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国演义》的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研究

2020-09-01王治涛赵光付

关键词:蜀汉关公三国演义

王治涛,赵光付

(1.洛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2.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河南 洛阳 47100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1]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既对三国时期风云激荡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进行了描写,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其中的忠君爱国文化因素,做到古为今用,以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以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洛阳关林是安葬关公(关羽)首级之地,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由洛阳市申报的关公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位居蜀汉(汉)五虎将之首。著名历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关羽、张飞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并有国士之风。”[2]706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关羽被尊称为关公,成为贯通儒释道三教的唯一人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标志性人物。在儒家(儒教)文化中,关公是和“文圣人”孔子齐名的“武圣人”;在佛教(释教)文化中,关公化身为“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共同成为佛教的两大护法神;在道教文化中,关公被尊为“关圣帝君”和“武财神”。一代伟人毛泽东虽然认为关公有孤傲自大、不懂统一战线、大意等缺点,但是并不能掩盖关公具有义、智、忠、勇等高大形象[3]。笔者曾经基于《三国演义》就关公的诚信美德进行过研究[4]。学术界还没有人就关公的忠君爱国美德进行过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基于《三国演义》就关公的忠君爱国美德进行若干探讨。

一、蜀汉正统观念深刻影响了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形成和传播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忠君爱国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们的修身之本。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中的关公时说:“如关公者,忠可干霄,义亦贯日:真千古一人。”[5]421蜀汉正统观念的确立、“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关公成为蜀汉的中心人物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形成和传播。

(一) 蜀汉正统观念的确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本,全书24卷,分240回。清朝初年,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左右,毛宗岗(字序始)仿效金人瑞(字圣叹)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的例子,对罗贯中的本子进行修订润色,并加以评点。毛宗岗的修订,主要是增删改削、辨定史实、修正文辞、削除论赞、删节琐事、改换诗文、整理回目等。毛宗岗修订之后的《三国演义》有120回,成为此后300多年来一直通行的版本,历久不衰。

陈寿作为西晋之臣,西晋作为曹魏之继统,在撰写《三国志》时,自然把魏国作为正统。《三国志·魏书》有武帝(曹操)纪、文帝(曹丕)纪、明帝(曹睿)纪、三少帝(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陈留王曹奂)纪,而《三国志·蜀书》只有先主(刘备)传、后主(刘禅)传,《三国志·吴书》只有吴主权(孙权)传、三嗣主(孙亮、孙休、孙皓)传。明嘉靖本并没有明显的曹魏正统观或者蜀汉正统观,虽然也鞭挞曹操,称曹操为“曹瞒”“奸贼”,但也没有明显的尊崇刘备之处,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比较符合史实的。240回的明嘉靖本,在回目中,称刘备为“刘备”“刘玄德”“玄德”“汉中王”“刘先主”“先主”,称曹操为“曹操”“曹孟德”“曹公”,没有多大差别。明嘉靖本在介绍曹操时,这样写道:“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明嘉靖本写了曹操说的一句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废其民,纵得空城,有何用哉?”(《曹操仓亭破袁绍》)像这样表现曹操雄才大略、以人为本思想的言语,在明嘉靖本中有不少。明嘉靖本在介绍刘备时,也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这样的话。

经过毛宗岗修订后的《三国演义》,却将这些表彰曹操、不利刘备的言语统统删掉。经过毛宗岗修订后的《三国演义》,更是十分明显地将蜀汉作为正统。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一开头就明确提出了正统问题,并从论地、论理的角度说明为什么魏国不是正统而蜀国是正统的原因:“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为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6]读三国志法毛宗岗在第80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还从天数、天心、人心的角度说明不能以曹魏为正统而只能以蜀汉为正统:“观曹丕受禅之时,有怪风之警,而知天心之未尝不与人心合也。人有心,天亦有心。人心不予魏岂天心独予魏哉!然不予魏者天心也,不予魏而终不能禁魏之篡者天数也。不独人不能违数,即天亦不能自违其数。数不可凭,而福善祸淫之心则可凭。紫阳《纲目》不以魏为正统,盖不以天数与之,还以天心之合乎人心者夺之耳。”[6]661

西晋之后,中原大乱,东晋偏安于南方。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对陈寿在《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开始提出异议,而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南朝宋时,中书侍郎、西乡侯裴松之针对《三国志》叙事简略、有所脱漏的现象,为《三国志》作注。虽然“裴注只少陈寿本书四千多字”[2]出版说明,但是没有对曹魏的正统提出异议。北宋上承五代,情况与曹操略同,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仍然以曹魏为正统。南宋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处在金朝、元朝的统治之下,南宋偏安江左,近于蜀汉。南宋学者朱熹(紫阳先生)仿效《春秋》和《左传》,作《资治通鉴纲目》,修订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正统观。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强调以蜀汉为正统。元朝及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指导思想,蜀汉开始取代曹魏逐渐成为正统。将蜀汉作为正统,正是毛宗岗修订明嘉靖本的指导思想。

(二)“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

早在《三国演义》形成之前,还在北宋时期,民间已经出现“拥刘反曹”倾向。从北宋到明朝,民间一直有“拥刘反曹”倾向,但不十分明显。经过毛宗岗修订之后的《三国演义》,在蜀汉正统观思想指导下,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这种“拥刘反曹”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表现在字里行间。其荦荦大端、彰明较著者,仅列以下几个方面。

就刘备、曹操在120回《三国演义》目中的称呼而言:对于刘备,回目中没有出现“刘备”这样的平称,更没有什么贬称,只有“刘皇叔”“皇叔”“玄德”“刘玄德”“刘豫州”“汉王”“先主”“刘先主”这样的尊称和敬称。而对于曹操,回目中既有“曹操”这样的平称,又有“孟德”“曹孟德”“曹公”这样的尊称和敬称,还有“曹阿瞒”“国贼”“老瞒”“奸雄”这样的贬称。曹操虽然是汉献帝的丞相,但在回目中,没有一处称曹操为“丞相”“汉相”。相比之下,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回目中则有“丞相”“汉相”“汉丞相”之称。《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从回目称呼中可以一眼看出。

就刘备、曹操的个人理想和政治抱负而言:刘备追求报国安民,克复中原,兴复汉室;曹操追逐个人名利,挟天子以令诸侯,愿作周文王。刘备一出场,就是“英雄”面目。在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刘备在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发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7]5。面对汉室倾危、曹贼弄权、曹丕篡汉的混乱局面,刘备四面征战,一生追求的、奋斗的目标就是报国安民,克复中原,兴复汉室。曹操一出场,就是“奸雄”面目。在第1回中,作者就借许劭之口,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7]10。毛宗岗在评论许劭的话时说:“劭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喜在后一语……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6]3此后多年,曹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逼迫汉献帝进封自己为“魏王”,“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8]781,成为像周文王一样的掌控天下之人,为自己的儿子曹丕日后取代汉家天下奠定了基础。

就刘备、曹操对待百姓而言:刘备爱民、靠民,曹操害民、虐民。《三国演义》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携民渡江故事,集中展示了刘备爱民、靠民的待民态度。诸葛亮火烧新野之后,在曹军的强大兵力的逼迫和追击之下,刘备、诸葛亮放弃樊城,携新野、樊城两县百姓渡过白河,向襄阳进发。在渡白河时,刘备见百姓遭难,两岸哭声不绝,就欲投江而死。在襄阳城下,面对襄阳内部的迎接、拒纳混乱局面,刘备不入襄阳,转向江陵,说:“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路过刘表墓,在祭拜刘表时,刘备希望刘表之英灵“垂救荆襄之民”。当众将建议“暂弃百姓,先行为上”时,刘备流着泪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刘备终不肯放弃百姓,“拥着百姓,缓缓而行”[7]464-465。《三国演义》第14回在讲到曹操为父亲报仇故事时,语言虽不多,却展示了曹操的害民、虐民言行。徐州太守陶谦,为人温厚纯笃。当曹操之父曹嵩路过徐州时,陶谦特意派遣都尉张闿率领500军兵护送曹嵩。不料在途中,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及其全家,并逃往淮南。时任东郡太守、镇东将军的曹操,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立马率领大军杀奔徐州,并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曹操不分善恶,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7]112-114。这时的曹操,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如何杀死无辜的吕伯奢及其一家的。

就刘备、曹操为人处事原则而言:刘备宽、仁、忠,曹操急、暴、谲。《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表现刘备宽、仁、忠的地方,也有很多表现曹操急、暴、谲的地方。曹操杀死吕伯奢及其一家这件事,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急、暴、谲。在第4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在借口献刀、谋杀奸贼董卓失败后,逃离都城洛阳,准备逃往家乡。逃至成皋,曹操准备在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借宿一夜。吕伯奢出门沽酒,准备好好招待曹操和陈宫。曹操、陈宫忽然听得庄后有磨刀之声,并听闻有“缚而杀之”之语。曹操不分青红皂白,“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曹操、陈宫上马逃离吕家后,迎面碰见了骑驴携带酒菜归来的吕伯奢。曹操“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听闻陈宫“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之语,曹操竟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7]47-48毛宗岗在评点曹操杀吕伯奢时,义愤填膺,直欲杀之而后快:“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叫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6]27在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中,刘备直接、明白地将自己和曹操进行了比较,说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宽、仁、忠。张松(字永年)献图之后,面对庞统(字士元)及早攻取西蜀的建议,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7]683

(三)《三国演义》中关公成为蜀汉的中心人物之一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羽和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虽然关羽被排列在合传的第一,但是并没有被特别突显出来。在元杂剧中,有关三国题材的有50多种,关公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但在120回的《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地位被特别突显出来,成为蜀汉的中心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人物将近1 200名。在120回《三国演义》的回目中,明显出现了刘备、刘禅、关羽、张飞、诸葛亮、徐庶、赵云、庞统、黄忠、孙夫人、马超、张松、严颜、刘封、秦宓、孟获、姜维、孟达、马谡、诸葛瞻等20名属于刘备集团和蜀汉的人物。

刘备以“刘皇叔”“皇叔”“玄德”“刘玄德”“刘豫州”“汉王”“先主”“刘先主”之名在17回中出现,刘禅以“主”“阿斗”“孤儿”之名在3回中出现,关羽以“关公”“关(羽)张(飞)”“关云长”“美髯公”“汉寿侯”“云长”之名在13回中出现,张飞以“张翼德”“关(羽)张(飞)”“张飞”之名在6回中出现,诸葛亮以“诸葛”“诸葛亮”“军师”“孔明”“卧龙”“丞相”“武乡侯”“汉相”“武侯”“汉丞相”之名在36回中出现,徐庶以“单福”“元直”之名在2回中出现,赵云以“赵子龙”“赵云”之名在5回中出现,庞统以“庞统”“凤雏”“庞士元”之名在4回中出现,黄忠以“黄汉升”“黄(忠)魏(延)”“老黄忠”之名在4回中出现,孙夫人以“孙夫人”之名在1回中出现,马超以“马孟起”“马超”之名在4回中出现,张松以“张永年”之名在1回中出现,严颜、刘封、秦宓、孟达、诸葛瞻各以本名在1回中出现,孟获以“蛮王”“番王”“孟获”“南蛮王”之名在5回中出现,姜维以“姜伯约”“姜维”之名在9回中出现,马谡以本名在2回中出现。

从120回的《三国演义》回目中可以看出,在刘备集团和蜀汉人物中,关公之名出现的频次多达13回,位列第三,仅次于诸葛亮和刘备。在这3人之中,刘备是正统的蜀汉明君,诸葛亮是正统的蜀汉贤相,关公则是正统的蜀汉名将。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也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公“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6]读三国志法。

关公成为《三国演义》中蜀汉的正面中心人物之一,也是《三国演义》塑造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重要基础。

二、《三国演义》中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忠君爱国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桃园结义,平乱报国;侍卫刘备,从不懈怠;讨伐奸贼,忠于汉室;身在曹营,心在汉家;义释曹操,暗合诸葛;紧跟皇叔,开疆拓土;坐镇荆州,保家卫国;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英灵宛在,佑民杀贼。

(一)桃园结义,平乱报国

毛宗岗修订之后的《三国演义》,在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因为黄巾之乱(现在称之为黄巾起义)、贼兵(现在称之为农民军、起义军)势大,24岁的关公和刘备、张飞在涿县张飞庄上,义结金兰。兄弟三人发誓“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7]5。

桃园结义之后,刘、关、张兄弟集聚乡勇500余人,经幽州校尉邹静引荐,见到了幽州太守刘焉。没几天,黄巾将领程远志统兵5万攻打幽州。刘焉命令邹静引刘、关、张兄弟,统兵500人,前去迎战。张飞挺丈八蛇矛刺死邓茂后,关公也舞动青龙偃月刀斩了程远志,大胜而归。接着,刘、关、张兄弟率兵救援青州太守龚景,解了青州之围。随后,刘、关、张兄弟在广宗、颍川、阳城、宛城等地和黄巾军作战。大小30余战,颇有战功,刘备也因此得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后来,刘、关、张兄弟在渔阳又参加了平定张举、张纯之乱。平定渔阳之乱后,刘备升任平原县令,张飞任平原县步弓手,关公任平原县马弓手。

(二)侍卫刘备,从不懈怠

刘备授安喜县尉后,将兵散归乡里,只带亲随20余人,和关公、张飞到安喜县赴任。在安喜县,兄弟三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果大哥刘备在人多的场所,“关、张侍立,终日不倦”[7]16。此后,关公、张飞在稠人广坐之时,常常侍卫刘备,从不懈怠。在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当盟主袁绍(字本初)得知平原令刘备是汉室宗亲后,就让人取座。“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7]55。在小沛,当纪灵准备进攻刘备、吕布准备给两家和解之时,关公、张飞随同大哥刘备到吕布营中。吕布请刘备坐下后,“关、张按剑立于背后”[7]181。赤壁大战之时,在三江口,东吴大都督周瑜请刘备赴宴,准备在席间杀死刘备,以除后患。宴会中,当周瑜得知“按剑立于玄德背后”的是斩颜良、文丑的关公时,“瑜大惊,汗流满背,便斟酒与云长把盏”[7]512。因为害怕关公害自己,周瑜也不敢动手,放走了刘备。

(三)讨伐奸贼,忠于汉室

在毛宗岗修订之后的《三国演义》中,祸害汉室的奸贼主要有董卓、李傕和郭汜、曹操和曹丕。董卓掌权后,废掉汉少帝,另立汉献帝,不久又鸩杀少帝,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祸国殃民。继董卓之后,李傕和郭汜把持朝政,残虐百姓,劫持天子,劫持百官,不断混战,祸国害民。李傕和郭汜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朝纲,残害大臣,威逼帝后,图谋篡汉。

关公和大哥刘备、三弟张飞主要参加了讨伐奸贼董卓、曹操的斗争。曹操发出讨伐董卓的矫诏后,十七路诸侯响应,纷纷率兵向洛阳进发。北平太守公孙瓒在进军洛阳的途中,路过平原县,遇上了前来迎接的刘、关、张兄弟。刘、关、张兄弟跟随公孙瓒来到洛阳,共赴国难,“一同讨贼,力扶汉室”[7]51。在汜水关,董卓之悍将华雄刀斩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大败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杀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骁将俞涉,杀冀州刺史韩馥上将潘凤。十七路诸侯大惊失色,面面相觑,盟主袁绍也连连叹息。这时,关公自告奋勇,要斩华雄之头。关公出马,刀斩董卓悍将,威震乾坤,“酒尚温时斩华雄”[7]56。在虎牢关前,董卓之温侯中郎将吕布打败八路诸侯,震惊联军。在公孙瓒出战吕布失败后,张飞、关公、刘备兄弟先后出马,“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7]60。三英战吕布,终于取得胜利,吕布败退虎牢关。关公三兄弟打败吕布后,卓军胆寒,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

曹操专权,图谋篡汉。汉献帝手书血字密诏,夹藏于玉带之内,并将玉带赐予车骑将军国舅董承。汉献帝在血字密诏中说“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希望国舅“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7]235。董承暗地联络工部侍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皇叔刘备等官员,以图国贼。关公三兄弟自此加入了讨伐奸贼曹操的斗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关公用计斩杀了曹操的心腹、徐州刺史车胄,活捉了王忠,夺取了徐州,徐州也由此成为刘备兄弟讨伐奸贼曹操的基地。

(四)身在曹营,心在汉家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被曝光,董承、王子服等人全家老小被曹操杀戮,董贵妃也被曹操杀死。杀死董承后,曹操兴起20万大军,进攻徐州。小沛、徐州先后失守后,刘备往河北投奔袁绍,张飞逃往芒砀山。关公保护刘备妻小,死守下邳。曹操向来欣赏关公,故而想要劝降关公。曹操引诱关公出城交战,并截断关公退路,攻占下邳,将关公铁桶一般围困在土山之上。此时的关公,“内无积粟,外无援兵”[7]301。在张辽的劝说下,在曹操全部答应了关公提出的三条要求之后,关公暂时归靠了曹营。关公提出的三条要求是:“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7]285此时的关公,虽然暂时依附了曹操,但心思却一直追随着刘备,心在汉室。正是这样,民间才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语,称赞关公之忠贞不渝、忠君爱国。后来,在得知大哥刘备的去处后,关公迅即挂印封金,离开曹营,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刘备旗下。在回归刘皇叔的过程中,关公还收了周仓和义子关平。

(五)义释曹操,暗合诸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在东吴人马和张飞、赵云的追杀、截杀之下,逃往南郡。当逃到华容道时,只剩下300多人随从。在这里,曹操迎面碰上了关公。关公奉军师诸葛亮的将令,率领关平、周仓和500名校刀手,在这里已经等候曹操多时了。曹操的谋士程昱认为关公“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7]568,建议曹操亲自求告关公。关公告诉曹操,今日不能因私废公,因为他的昔日之情已经在官渡之战中通过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了。但当曹操提起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又在见到故人张辽后,关公不顾和军师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放走了曹操。

关公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暗合军师诸葛亮的心思和计划。诸葛亮曾经“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7]559,因此要留个人情给关公。在诸葛亮看来,天不灭曹,如果此时强行结果了曹操的性命,就是逆天,中原地区就要再次陷入混乱局面,不利于复兴汉室的大业。

(六)紧跟皇叔,开疆拓土

关公回归刘皇叔旗下后,紧紧跟随大哥刘备,南征北战,寻找容身之地,开疆拓土。官渡之战后,刘备趁着曹操和袁绍在仓亭大战的机会,率领关公、张飞、赵云等人和四五千士兵,进攻许都,却被曹操打得大败,剩下的兵士不到1 000人。无奈之下,刘备率部南下荆州,投奔同宗兄弟、荆州刺史刘表,并被刘表安置在襄阳属邑新野县。刘、关、张兄弟暂时有了一个立足之地,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在新野,刘、关、张一驻就是七八年。在新野,在军师单福(徐庶)的指挥下,刘、关、张不仅挡住了曹军的进攻,关公还从曹军手中夺取了樊城,扩大了地盘。单福走后,刘备和关公、张飞一起,三顾茅庐,请出了年轻的诸葛亮作为军师。

赤壁之战后,刘备屯兵油江,趁着东吴周瑜和曹魏曹仁在南郡等地激战,诸葛亮施计,派赵云袭取了南郡、张飞袭取了荆州、关公袭取了襄阳。在得知赵云攻取桂阳郡、张飞攻取武陵郡后,坐镇荆州的关公主动请缨,要南下攻打长沙郡。关公带领本部校刀手500人,刀斩杨龄,义释黄忠,夺取了长沙。关公夺取襄阳、长沙等地,极大地增强了刘备集团的势力。

(七)坐镇荆州,保家卫国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在同宗兄弟刘璋的邀请下,和副军师庞统率兵进入川中,留下军师诸葛亮、关公、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后来,刘备、刘璋反目为仇,刘备开始攻取西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刘备困守涪关。在此情形下,诸葛亮根据刘备之意,让关公镇守荆州,并让关公牢记八字方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8]720,自己则率领张飞、赵云入川。荆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蜀汉两大基地之一。还在隆中之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如果刘备再攻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指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7]432-433。

对于刘备、诸葛亮夺取荆州,东吴一直耿耿于怀,也一心想得到荆州,不断派人索要荆州。诸葛亮以刘备之兄刘表的儿子刘琦还活着为名,拒绝归还荆州,并表示等刘琦死后,再归还荆州。刘琦死后,诸葛亮又说等夺取西川后归还荆州。东吴在刘备夺取西川后,再次派遣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入川,希望诸葛亮看在兄弟情义上,将荆州交还东吴。刘备答应诸葛瑾,看在军师的面上,将荆州分出一半,将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给东吴。关公看了大哥刘备的信后却勃然变色,说:“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8]752随后,关公还赶走了东吴派到三郡赴任的官员。

关公坐镇荆州期间,应鲁肃之邀,单刀赴会,使东吴不敢正觑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封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并命令关公北上攻打曹军。关公打败曹军,攻占襄阳郡。接着,关公又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活捉庞德,威震华夏,以致曹操“欲迁都以避之”[8]854。

(八)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关公擒于禁、杀庞德,不仅极大地震动了曹魏,也极大地震动了东吴。于是,曹魏和东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关公。趁着关公北上攻打曹仁防守的樊城的机会,东吴大都督吕蒙(字子明)派兵袭取了荆州。把守公安、南郡的蜀将投降了东吴。这时,曹操也派遣大将徐晃(字公明)南下,攻打关公,并将荆州被东吴占领的消息散播出去,以扰乱关公队伍的军心。关公在进攻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虽然经过名医华佗的治疗,刮骨疗毒,但还没有康复,因此不能杀败徐晃。

在东吴和曹魏的联合攻击下,关公带着剩余数百人被迫退往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在麦城,关公断然拒绝了东吴的劝降:“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8]871-872关公从麦城北门突围后,和关平一起,在临沮被东吴俘获。面对孙权的劝降,关公坚决表示不与叛汉之贼为伍:“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8]874至此,关公父子大义归天,以身殉国。关公死后,留守麦城的周仓自杀而亡。关公的坐骑赤兔马也数日不食草料而死。时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公享年59岁。

(九)英灵宛在,佑民杀贼

“身既死兮勇以武,子魂魄兮为鬼雄”。关公死后,魂魄不散,骑着赤兔马,和关平、周仓的魂魄一起,荡荡悠悠,来到荆州当阳县的玉泉山。在老僧普净的指点下,关公稽首皈依了佛门,“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8]876。孙权杀了关公后,尽收荆襄之地,犒赏三军,设宴庆功,并让吕蒙坐在上座,称赞吕蒙比周瑜、鲁肃强多了,还亲自酌酒赠吕蒙。不料突然间关公显圣附体,大骂奸贼孙权,大骂奸贼吕蒙,“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8]878。

孙权杀死关公后,很觉后悔。为了嫁祸给曹魏,孙权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赶赴洛阳,送给曹操。曹操开匣看视,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8]880。曹操赠关公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将关公葬于洛阳南门外。“曹操在洛阳,自葬关公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8]884。曹操很害怕,头痛不可忍。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在关公死后仅仅一个月,曹贼气绝而死。

三、《三国演义》中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基础

在《三国演义》中,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形成,既与关公的个人修养有关,也与关公深受社会的影响有关。

(一)深明《春秋》,不忘誓言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份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公元前 722年~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孔子在晚年,曾对《春秋》加以整理修订,使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9]138《三国演义》有一处清楚写到关公读《春秋》,并深明《春秋》。在第50回中,在华容道,曹操向关公求情时说:“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7]568关公深明《春秋》,形成了忠君爱国的优良品德。

桃园结义时,24岁的关公发出铮铮誓言,要和刘备、张飞“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7]5。从此之后,忠君爱国、救困扶危、报国安民、同生共死成为刘、关、张兄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成为关公永远不忘的初心。在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最后时分,关公在厉声叱骂孙权时,仍然不忘桃园结义,不忘誓言:“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8]874

(二) 兄弟影响,战友浸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都是关公的兄弟、战友,都是忠君爱国之人。这些兄弟、战友的忠君爱国品德都自然而然地浸染、影响着关公。刘备、张飞是关公桃园结义的兄弟,终生忠君报国,不忘桃园结义誓言。赵云自从在刘备最为困难的时期跟随刘备之后,扶保汉室,忠君爱国,情义可比桃园兄弟。诸葛亮自出茅庐、辅佐刘备后,以复兴汉室为目标,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智取荆州,攻取西川,收取汉中,一生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 修身之本,举国讨贼

忠君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修身之本,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两汉时期,以孝道治国,求忠臣于孝门。在三国乱世,出现了董卓、曹操这样的欺君罔上、流虐百姓的国贼。“曹操一生,罪恶贯盈,神人共怒”[6]原序。对于董卓、曹操这样的国贼,举国上下,群情激怒,奋起讨伐。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关公亲见。大哥刘备奉衣带诏密谋诛杀曹贼,河北袁绍率众公开讨伐国贼,江东孙权赤壁大战汉贼,西凉马超潼关讨伐奸贼,关公明知。

除这些群体性、规模宏大的讨伐国贼行动外,还有很多单个的朝野人士秉承忠君爱国理念,不惜身家性命,奋起讨贼、杀贼,激励亲人奋起杀贼。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尝于朝堂行刺董卓。司徒王允和府中歌伎貂蝉,巧施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并最终杀死董卓。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年仅24岁的平原处士祢衡(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举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7]264-265,裸衣叱骂曹操不识贤愚、不读诗书、不纳忠言、不通古今、不容诸侯、常怀篡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太医吉太(字称平),人称吉平,借给曹操治病之机,准备毒死国贼曹操,事发后被曹贼截去手指、割掉舌头,最后撞阶而死。刘备的第一个军师徐庶(化名单福,字元直)被曹操骗到许都后,徐母勃然大怒,拍案痛骂徐庶不懂忠孝大义、弃明投暗:“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7]418遂自缢身亡。这些群体性、个体性的讨伐国贼行动,这些社会性的忠君爱国行动,不可能不对关公的忠君爱国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三国演义》中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现代价值

虽然《三国演义》产生于600年前,毛宗岗修订之后的《三国演义》产生于300年前,但是《三国演义》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目的“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惩”[6]重刊三国志演义序则永远不会过时,关公的忠君爱国美德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一) 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大爱无疆精神

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存在不同的党派(帮派),如唐朝的牛党、李党,宋代的洛党、蜀党、朔党,明朝的东林党、阉党、浙党。在《三国演义》中,按照政治主张和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北方的曹党、蜀汉的刘党、江东的孙党等党派。在《三国演义》中,关公所爱的党,主要是蜀汉的刘党;所爱的国,主要是蜀汉;所爱的军,主要是蜀汉的军;所爱的民,主要是蜀汉的民。刘党开始建立时,只有刘备、关公、张飞兄弟三人。后来,在关公等人的努力下,刘党不断发展壮大。关公始终深爱着这个党派,把自己的生命、事业和这个党派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刘党的奋斗下,还建立了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关公爱军爱民,从不妄斥、妄打、妄杀兵士,从不妄杀百姓。早在桃园结义之前五六年,关公就曾经在家乡河东解良杀死过倚势凌人的势豪。关公死后,还常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也正是关公忠君爱国、爱军爱民,关公在生前和死后都得到百姓的爱戴,“在生之日,家家侍奉”,死后“为神”,家家“供养”[8]939。关公的这种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大爱无疆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当然,在新的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爱的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爱的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爱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二) 藐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关公具有藐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面对董卓的悍将华雄的挑战,在各路诸侯束手无策之时,关公主动请缨,并推掉曹操的壮行酒,“酒且斟下,某去便来”[7]56。关公上马提刀,立斩华雄,其酒尚温。曹操和袁绍大战时,袁绍的大将颜良连斩曹军两员大将,二十回合打败徐晃。在程昱的推荐下,无奈的曹操只好搬请关公。当曹操盛赞“河北人马,如此雄壮”之时,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当曹操指说“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时,关公却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7]292。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直冲山下,刀斩颜良,如入无人之境。关公坐镇荆州时,东吴大都督鲁肃邀请关公过江赴宴,意在劫持关公,讨回荆州。当关平、马良劝说关公不要过江时,关公说:“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8]754关公遂单刀赴会,全身而回。关公在进攻樊城时,右臂中毒箭受伤。面对神医华佗的标柱、大环、系绳、蒙首和“但恐君侯惧耳”的劝说,关公却笑着说:“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如此,容易!何用柱环?”[8]853关公遂饮酒数杯,与马良弈棋,开始刮骨疗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关公的这种藐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

(三) 不忘初心、不怕牺牲的奋斗到底精神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忠君爱国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们的修身之本。蜀汉正统观念的确立、“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关公成为蜀汉的中心人物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形成。在《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忠君爱国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桃园结义,平乱报国;侍卫刘备,从不懈怠;讨伐奸贼,忠于汉室;身在曹营,心在汉家;义释曹操,暗合诸葛;紧跟皇叔,开疆拓土;坐镇荆州,保家卫国;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英灵宛在,佑民杀贼。在《三国演义》中,关公忠君爱国美德的形成,既与关公的个人修养有关,也与关公深受社会的影响有关。关公的忠君爱国具有现代价值,其中所表现出的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大爱无疆精神,藐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不忘初心、不怕牺牲的奋斗到底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猜你喜欢

蜀汉关公三国演义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关公工艺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三国演义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三国演义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