的诗作进行现场指导,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受到师生的一致首肯。据不完全统计,市诗歌楹联协会、退休老教师们在近十年来,举办诗歌专题讲座近百场次,参加讲座的师生近万人。

诗教感悟学习更离不开语文课堂训练。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江阴市课堂教学大赛上,吴红武老师,庞骁红老师执教的《雨霖铃》《琵琶行》诗词赏析课,积极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言辞美、境界美、感情美、思想美,于古韵古风中让师生感悟诗歌之美,均获不俗的成绩。目前,江阴中专诗歌教学已成为我校一张名片。

作为江阴市“书香校园”建设的一张名片,我校以“江阴市诗教先进集体”为起点,近年来将古典诗歌进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积极努力,踏实创新并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倡导学生吟诵诗歌,到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如今诗歌已成了江阴中专学生的生活的一部分。每年的市诗歌吟诵暨创作大赛、《江阴诗词》征稿、校文艺晚会等活动时,都有很多学生包括老师积极创作并表演高品位的诗歌吟诵节目。

近年来,在“书香校园”建设的春风下,我校“小荷”文学社、“悠然诗社”将越办越火,吸引更多喜爱诗歌的同学参加,给诗情画意的学生们更大的舞台,共同把江阴中专“书香校园”建设推上新高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古诗词教学应当立足于信息化创设情境,依托“六读”活动,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技能,并在自读古诗词素材、晨读校本教材、古诗词讲座、学生社团、书香校园等多彩活动中运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在活动中提高审美、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娄奕椰.一课三学:构建自主式学习课堂——以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36).

[2]马俊敏.例谈中职古诗词涵泳教学法[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04).

[3]宁中孟,王绪霞.晨读经典——对创新性传播国学经典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9).

[4]李金娴.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阴市教师专项2020年度研究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培育下的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职核心素养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