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急性胆囊扭转伴坏死1例

2020-09-04夏景龙刘雪来安敬楠王志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部网膜探查

高 鹏 夏景龙 刘雪来 安敬楠 刘 畅 王志伟 王 欢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普外一科,哈尔滨 150010)

小儿急性胆囊扭转临床罕见,及时和准确诊断存在难度。2020年1月我科收治一例,现回顾分析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供学习探讨。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5岁,主诉“上腹痛伴呕吐2天”于2020年1月27日凌晨以“急性胃炎”由消化内科收入院。入院6小时前因暴饮暴食及冰凉饮食后出现阵发性上腹痛,无放散,可自行缓解,伴非喷射样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黄色液体,无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7.7 ℃,心率11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0/60 mm Hg,体重23 kg。意识清楚,精神萎靡,腹部平坦,脐周及右侧腹压痛阳性,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入院血常规白细胞22×109/L[正常值(3.5~9.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正常值40%~75%),C反应蛋白(CRP)10.9 mg/L(正常值<0.5 mg/L)。入院彩超提示胆囊形态饱满,约6.8 cm×2.9 cm,胆囊壁约0.56 cm,欠光滑,透声欠佳,肠间隙少量积液。入院后予以控制感染、禁食补液治疗,患儿自觉腹痛缓解,平静入睡。当日上午(入院10小时)阵发性腹痛加重,复查彩超提示胆囊横位,增大,约6.8 cm×3.3 cm,胆囊壁增厚,约0.6 cm,周围可见渗出,网膜增厚包裹,胆囊颈近胆囊管处未见胆汁充盈,胆总管未见扩张,诊断胆囊扭转不除外,腹腔少量积液(图1)。外科会诊查体:体温38.9 ℃,右上腹压痛及反跳痛阳性,伴局部肌紧张,建议胃肠减压并完善肝胆胰磁共振+水成像(MRCP)检查。MRCP提示胆囊呈横向巨大椭圆形异常信号影,约6.2 cm×2.9 cm×2.7 cm,胆囊壁明显增厚,后下部隐见分层,最厚处约0.6 cm;胆囊管和胆囊颈部纤细,胆囊周围渗出明显,向后挤压胰头,肝内外胆道无明显异常,胃及十二指肠内可见造影剂影(图2)。以“急性局限性腹膜炎、胆囊扭转不除外”转入外科,急诊行腹腔镜探查。腹腔镜下见大网膜与十二指肠、横结肠共同包裹于肝门区,肝肾隐窝少量血性渗液,于脐水平线与右锁骨中线交界处置入5 mm trocar,抓钳钝性剥离肝与网膜、肠管之间粘连,暴露第一肝门区,见胆囊横位,游离状态,体部紫黑色,6.0 cm×3.5 cm×3.0 cm,胆囊颈部约1.5 cm×0.9 cm×0.7 cm,两者分界明显,右向左方向观察胆囊体顺时针扭转360°(图3),未见胆囊破裂和穿孔。复位后观察10 min胆囊表面色泽无变化,判断胆囊坏死。因周围组织水肿及粘连严重,中转开腹切除胆囊(图4),辨认胆总管无异常,放置盆腔引流管。手术时间105 min。术后第4天进食,第7天出院。病理(图5):胆囊广泛出血、坏死,局部见少量平滑肌组织及腺管样结构。术后4个月随访,饮食及生活习惯无异常,无腹痛。

图1 超声示胆囊横位,增大,约6.8 cm×3.3 cm,胆囊壁增厚,约0.6 cm,周围可见渗出,网膜增厚包裹;胆囊颈近胆囊管处未见胆汁充盈,胆总管未见扩张 图2 MRCP水平位T1(A)、T2(B)示胆囊呈横向椭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6.2 cm×2.9 cm×2.7 cm,其内信号呈分层状;胆囊壁明显增厚,其后下部隐见分层,最厚处约6 mm;胆囊管与胆囊颈纤细 图3 腹腔镜所见:A.大网膜与十二指肠、横结肠共同包裹于肝门区;B、C.钝性剥离肝与网膜、肠管之间的粘连,暴露第一肝门区,见胆囊体部呈横位、紫黑色、游离状态,周围少许血性渗液 图4 切除后胆囊的大体形态 图5 病理:显微镜下见胆囊全层广泛出血、坏死,局部见少量平滑肌组织及腺管样结构(HE染色,A ×40,B ×100)

2 讨论

胆囊扭转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60~80岁老年患者[1~3]。根据扭转程度可分为完全性扭转(扭转角度≥180°)和不完全性扭转(扭转角度<180°),顺时针扭转或逆时针扭转均可能出现[4]。从解剖学角度来讲,“系膜胆囊”是胆囊扭转的发病基础,有两种病理类型:①系膜包裹胆囊体部及颈部并附着于肝脏脏面,因系膜较长致使胆囊体处于游离状态;②系膜仅包裹胆囊颈,使胆囊体部处于游离状态[5]。当剧烈活动或胆囊周围的消化道蠕动增强时,可诱使胆囊发生扭转,但胆囊结石与胆囊扭转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6]。小儿胆囊扭转临床报道更为少见。因其起病急,消化道症状不典型,患儿表述不清及查体不配合,家长照顾疏忽无法提供确切病史等因素的存在,术前确诊存在难度。小儿胆囊扭转的文献报道[7~10]均提到消化道症状,右上腹腹膜炎体征,白细胞增高但胆红素无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疑似而非确诊,手术探查见游离胆囊(胆囊未附着于肝脏胆囊床而呈游离状态)以胆囊颈为中心旋转呈紫黑色坏死状态并予以切除。

超声领域文献[11,12]描述胆囊呈“8字形葫芦状,其8字交叉部位为带状高回声”或称为“胆总管结节征”。王炎等[13]提出“胆囊体部与颈部8字型改变及体底部圆锥状结构”是超声诊断较为特异的声像图,并建议“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短期内复查胆囊,如发现胆囊壁持续性增厚、囊腔内透声逐渐浑浊及胆囊窝积液增加”,可为临床提供手术探查依据。吴国良等[14]认为MRCP可以显示扭转的胆囊体、颈与胆管结构,且在T1加权像中可见到坏死的胆囊壁形成的强信号影,在诊断胆囊扭转时具有特异性。

回顾本例诊治过程,患儿曾因消化道症状和不典型外科体征以“急性胃炎”收入内科治疗,入院彩超并未怀疑胆囊扭转。随着病情发展,腹痛加重,查体右上腹存在腹膜刺激征,复查彩超才提示可能存在胆囊扭转。即便如此,因该病实属少见,加之我科曾遇到数例川崎病合并胆囊炎,故在诊断时格外慎重,没有即刻选择手术探查,而是行MRCP检查,以期从更多角度搜集诊断依据。术后回看入院彩超,已经具有胆囊扭转的形态特征。我们体会,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影像科医生,对该病认知仍需进一步提高。

此病难在确诊。因发病少,医生缺乏足够的经验,加之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故难下决断[15]。更多病例是在腹膜炎保守治疗无效或误诊为阑尾炎、胆道结石嵌顿时选择开腹探查[2,8,9],在术中确诊此病。几乎所有报道该病的文献都选择胆囊切除手术,并无胆囊复位后发现胆囊未坏死而不予切除的报道。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术式选择和切口设计提供更多回旋余地,在诊断不明确的腹腔探查术中具有实用性和优越性[3,14,16]。

综上,我们认为:①胆囊扭转罕见,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均应进一步总结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警惕,避免漏诊、误诊;②超声和MRCP诊断胆囊扭转各具优势,如临床怀疑此病,必要时可短期连续复查彩超或两种检查方式联用,辅助确诊;③胆囊扭转应与川崎病合并胆囊炎鉴别,后者是由免疫反应造成胆囊非特异性炎症,也可能出现胆囊短期增大,甚至需要穿刺或手术干预[17,18];④如高度怀疑胆囊扭转,应积极手术探查,以防坏死胆囊出现穿孔或坏疽引发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⑤建议充分发挥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腹腔探查中的优势,可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体部网膜探查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内侧半月板不同部位突出危险因素的MRI 评价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肩胛骨体部骨折:从手术入路选择到缝线辅助固定技术
煤矿常见隐蔽致灾因素及其探查技术分析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大网膜恶性间质瘤1 例并文献复习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