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0-08-14安利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慢就业心理分析高校大学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趋势,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慢就业”现象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我校大学毕业生进行调研,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统计分析出现“慢就业”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努力推动“慢就业”者积极就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慢就业” 心理分析 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对于高校而言,最为重要的也最为棘手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最近几年“慢就业”现象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有一部分应届毕业生自然列入“慢就业”一族。有些不急于找工作,有些打算先毕业后再慢慢考虑就业,还有些就没有就业的打算,处于迷茫的状态,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慢就业”的含义及类型

1.“慢就业”的含义

杨书超认为[1],“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过一段时间再就业的现象。同时,他指出,国内的“慢就业”现象与国外的间隔年“gap year”十分相似,他认为“慢就业”是对大学生毕业后暂缓就业的一种客观状态的反映,需要理性辩证看待。

2.“慢就业”的类型

(1)等待型:随着“互联网+”新型职业的兴起,当代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求职,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工作模式简单的职业微商、代购,而且不需要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一边工作一边玩,时间上比较自由,无所谓挣钱多少。这部分群体也有可能等待合适的时机,参加考试,想进入事业单位,寻找所谓的“铁饭碗”。

(2)优越型: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和家庭的压力,而且他们从小生长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自由的生活空间和多样的发展机会,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选择自由,他们不喜欢被框架束缚,喜欢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毕业后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出去旅游转转,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在家陪陪父母,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很多家长也支持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不就业。

(3)追梦型: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充满梦想,在社会的影响下,大学生也充满自信,一如既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理想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毕业生选择出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家人的支持下,一次次的参加雅思考试,还有的毕业生选择背起行囊说走就走,完成自己的旅行的梦想,这些毕业生成了广大“慢就业”中的一员。

(4)歇业型:还有一部分同学属于“啃老族”。家庭条件的优越,家人的溺爱和支持,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就业,没有做出就业的选择,也没有给自己规划自身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大潮随波逐流,有些同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规划自己的目标职业,等待家人给找合适的工作。有的大学毕业生不满足于现在的学历,畢业后选择考研,在一次失败后,仍旧选择继续二战考研,或者等待考事业编和公务员。

二、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心理分析

为了更深入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北京农学院为例,本文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涉及我校8个学院,包括农学、工科、管理等多个专业。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几个方面:应届毕业生基本情况、慢就业类型、慢就业原因等。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5%,女生占68%,样本男女比例约为1∶2。通过分析得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外因方面

“慢就业”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与当前社会总体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大学生收入的现实状况客观上不断刺激着当代大学生对更高质量就业的美好需求,而当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势必会造成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成为“慢就业”人群,长时间停留在“待就业”阶段,直到获得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当前正值大数据时代,新兴岗位不断出现,不少毕业生也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新媒体、网店等成为新选择。

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对毕业生“慢就业”带来影响。高校从大一到大四的培养方案注重课程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大多数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都是选修课,注重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指导力。根据调查显示,有37%的同学希望学校增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次数,以及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需要。还有25.1%的同学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指导方面课程,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方向等相关指导。

2.内因方面

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的家庭压力不断减小,父母也没有了催促孩子找工作的必要,相反他们会更希望孩子花时间找一份稳定长久的工作,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没有外界压迫的情况下,更加顺从自己的意愿。

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具有独特的个性,追求自由和感兴趣的事物,在当前网络化智能化先进的时代,大部分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往往随大流,经我校调查显示,有71.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生涯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41.9%学生打算考研,“慢就业”的学生中有41.6%是属于追梦型的,25%是属于歇业型,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理性就业,慢慢考虑人生道路再去选择就业。

三、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就业工作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想法独特,期望自己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不局限于按时上下班的常规方式,想法不免脱离实际,所以对“慢就业”者需要正确引导。应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充分的对接互动平台,精准做好服务工作;高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家庭、个人提升就业观念,做好自身正确定位,多措并举,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高校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

1.建立政府、高校、单位三者充分的对接沟通平台,做好精准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充分发挥引导统筹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优化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优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用人单位要转变招聘用人观念,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院校歧视、户籍歧视等。确保招聘的公平公正。用人单位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完善校企对接工作,让学生在毕业前就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及具体内容。同时,学校和用人单位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在学生就业后,要做好后续的问题跟踪调查及反馈工作,做好合作共赢。往届的学生可以作为后面学生就业的标杆。同时,建议部分用人单位作为招聘单位适当放宽应届毕业生的准入要求,比如部分单位招聘双一流院校毕业生的同时,适当给予部分一般普通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一些机会。

2.构建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渐渐扩大,招生的生源、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率三者是互相影响,只有构建好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良好的联动机制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慢就业”者是降低高校就业率的一个群体。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学校要借力大数据的相关预测及时对专业设置和就业的方针政策进行调整,市场需求严重过剩的专业要减少招生规模,不断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实现精准、高质量就业。基础型以及学术型人才要适量培养,加强对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就业指导方面,应该从大一就设置就业指导体系相关课程,深入到学生在校的大学四年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同时,高校要加强就业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服务教师团队,学生在校期间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知识和水平,让学生尽早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渠道。与此同时,高校应对有创业想法的同学积极给予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形成创业素质, 避免产生慢就业想法。

3.提升家庭、个人就业观念,做好自身正确定位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要熟悉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更新就业思想和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就业趋势。

家长应该转变就业思想,更新就业观念,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子女,同时在就業择业时可以以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给予子女一些好的建议和引导,积极适应新时代就业的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就可以“慢就业”的思想,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摒弃不太愿意让子女从事一般、底层、艰苦的一线工作的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比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积极投身农业、医疗、教育等社会基础事业,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把个人的就业倾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学生个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参加校内外关于就业指导的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做好自身的正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认清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不能一味地对理想职业保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

结语

对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面对新时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每年全国就业人数的急剧上升,“慢就业”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需要政府、单位、学校、家庭、学生各个层面共同配合,认真对待,营造一个积极就业的和谐环境,携手共同解决“慢就业”现象,努力推动“慢就业”者积极就业,帮助应届大学生找到理想的职业,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书超.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的辩证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4):50-54.

[2]张轶辉,毕亚玲,杜小明,黄树桥.慢就业成因探析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106-108.

[3]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公共治理,2019(10):72—74.

[4]邱其霖,张辉华.“95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心理探析与对策——以高校班主任视角[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14):164-165.

[5]张慧.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9:65.

[6]李先国,易俊,周娟,彭建军.新时期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NH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3-144.

作者简介

安利清(1984.10.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籍贯:山西省朔州市,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慢就业心理分析高校大学生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