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发展模式

2020-09-05涂继亮陶秋香

关键词:区域化双一流产教

涂继亮,陶秋香

(南昌航空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南昌 330063)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它的启动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学科布局、专业调整带来一定影响[1]。为了更好地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做强“双一流”地方版[2],国内大部分省市都启动了高水平地方本科高校建设计划,通过实施“省市共建”,有效激发了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航空产业是江西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江西省加快实施航空产业发展升级、产业平台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通航市场培育等五大工程进度,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航空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教育界与产业界也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和催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我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论引导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好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撑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战略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所面临的挑战和重要选择[4]。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研究侧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社会网模式的建构过程。地方本科高校是否建立了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组织社会网的建构关键,通过它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创新和高层次航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形成区域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和区域化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构建面向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样板间”的有益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组织过程

通过梳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众多学者的研究定义,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于区域内新兴技术或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5]。在现实中,产业界与教育界的相对割裂对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形成制约。为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全部纳入到组织体系中,如图1 所示[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整体设计,着力构建一个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群体等良性互动的机制,抓住机会变革并重建育人机制,紧盯行业特色、共享双创教育资源、把控人才培养品质、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普适性评估指标,从而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组织结构体系。该组织结构体系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过程能动性的表现,即地方本科高校通过识别组织结构内外部环境,动态调整不同组织相关方策略,最终满足或兼顾其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或者要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生态优化。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体系决定了其区域化发展的道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7]。不少学者在研究高校治理结构与治理力量的博弈中,就认为地方高校区域化发展是必然途径,完全受高校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形态与方式所决定[8]。因此,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必然表现出一系列区域化特征,尤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盲目追求升格、硕博点申报未必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最佳选择。尽管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地方高校在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布局、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环节中还是没有将特色发展变成自觉行动,使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内涵建设不足,很难进一步获取外部环境支撑。从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来看,区域化的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协同合作、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双一流高校的全局辐射带动效应是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的核心影响要素[9]。地方高校在区域化发展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大学生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行业需求作为出发点,积极找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10]。地方政府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教育政策引导地方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和规划调整积极谋划区域内高校转型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同。显然,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组织结构体系下,必须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南昌航空大学区域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一)地方本科高校区域化发展模式的动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区域内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一方面面临区域内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又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限制,要想为学校赢得发展空间,就必须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原始动力[11]。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和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是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面向未来的,虽然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强调将大学生培养体系纳入到学校制度顶层设计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与预期效果差距甚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体系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应该主动对接,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协同关系,确定彼此的工作目标、责任与义务,通过系列化制度建设来完善全社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综合化保障。

第二,局部市场非竞争性战略合作。区域化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调整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层级和专业设置,这与地方企业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不同。随着数字化经济来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工科专业已渗透至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领域[12],学术与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校际间的战略合作,师生之间的交流、校企之间的合作逐渐频繁,因而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内就形成了有组织的非竞争性战略合作,有利于建立企业、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可信承诺”。以南昌市高新区为例,该区依托南昌航空城的建设,陆续引进落户了北航(南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天祥通用航空、江西海空行直升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及航空转包等一批配套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整机制造及服务配套相协同的航空产业集群,为产教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航空类企业需要根据不同职能和不同岗位,对航空产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有甄别地进行培养,迫切需要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多元化航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早在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为更好地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遴选确定了以南昌航空大学为首的10 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方面专项拨款。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江西更是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动全省航空产业发展,并在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及各种福利等方面领跑全国。2018年12 月8 日,江西省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聚焦新工科发展,旨在通过政策解读、产教融合实践案例分享,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上来。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坚持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构建校企合作新路径,提升省内高校服务赣鄱大地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四,省内“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教育示范及辐射作用。“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承载着江西实现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因而毫无疑问导致地方教育政策和资金投入的倾斜性明显,这必然给地方高校生存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挤压。地方高校在经历过增加招生规模和体量的发展阶段,着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必然趋势[13]。地方高校既要关注双一流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又要在挖掘自身专业优势基础上,确立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模式。

(二)南昌航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网模式

南昌航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网模式完全基于图1 所示的组织结构体系进行构建,在顶层设计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坚持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要求,以服务江西航空产业发展确立为差异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促进全省范围内人力、资金、信息、设备、政策共享,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谋求在服务江西地方经济和航空产业发展领域形成自身的发展空间。

1. 学校区域化发展的组织环境

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航空航天类本科高校,建校66年来,南昌航空大学始终坚持以航空国防需求为导向,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构建区域化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时,充分意识到社会网模式的建构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建设过程,必须明确地方本科高校组织环境和组织间关系多元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与博弈。第一,省教育厅及地方行政机构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南昌航空大学为响应江西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航空产业的号召,更是坚持“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政策引领,以博士点申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航空特色建设,以“三融三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区域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即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理论教育与实验实践教育融合、教育育人与科研育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载体和利益相关方主体进行融合,推动航空教育优势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教育资源转化,着力培养面向航空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抢抓航空航天产业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了面向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课程体系;将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航空类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整合了政策、产业、高校、资金、人才等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以破解通航产业发展难题为导向,整合优势、汇聚资源,着力打造航空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学科基地”“高端智库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第二,省内航空企业集群和龙头航空企业促进了区域化产教融合社会网的形成。江西省具备相对厚实的航空工业基础,学校进一步密切了与省内这些航空企事业骨干单位的联系,建设了一批航空类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南昌航空大学深入开展面向航空产业发展的区域化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组织环境。

2. 学校区域化发展的组织创新

南昌航空大学区域化发展模式的组织创新主要体现在组织技术、技术环境及区域化校企合作平台的创新几个方面。学校通过三年的建设和投入,依托教务处、各专业学院、研究生院及航空企业研发基地陆续完成了协调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实体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置了职能完善的“平台型”创新创业学院,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协同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高效。并且,学校近三年,累计投入1000 万元陆续完成了约300 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覆盖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实验平台课三大类,极大地增强了全校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一,识别组织制度和技术环境。吃透悟懂教育部关于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文件精神及相关政策文件,伴随着我国大型飞机研制专项、民航运输业大发展、江西航空产业潜力和优势不断释放,为南昌航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拓了更多制度空间,提升了其市场获取资源的能力。学校利用灵活、多层次的组织制度环境,树立了“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融合了省委省政府、航空特色鲜明的教育资源和省内重点航空企事业单位支持,建立和完善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突出特色,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识别江西省航空产业区域化发展的结构及组织形式。江西航空产业有以下5 个特点:一是产业基础雄厚,二是产品结构完善,三是研发实力强大,四是空域资源良好,五是发展环境优越。2018年12 月,江西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等9 部门为进一步加强航空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航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充分表明了江西省对航空产业人才的求贤若渴。

第二,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产教融合平台。学校聚焦航空优势学科,全方位多渠道加强航空特色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与省内航空企事业合作探索人才培养。例如,学校率先成立国内首家航空发动机学院。并且,陆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育人平台200 多个,不断引入航空企业管理机制。学校优势学科专业陆续构建完成了以实验、实践、实训为主体的四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并要求每个专业都拥有3 个以上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拓宽了校外实习内容,将学生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安排到企业进行,学生完成相关环节后可直接入职企业,实现航空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精准供给”,通过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实现过程管理和培养质量控制。在校企合作联动机制中,让企业深度介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让师生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业务处理中,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更为普遍。

三、地方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样板间”的启示和建议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充分把握好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性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推进的联动性,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的内核。通过组织创新、组织实施方式创新及校企合作平台化建设形成地方政府、航空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双一流学科几个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网主体合力,实现区域化产教融合,共同服务江西省航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实现由政策优惠向制度红利转型。这种区域化模式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网建构过程建立了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主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明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责和利益分配关系,在航空产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航空国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产教融合试验,为我们研究地方本科高校区域化深度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了启示,也实现了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样板间”的有益探索。

(一)地方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指挥中枢”

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中,如果说政策传递路径、政策落实反馈和组织实施方式是硬机制,那么地方政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则可以看成是一种软机制,地方政府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有之义的理念[14]。当前,地方政府担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试验性改革上,即使是教育部或相关部门批复的各项政策,在面对需要突破现行教育体制时均有所顾虑,尤其在具体操作层面,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和举措的对接至关重要。在本文论述的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发展模式中,江西省和南昌市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职能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发挥出教育政策的引导作用,率先决定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成及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产教融合社会网模式构建,加强了省内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风险的驾驭能力。

(二)跨企业协作能够实现区域技术协调和局部市场化

航空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牵连领域广、运营涉及面多、辐射面宽、联动效应强、经济拉动作用大等特征,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也是新时期我国重点发展的军民融合、利国利民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然而当前我省航空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协同发展意识,尤其在航空新材料、航空设备制造、航空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缺乏整体的战略合作协议,省内航空企业各自为阵,未能够充分有效的贡献航空企事业优势资源。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为民机、“三同三高”、海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动力和发展路径,近年来,江西航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南昌,景德镇抓住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的机遇,先后形成了整机厂齐头并进、产业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规模化产业集群,这都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协同创新创造了有力条件。显然,跨企业协作能够很好的实现区域内技术共享,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打破地方高校内部及企业外部环境之间的壁垒障碍。

(三)双一流建设的全局辐射带动效应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区域化发展的动力

“双一流”建设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建设转变的态势,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量大面广”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也将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双一流”建设势必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实际操作层面,极易导致马太效应。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地方高校办学具有明显的全局辐射带动效应,有助于打破地方高校长期以“封闭、分割,低效”为特征的分散式培养模式,必然带动地方高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在此背景下,就必须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参与“双一流”建设,主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建发展共同体。为此,江西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已在“十三五”期间统筹安排资金40 亿元资助建设若干所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出台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双一流”建设“地方方案”。为此,地方高校也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地方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设计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治理模式的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指以良好的先进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将各种看似冲突和矛盾的价值构筑成有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网模式多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来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促进高校的共治与善治[15]。南昌航空大学在建立产教融合深度区域化发展模式中,通过“双创”教育,联系地方政府和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力量,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第一,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对高校提要求,并通过多种方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特别地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各方面,拓展学科育人功能。积极构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第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体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重新进行课程思政体系的制度化建设,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与专业成才。第四,学校坚持“服务需求,成果导向”原则,把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作为重要内容,坚持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原则,以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为指标,构建和完善一整套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区域化双一流产教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武昌
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 党建共建联合会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