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海外署名文章的隐喻架构研究

2020-08-04李晨曦陈洁

关键词:隐喻架构概念

李晨曦,陈洁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的出访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抵达往访国前夕,“习总书记常常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阐述对两国关系的看法以及中国外交理念主张”[1],这是“外交理念、外交思维和外交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是大国‘大外交’的一种大手笔”[2],产生了很好的对外宣传效应。针对习总书记海外署名文章(以下简称“署名文章”),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外交政策[3]、修辞策略[4]和英译[5]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理念的对外传播方面,较少从受众对于语言传递理念的接受和理解方面进行研究。

传播离不开语言,在传达某一抽象理念时,政治家往往使用隐喻概念,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某一理念。Lakoff将“架构”(frame,亦称“框架”)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来揭示政治话语中架构对政策接受的重要性,唤醒公众的隐喻架构意识。自此之后,国外学者 Deason & Gonzales(2012)[6]、Boyd(2013)[7]、Moses & Gonzales(2014)[8]对其进行了检验性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政治语篇进行架构分析的代表学者有汪少华,主要探讨国外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以及社会认知。因而对中国对外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仍有探索的必要,本文以署名文章为语料,运用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隐喻架构的特点以及隐喻架构传递出的深层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一、理论依据

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该书“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9],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利用具体、熟悉、形象的概念域经验理解或建构那些无形、陌生、抽象概念域经验的一种认知行为”[10],“是我们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机制”[11]。换言之,概念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映射。

在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和语言学家Fillmore的理论基础上,Lakoff将“架构”这一概念引入到政治学领域,进一步扩展了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并用来分析政治话语。Lakoff认为:“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是人们用来理解现实,并建构我们以为是现实的心理结构。”[12]25“当人们听到或看到某个词语的时候,与之相关的整个架构便被激活。”[13]架构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词语所激活的架构为表层架构,主要包括隐喻性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12]12。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如合作可直接激活合作架构。而含有隐喻性思维的表达被归纳为隐喻性表层架构,如从源域(旅程)到一个较为抽象的目标域(外交),映射了“外交是旅程”的概念隐喻。因此,架构与隐喻密切相关。架构也是一种隐喻性的认知思维,当隐喻思维与人们大脑中的架构一致时,人们才会接受,反之则不会被接受。“深层架构是政治话语中高层次的架构”[14],重要的国家政策是建立在深层架构基础之上的,所以隐喻的深层架构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鉴于此,政治话语中隐喻的架构必须基于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建立,激活受众大脑中已有的世界观。

二、海外署名文章中的隐喻架构

(一)语料选取与分析

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外交部官方网站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在对所有署名文章进行统计后,最终汇总出48篇,时间跨度为2014年3月24日至2018年12月3日。本文将运用Ant Conc软件对署名文章的隐喻表达进行词频统计,并对结果进行人工筛选,汇总出主要使用的概念隐喻类别及词汇频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隐喻特点进行分析,为深层架构分析做铺垫;同时从架构理论角度,在表层架构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因素、传统文化和社会认知,深层挖掘隐喻架构传递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二)隐喻性表层架构分析

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的识别和概念隐喻的提取,从署名文章中共提取出11种主要凸显的概念隐喻,以及一些使用频次较少的隐喻概念。隐喻(始源域)类别及词汇频次汇总如下(见表1),本文将选取前8种最主要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表1 习总书记海外署名文章中隐喻的类别及实现方式

1.机器隐喻

国家以及国际合作像是机器,只有精心地操控和细心地维护才能正常运转。从机器这一源域出发,机器的运行需要动力来维系,动力架构主要映射两国之间的互信和交流。基于动力,机器的运转需要操作行为,推动、推进、带动、驱动等词主要映射促进合作交流的具体措施。而火车、船、火车头、巨轮等机器架构的主体,主要为合作交流、政策理念以及关系发展。如例1,在谈及中文关系时,推动的主体“一带一路、中文关系、中国-东盟各领域的合作”映射为机器,“对外开放,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合作”则映射为具体行为举措。机器隐喻的使用意在传递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为合作和关系等加燃料添动力,加快和推动更进一步的发展。例1:

中方将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更好造福沿线国家人民……双方应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合作,推动中文关系更好向前发展……中方愿同文方一道,推动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深入发展,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进程。(摘自《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婆罗洲公报》2018年11月17日)

2.旅程隐喻

Lakoff(1993)将旅程定义为沿着一条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行进的活动。旅程隐喻主要激活了“合作以及关系的发展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起点的架构主要映射两国关系的新征程。基于起点,旅程中架构了对于道路方向的表达,使用诸如方向、引领、开辟、开拓等词,方向架构主要映射发展的导向。旅程中对于道路的选择,传递了对于发展、友谊、合作、共赢理念的建构。前进、前行、引领、进取等前进行为,表明旅行者在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行为上产生的某种改变则同样映射了发展的进程。快车道、征程、交汇点、十字路口等,则描述外交关系发展的具体阶段及选择。如例2,在政治外交关系建立的基础上,中柬两国关系正处在关键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愿同柬埔寨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和发展。例2:

当前,中国和柬埔寨都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站在中柬关系新起点上,中国将同柬埔寨一道努力,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摘自《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柬埔寨之光》2016年10月12日)

3.建筑隐喻

建筑与人的经验息息相关,而国家的建设却是极其宏伟复杂的,以建筑或与建筑相关事物来映射国家的发展建设,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建筑隐喻将始源域投射到有关政治和经济建设以及外交关系的目标域中。政治互信是双方建交的基石,经贸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物的完成需要两国人民不断夯实政治和经济合作基础。双方外交关系的建立,须在合作的框架下,架起政治外交的桥梁,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新型国际关系。在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及世界人民需共同努力,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如例3,“筑牢”政治基础保障了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以及开放性世界经济映射建筑的目标,因此建筑隐喻传递了对于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规划。例3:

双方要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相互理解和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为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筑牢政治基础……双方要同心协力,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方要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场合的协调和配合,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摘自《携手前进,共创未来》,《星报》2018年11月30日)

4.家庭隐喻

Lakoff在其著作《道德政治》中曾论述“家庭的概念隐喻是社会概念系统中的核心”[15]。家庭被看作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成员和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成为家庭隐喻的主要依据。署名文章中建构了“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这一概念隐喻。家庭隐喻的使用侧重于向世界传达: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共同或携手建立友好关系,密切双方的交往,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因此,诸如伙伴、朋友、兄弟、邻居等形容关系的词被频繁使用,传达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的理念;同时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每位公民以及每个国家都需要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作出贡献。如例4,在谈及中韩关系时,“伙伴”以及“亲戚”传递了中韩之间的友好关系,“家园”则传递了对于世界共同发展所肩负的责任。因此,家庭隐喻传递中韩两国应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家园的稳固发展,从而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例4:

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应该像走亲戚一样加强高层和各领域交往,重视相互核心利益和关切,及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坚持和平稳定,守护共同家园。(摘自《风好正扬帆》,《朝鲜日报》2014年7月3日)

5.战争隐喻

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危机和问题。“在当代美国历史上,政治家们就先后用战争隐喻对美国社会、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危机进行过比喻;它使人们对这些危机的性质和政府的方向有所了解,同时也使政府的某些政策合理化。”[16]署名文章中同样也运用这一概念隐喻,主要映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文章出现频次较高的为战略伙伴、战略合作、战略沟通以及发展战略,因而架构的战略主体为双方的合作以及关系发展,战略部署则主要是针对合作以及关系发展的具体措施。诸如维护、应对、抵御、攻克等战争行为,主要传递了在面对合作以及发展中的危机问题时,各国人民都需要团结努力共同应对危机的挑战,共同抵御风险,维护世界秩序和友好关系的发展。战争的结果打败、赢得,主要架构了过去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面对侵略最终所取得的胜利。如例5,“战略沟通”是促进中越两国友好关系的前提,“发展战略”的对接是达成合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最终目标都是维护合作以及友好关系的发展。例5:

中方愿同越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及时就中越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双方要继续发挥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实现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建设……双方要共同维护海上稳定,积极探讨开展海上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摘自《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人民报》2015年11月5日)

6.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17]空间隐喻源于人们对方位的态度。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主要方位区分为上、下、高、低、深、浅、中心。中国传统的认知思维上看,上、高、深是好,下、低、浅是次,中心是核心。“提升、提高、加深、深化、更高、更深、乘势而上、蒸蒸日上”这些词汇的架构主要体现在沟通、合作、关系、互信、友谊和发展上,传递对于未来合作以及关系发展的美好展望。“低”主要传递了“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心、核心、中央、团结”等词,主要突出双方要始终理解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加强社会团结,共同维系持久稳定的外交关系。

7.容器隐喻

署名文章中对于容器隐喻的架构,源域上主要体现为容器空间及实体,以及容器的延展及扩展。“注入”主要架构的目标词汇为合作发展、关系以及人文交流,“加入”架构的目标为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等,“进入”架构的目标域为合作、关系。通过梳理发现,容器实体主要喻指为两国的合作交流、关系发展以及世界组织,而“扩大、深入、开放、包容”主要体现容器的延展,传递了两国以及世界人民应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合作以及关系的深入发展。容器的隐喻同样架构了对于合作以及关系发展的美好希冀。

8.植物隐喻

就植物隐喻而言,自然界植物健康发展的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世界事件成功发展的序列之间有经验的相似性[18]148-149。因此,社会政治和经济过程经常被隐喻为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植物隐喻主要用来描述国家的发展以及合作关系的成果。如例6,中葡两国关系的发展映射到源域植物的生长,果实映射合作的成果,因此植物隐喻架构了“成就是果实”这一概念隐喻。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种植、培育,因此从植根、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传递了国家之间的发展、合作以及友好关系需要两国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受益。例6:

双方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中葡友好和合作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摘自《跨越时空的友谊面向未来的伙伴》,《新闻日报》2018年12月3日)

三、海外署名文章中隐喻的深层架构分析

“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还是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19]隐喻选择性地凸显认知域的某些特征,从而将重要的政治理念传达给听众。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隐喻性词汇的架构承担了官方的话语意图,凸显传递一定的政治理念。从深层看,这些词汇的表层架构基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观,从而说服受众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对话语进行理解。

(一)政治理念的隐喻架构分析

隐喻从社会认知的视角阐述语言者观点的同时,无意识地强化了语言者的意识形态,从而引导受众的价值观。基于上文的隐喻分析,机器隐喻主要映射各国之间合作的推进;旅程隐喻将合作发展隐喻为旅程,映射在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伙伴关系的形成;建筑隐喻将政治互信以及经贸合作隐喻为政治经济建设的基石,建筑的建成映射国家建设目标以及国家之间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家庭隐喻主要映射合作发展过程中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形成;战争隐喻映射合作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继续发展的决心;空间隐喻的方位映射合作以及友好关系的加深;容器隐喻中容器的扩展引申为合作的加深以及关系的深化;植物隐喻则传递了关系的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的信念。因此,从表层架构可以看出,隐喻中着重强调国家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传递了合作共赢、包容和谐的中国理念,宣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坚持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包容和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哪一类型概念隐喻的凸显,都传递出对于合作以及友好关系的美好展望。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谋求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而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需要各国之间秉持相互尊重和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合作共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二)文化价值观的隐喻架构分析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想像和联想,发现或创造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产生,而想像和联想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之下的社会语言人”[18]125。因此,隐喻认知也被印上文化价值观的烙印。以下从文化认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海外署名文章中的隐喻架构及其体现的文化价值观。

1.文化认知的一致性

由于人类具有相似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以及共享的社会经验,所以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种认知的共性体现在我们的言语表达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基于上文的分析发现,署名文章中的隐喻概念和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概念相一致。建筑、旅途、战争、机器、空间等,这些隐喻无论是在哪个言语社区,对于这些概念的定义基本都是一样的:建筑物即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创造的人工建筑物;战争即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战斗等。这些隐喻体现了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的一致性。因此对于这些日常生活词汇的概念,人类有了共同的认知,提及建筑,都会想起地基、建筑材料、工程师、建筑物等,所以这些共同的概念系统,很容易激起人们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海外署名文章中对于这些人类共知的概念系统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追求的“共同”的理念,引导受众运用熟悉的概念去感知中国政治话语中体现的理念。同样,“共同”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和合”思想,合作共赢中的“合”以及包容和谐中的“和”同样建构了中国“和合”文化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传递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与“求同存异”的价值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独自发展。这就要求国家间摒弃偏见以及战争思维模式,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积极沟通、平等协商,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2.文化认知的差异性

“语言绝大多数方面都包含在文化之内,所以某一社会的语言乃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自身即为一种文化现象。”[18]195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和世界各国文化相通的文化概念,但在文化中也会出现中国特色的语言表征。空间隐喻中,“中心”这一概念喻指外交关系的重点,只有世界人民和领导集体把握重点,加强合作,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就可以实现各国外交长久稳固的目标。因此,空间隐喻传递了一种美好圆满的意象。这一隐喻来源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人们调整自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和谐相处,强调相互依存,合作共赢。

家庭隐喻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家国同构”思想,中国文化中,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因此,这一思想在政治语篇中构建出显著的“世界是一个大家庭”的概念隐喻,国家之间的关系犹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需和谐相处,发展邻居、伙伴、朋友关系。同时,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每个国家都需要为世界这个大家庭作出贡献。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也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天下为公”的理念所强调的是一种“共生、共长、共存、共融”的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了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理念。

从以上隐喻的深层架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架构凸显了中国所坚持的主流政治观念。隐喻的架构和政治理念同样都被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四、结语

署名文章中的隐喻大多为人们熟知的概念,以熟悉的概念解读抽象的政治理念,使受众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接受中国理念。署名文章中隐喻架构,激活了对于政治理念以及理念背后文化价值观的传递。隐喻架构的深层政治理念主要为合作共赢、包容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隐喻架构以及政治理念传递的文化认知的一致性体现了中国所坚持的“和合”文化价值观,文化认知的差异性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猜你喜欢

隐喻架构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基于B/S架构的图书管理系统探究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VoLTE时代智能网架构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