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言部字析形初探

2020-08-13潘燕妮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

摘 要:本文主要借助《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言部》所收字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以求找出其训释不当之处,予以校正和总结。经研究发现,其问题主要在于形声字上,即对亦声字与省声字的误释。

关键词:《说文解字》;言部;析形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首创部首编排法,是我国第一部解说字义、分析字形、标明音读的字典。将《说文》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比较,会发现其在汉字字形的训释上存在问题,故以言部为例,浅析书中字形。作为《说文》的析字方法,六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中对后两种的解释含混不清,其余则比较清楚。《说文》言部共收字245个,重文33个,新附字8个。经研究,形声字为大多数,会意字仅13个,新附皆为形声字。

一、会意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言部的会意字不多,训释条例为“从某,从某”或“从某某”。

(一)会意字一览

1.从某,从某

(1):快也。从言从中。(2)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3)计:会也。筭也。从言从十。(4)设:施陈也。从言从殳。(5)諰:思之意。从言从思。(6)讨:治也。从言从寸。(7)讷:言难也。从言从内。

2.从某某

(1)?:徒歌。从言肉。(2)说:说,释也。从言兑。(3)?: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从言丝。(4)譶:疾言也。从三言。(5)諡:行之迹也。从言、兮、皿。(6)諕:号也。从言从虎。

(二)会意字再探

许慎对会意字的解释存在纰漏,其中问题在于误释形声为会意。“諰”“讷”“说”“?”四字当为形声字,且“諰”“讷”“说”三字应为亦声字。

(1)諰:《段注》,“从言思。会意。思亦声”。可知“諰”字当为亦声字。(2)讷:《段注》,“讷、遟钝也。从言内。内亦声也”。因此“讷”当为亦声字。(3)说:《段注》,“采部曰,释,解也。从言,兑声。儿部曰。兑,说也。本周易。此从兑会意。兑亦声”。可知“说”字当为亦声字。(4)?:《段注》,“从言。肉声”。故“?”字并非会意,而是形声。

二、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言部形声字的训释条例分为三种,即“从某,某声”,亦声字和省声字。

(一)形声字一览

1.从某,某声

除亦声字和省声字,226个字被直陈为形声。例字略。

2.亦声字

“亦声”首次出现便是在《说文》中。形声字声旁起标音作用,而有些声旁则既标音也表义。该造字法便属于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兼类。因此部分著作将该类简称为“亦声字”。言部的亦声字有以下6个。

(1)诜:致言也。从言从先,先亦声。(2)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3)警: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4)谊:人所宜也。从言从宜,宜亦声。(5):扣也。如求妇先叕之。從言从口,口亦声。(6)谜(新附):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

3.省声字

省声的说法亦来自《说文》。许慎分析文字结构,根据当时字音推断某声旁为某字之略,注出“从某,某省声”。言部的省声字有12个。

(1)詧:言微亲詧也。从言,察省声。(2)譞:慧也。从言,圜省声。(3)謍:小声也。从言,荧省声。(4)訇:騃言声。从言,匀省声。(5)诖:误也。从言佳省声。(6)謈:大呼自勉也。从言,暴省声。(7)讋:失气言。一曰不止也。从言,龖省声。(8)?:相毁也。从言,随省声。(9)诉:告也。从言,厈省声。(10):悲声也。从言,斯省声。(11)讄:祷也。累功德以求福。《论语》云:“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从言,纍省声。(12)诀(新附):诀别也。一曰法也。从言,决省声。

(二)形声字再探

书中对形声字的训释也存在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般形声字与省声字上。

1.从某,某声

在直接表明的形声字中,有些并不是单纯的形声字,而是会意兼形声的亦声字。另外,“譄”字由于训释体例特殊,需要经过考释。

(1)譄:加也。从言,从曾声。“譄”字的训释方法与其他不同,而是采用“从某,从某声”的方式进行训释。就《段注》来看,“譄”字乃从言,曾声。故此处“从曾声”的“从”字疑为衍文。(2)诸:《段注》,“从言。者声。此以声苞意”。故“诸”当为亦声字。(3)议:《段注》,“按许说未尽。议者、谊也。谊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谓议……从言。义声。当云从言义、义亦声”。又“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按此则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可见,“义”字表意,“议”字当为亦声字。(4)论:《段注》,“议也。论以仑会意。亼部曰。仑。思也。龠部曰。仑、理也。此非?义……论者、议也。议者、语也。似未尽。从言。仑声。当云从言仑、仑亦声”。故“论”当为亦声字。(5)讼:《段注》,“争也。公言之也。汉书吕后纪。未敢讼言诛之。邓展曰。讼言、公言也。从言。公声。此形声包会意”。可知“讼”也应为亦声字。

2.省声字

该类中,有些并非真正的省声字。“詧”字虽为省声字,但所省声旁有误。

(1)詧:《段注》,“言微亲察也。从言。祭省声。铉祭作察。误”。故“察省声”乃徐铉校勘之误,应为“从言,祭省声”的省声字。(2)譞:《段注》,“(譞)譞、此複举字之未删者。慧也。与人部儇音义皆同。从言。瞏声”。因此,“譞”并非省声字。(3)诖:《段注》,“从言。圭声”。故“诖”字并非省声字。(4)?:《段注》:“相毁也。从言。隋声”。因此,“?”并非省声字。(5)诉:徐铉曰,厈非声。又《段注》,“告也。从言。?声”。可知“诉”字并非省声字。(6)讄:《段注》,“从言。畾声”。可知“讄”字并非省声字。

以上考释主要以《段注》为参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言部以形声字为主,会意字为辅,但许慎对它们的注释并非全然正确。其中,会意字多误释形声为会意,形声字则将亦声字误释为一般形声字,将一般形声字误释为省声字和误释省声字声旁。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作者简介

潘燕妮(1997—),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研究生在读,青岛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
论《说文解字》与基础教育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邑部》构形方式和书体演变研究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