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哀江南赋》的南北融合

2020-09-02陶逯秋

锦绣·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突破性

陶逯秋

摘 要:《哀江南赋》是庾信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篇经典赋文,相较以往赋作来说做出了极大的突破。庾信结合自身由南入北的经历,吸收借鉴前人文学,在《哀江南赋》中将南北文学的艺术手法与语言风格巧妙融合,文质彬彬。

关键词:《哀江南赋》;突破性;南北融合

《哀江南赋》是六朝文学重要作品之一,是庾信吸收前人作品精华为骨架,以其独特人生经历为血肉,兼采南北文学长处为经络,呕心沥血而成的千古名作。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文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隔和限制,南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而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有意识地将南北风格进行融合,“南体北用”,达到形式与内容谐美,兼采两长,文质彬彬,《哀江南赋》是此类赋作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

一、《哀江南赋》之南朝文学风貌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南朝文学辞藻华美,雕章琢句,声韵格律严密,语言纤丽精致,风格浪漫缠绵,柔婉细腻,常用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法。《哀江南赋》的写法、风格主要承袭南朝文风,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华美流丽

《哀江南赋》讲究词藻,几乎全文以对句组成,对仗工整、精雕细琢,比如“侍戎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會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这一长段回忆自身生平,句句工笔对仗,用词精准典雅,显示出极高的语言能力与推敲斟酌的遣词功力。又如“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描写南梁繁盛时期的歌舞升平,极尽奢华,句式整齐,用词华美。《哀江南赋》文风华美,文采斐然,尽显南朝文人之态。

(二)用典精巧

《哀江南赋》几乎一句一典,全文大约共有70多处用典,光序文就有25处左右,数量极多,使得全文灵巧典雅,博闻广识,文采斐然。虽然用典很多,但庾信用典极巧,如盐在水,丝毫不觉生硬堆砌。比如“虽复楚有七泽,人称三户”,化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用楚国的典故来影射梁朝,与现实暗合,更显自然贴切,灵动自然。又如“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壮士指荆轲。“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庾信巧妙将自己为梁朝出使西魏之事融于典故之中,表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心情,也喻自己出使西魏一去不归,言简意赅,意蕴深厚。

李军和张莉创新采用西方结构主义互文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哀江南赋》中的典故进行分析,庾信在“赋史”的叙事特点中穿插典故,巧妙自如,运用典故能为叙事服务,叙事也需要典故这一工具,二者融合交糅,和谐共生,形成了互文性的结构,体现出庾信对南方故土的怀念和对华夏历史文化根基的意识。这个观点将庾信的用典与叙事进行互文联系,为《哀江南赋》中用典手法的“如盐在水”提升了一层境界,也证明了《哀江南赋》用典的自然巧妙,取于生活经历,融于叙事之中,自由随性,恰切精当,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含蓄沉郁

《哀江南赋》具有历史真实感与人物代入感,庾信常常不会太过直白地指责和批评,然而看似无态度的叙述下实则隐藏着他内心明确的褒贬,需要细读揣摩感受,承继了“春秋笔法”的特色。

如“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表面上只是在客观叙述梁武帝的行为,然而仔细读来,梁武帝执政期间,不去叙述其治国方法、政治情况,而是连用三个对句反复陈说梁武帝喜文崇佛之事,甚至细描其讲说佛经的细节,岂不怪哉?庾信隐晦地表达了对梁武帝的批评态度,认为他溺情佛教,不理政事,重用腐儒,军防薄弱,为梁亡埋下了隐患。又如“诸侯则郑伯前驱,盟主则荀罃暮至。”这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意味也比较明显,郑伯是孔子明确指出贬低的人物,本应称其为郑庄公,却因其所为降爵称呼为“伯”,将褒贬隐藏在字里行间。饱读诗书的庾信将陈霸先比作郑伯,对其呈贬低态度,隐晦地透露出对这位取代梁朝的小人的不屑与鄙夷,梁亡陈代的悲哀与激愤。

诸如此类,激烈的愤恨与哀痛被庾信深深压在心中,避免了直接叙述、褒贬态度,转而叙述其他的意象或物象,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言外,托物抒情,寄慨遥深,曲曲折折,隽永委婉,引而不发,欲说还休,形成了含蓄沉郁的语言风格。

二、《哀江南赋》之北朝文学风貌

“河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北朝诗文语言自然,直率质朴,风格现实,崇儒尚实,刚健豪放,在义理与实质的思考上要高于文字辞藻的运用,现实意义比较大,实用性较强。《哀江南赋》内容、结构深受北朝文风影响,真挚朴实,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自然流畅

《哀江南赋》全文虽然极尽修饰、追求词藻,在遣词造句上显现出南朝诗文绣错绮交、华彩优美的特点,但生僻字较少,句意明确,并非硬凑绮靡的字词来达到华丽的目的。

汉大赋以大量铺陈与华丽辞采为重,司全胜曾对批评汉大赋过于华丽的声音提出反驳,认为这与其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的文化修养、当时文字学的发达以及作品中俪辞偶句的普遍使用都有关系,突出了汉赋颂扬性的创作本质,彰显出作家创作的自觉追求。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字词生僻,复杂繁多,文章富丽绮靡,比如《上林赋》中,如“滭弗宓汩,逼侧泌瀄”描写水势迅疾,相击有声;“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描写水流激荡,冲击沙岸,急转沸腾,又如“连卷欐佹,崔错癹骫,坑衡閜砢”描写枝叶纠结交错,相互扶持。司马相如的文章体现了汉大赋的典型特色,运用丰富华丽、晦涩生僻的词汇使得文赋辞藻赡丽,文风铺张绮丽。

在与汉大赋的对比之下,庾信的《哀江南赋》更能突显出其文笔清新流丽的特点,以自然流畅为重,字词选取虽简单,但气质高妙,意境典雅。比如“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同样是描写景色,但与司马相如完全不同,选字简单自然,脚踏实地。又如“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哀江南赋》句意通顺明确,着笔自然流畅,没有故意雕琢的痕迹,虽然承继两汉词赋铺张扬厉的作风,但足见二者区别。

杜甫说“清新庾开府”(《春日忆李白》),正是指庾信作品在遣词造句上的清新之气。《哀江南赋》华美而不绮靡,典雅而不晦涩,达到了“流丽”的美感,讲求实际句意为先,行文流畅自然,不得不说是受到了北朝文学的影响。

(二)刚健开阔

骈文由于自身特点,很容易偏向绮丽、柔弱,《哀江南赋》却在华美流丽中较完美地融入了刚健的北方气质,字里行间贯通着一股刚劲遒健之气,荡然托住了整篇文章。

景物和意象的转变,渲染出南朝罕见的北方气息,是庾信诗文由绮靡转入刚健的决定性因素。《哀江南赋》中出现了许多如“牛羊”“风沙”等北方常见的景物,如“负其牛羊之力”,更明显的是“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凶残嚣张的奸臣小人好像狼望的阴云遮盖皇城,像起自卢山的沙尘蔓延江南。又如“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鶴唳旷野长鸣,属引凄异,更兼胡笳沙沉的音色,渺远寂辽,苍茫悲慨。庾信使用的意象颇具北方特色,营造的意境苍凉辽阔、刚劲疏狂,这是长期身处北方、自然而然浸染上的刚健文风。又如“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虽然是描写南朝风物,但毫无绮靡柔媚之态,句式形似连缀,言简意赅,直率简明,如波涛滚滚,一气呵成,语气旷阔轻健,尽脱江南之缠绵悱恻。

何莘茹曾提到,庾信由南入北后在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描写意象的极大转变,从南方景物转而描写北方意象,比如孤鸟、枯树、边塞等,这些事物一改南方的清新绮丽,转而突出北方文风蕴含的深沉情感,北方意象的加入更营造苍凉冷寂的氛围。这种文风变化的标杆也促进了北魏文化融合。

(三)悲慨真诚

骈文的格式限制比较大,读来情绪易显平板、枯淡,更易铺陈过度,满篇堆砌,华而不实,不知所云。而《哀江南赋》受到北方务实精神的影响,融入了自身由南入北的经历,悲慨真诚,质朴真实,内容真切,情感真挚。

“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托。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庾信在刚健中常嵌入自身悲苦经历,正如此段回忆家族繁荣、人生志向,如今羁留异乡、失节仕敌,凄风苦雨中抚琴悲歌,追思逝去亲人。“荒谷缢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帅。硎穽折拉,鹰鹯批?。”“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战争纷乱,屠戮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不仅局限于自身,庾信不止一次表达了对战乱中百姓的悲悯痛惜,以自己的经历与他们共情,流露出超越自身、心系天下的慷慨悲愤。强烈的悲痛情绪在文章中激愤流荡,形成了悲慨的风格。

在庾信之前曾有诗文作家尝试过南北融合,希望兼采两长、文质彬彬,较著名的是“北地三才”,即温子升、邢邵、魏收三位北朝作家,他们有意识模仿南朝诗文创作,推敲雕琢,使文辞秀丽、风格清婉,成为南北文学融合的滥觞,但初期作品水平不是很高,模仿痕迹较重,不够自然。

庾信的融合则与此三人方式相反——结合自身经历,由南入北,“南体北用”,即以南朝文学为基础,融入北朝文学的优点。庾信将这种方式运用在赋作上,将南北文学融合推向了高峰,《哀江南赋》“穷南北之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3](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4]刘开杨:《论庾信及其诗赋》,《文学遗产》,1959年第7期。

[5]陈果:《从“金鞍始被”到“胡马哀吟”——庾信骈赋用典的前后比照》,《荆楚学刊》,2019年第2期。

[6]李军 张莉:《庾信<哀江南赋>文学用典的互文性叙事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7](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8]司全胜:《“辞采靡丽”的汉大赋》,《文教资料》,2017年第2期。

[9]何莘茹:《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突破性
综合材料绘画实践中的“突破性”探索
浅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原则
为语文插上有力的“翅膀”
打开思路,拓展维度
论《玉娇梨》中婚恋观的局限性和突破性
吉林玉米修饰性育种技术初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
最矮的“女汉子”身高1.2米 健美赛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