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小波:智趣的诞生

2020-06-29吴义勤陈培浩

广州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卡尔维诺王小波文坛

吴义勤 陈培浩

本期进入我们视野的经典作家是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文体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又格格不入。他曾被称为“文坛外高手”,但他确实是一个呕心沥血经营纯小说的人。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两度获得台湾《联合报》大奖。他在小说中探索现代小说叙事,质疑无智无性无趣的生活,恣意嘲弄僵硬的文化,并张扬对智慧的衷心爱好。王小波一生创作涉及小说、杂文、剧本,结集出版的主要有小说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天长地久》和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共约180万字。他的思想立场和对小说形式的探索都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1997年,王小波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在他身后,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时代正悄然到来。在一群热爱他的朋友的推动下,王小波作品与互联网迎面相逢,一时在中国第一代网民中收获粉丝无数,粉丝们甚至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联盟”。即使到现在,每逢王小波逝世纪念日,仍会有大量网友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无须讳言,互联网在王小波作品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王小波追求自由、智力和趣味的思想立场,与正为中国网民打开巨大信息和文化空间的互联网在调性上实在太一致了。王小波经由出版界、评论界和互联网的合力而经典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王小波小说的独特性何在?他为中国当代文学又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

在我們看来,存在两个王小波:一个是通过杂文进行言论表达的自由主义者王小波;另一个是对叙事无限性有着偏执追求的小说家王小波。事实上,大众熟知的是前一个王小波,对后一个王小波则所知甚少。虽然不能将两个王小波截然分开,实际上王小波的杂文往往有小说的引人入胜,小说则有杂文的敏锐和幽默,但王小波本人显然更看重小说家这层身份。在他看来,“杂文无非是讲理,你看到理在哪里,径直一讲就可……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写无中生有的才能;我更希望把这件事做好”。

王小波秉持的是一种追求叙事无限性的纯小说观,这种小说观的确立,跟他对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服膺不无关系。王小波的小说观离不开以下几点:首先,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的艺术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虚构的,区别于纪实;二是艺术的,不负责现实的社会道义。他明确说“负道义责任可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艺术的标准”。其次,小说是叙事的艺术。王小波认为,传统小说只重视讲故事,而现代小说注重叙事,“叙述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因而现代小说“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王小波小说对叙事形式、视角、层次有着近乎偏执狂般的尝试。再次,小说是探索“无限性”的艺术。在《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中,王小波说:“我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他了,”他喜欢卡尔维诺对小说的一个“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的可能性:“要知道卡尔维诺从中年开始,一直在探讨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小说像计算机科学一样,确实有无限的可能。”在《茫茫黑夜漫游》中,他又说:“小说家最该做的事是用作品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有趣是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

人们常刻意强调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外来者的角色,明白了王小波的艺术立场就会发现,王小波并非当代文学观念上的他者,恰恰相反,他就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开始形成的纯文学观念的延续和展开。王小波九十年代所追求和践行的,正是对八十年代先锋文学叙事实验的赓续。有趣的是,王小波与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确实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和承续关系。他们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动因而走向叙事实验和先锋文学实践的。八十年代先锋作家们对叙事迷宫的迷恋,蕴含着对哲学一元论的反思。先锋作家为何不再信任“全知全能”叙事?不仅是因为“限知叙事”更高级,而是因为“限知”和“迷宫”更符合他们对破除一元性世界的认知。不过,在王小波这里,他却是在追求智慧的理性哲学的引导下靠近现代小说叙事实验的。王小波喜欢罗素和杜威,他是可知论的信奉者,在他心中有一种明晰的真理存在,应该说,他其实是在启蒙主义的理性之光照耀下拥抱了后现代小说的智力叙事游戏的。后现代主义因对于秩序化、等级化世界的遗弃而刻意为之的凌乱被王小波整合进了理性主义追求智慧的新秩序之中。因而,把王小波后期的那些追求叙事可能性的作品读解为后现代文本,实在是一种误解。

因为英年早逝,王小波是一个因生命意外中止而尚未完成的作家。所以,客观地说,不管是从理念还是实践而言,王小波并未为当代小说艺术带来更多新东西。但王小波并非没有贡献,这种贡献来自于他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了一种毫无负担的纯粹智趣。对于艺术而言,引入发笑或引人流泪构成了二种最重要的审美路径,王小波显然走在第一条路上。但王小波追求的不是喜剧化的小说审美,他不是狄更斯,不是老舍,也不是钱钟书。王小波虽然经常让人捧腹,但让人捧腹并不是他的追求。笑有很多种,他追求的是由智力实现的趣味。先锋作家的叙事迷宫当然对读者构成十足的智力考验,但这些作品往往智而无趣,毋宁说,它们根本就是悲剧化的。王小波以乐观的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相信,小说可以为人类建造一个既智且趣,足以栖息的精神空间。因此,当代文学的智趣,在王小波处诞生。在他之后,几无人追随。

本期邀请著名评论家房伟——《王小波传》的作者,来解读王小波的经典化与当代文坛的关联。文章在史料上下了很多功夫,很多材料来自作者亲自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某个简明的王小波的“接受史”。

猜你喜欢

卡尔维诺王小波文坛
卡尔维诺(素描)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浪漫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