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门中开

2020-06-29苏炜

广州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氏宗祠古镇

苏炜

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我们并非天生具有从苦难中恢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明白自己是谁,也会知道我们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引自“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在伯克莱大学的演讲。

窄窄小涌,苍苍老巷。须髯飘飘的古榕树浓荫掩映着青石板路,鱼塘边连绵的竹棚子,传来鱼档肉档高高低低的叫卖声……我是在搜索对故乡中山古镇的久远记忆么,还是回到了隔洋相望中常常萦绕的梦境?车子到了镇公所楼前我就跳了下来,不愿随车前往祠堂,想用自己迟疑的脚步,丈量一下这段记忆的长度和深度。从小就听长辈说,我的襁褓岁月——从出生到三四岁,就是在古镇度过的。好像还发生过跟着伯娘到水塘边洗衣,若不是堂哥眼疾手快,我差一点就因为玩水而被溺毙的惊险事。我甚至记得儿时陪我玩耍的黄狗叫“阿得”,日后我还把它的名字用到了我的长篇小说《迷谷》里的狗子身上。多年后重返孩提旧地,已是1973年,前来探望回乡当知青的妹妹。虽然那回陪小妹一起在古镇过了一个忧患年代乏善可陈的农历新年,距今,也有将近五十年之遥了。脚步迟疑,自然是因为眼前的一切,早已无复记忆。被称为“中国灯饰之都”的古镇,可以想见她如今的繁华街市,十里灯花,早把我心头的那些古旧影像抹得一干二净。我只是对着那些熟悉的名称——比如“古一”小学、“津边里”等等频频留影,算是对自己暌违故乡多时的一点补救吧。

没想到,我的“迟疑脚步”,竟大大怠慢了祠堂前久候的乡亲们了。一色橙红制服的苏氏宗亲会乡贤们,已在门前列队守候多时,只等我——这个姗姗来迟的远洋游子的到临,才能率一众家人族亲步入祠堂,开始正式的祭祖仪式。宗亲会会长大兄大步迎上前来,作自我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惊了我一个踉跄:“我是苏东坡二十九代孙苏根鸿……”紧紧握手,满面堆笑,却堆成了一摞的疑问号和惊叹号——“真的吗?果真吗?!”仰看青砖绿瓦、门楣巍峨、廊柱敞亮的祠堂外观——苏门,苏门?——斑驳的岁月之痕留在我心头的,是更深的亲族血缘与历史遭际的沟壑裂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如是,却成了另一道哲学与人生的大哉问啊!

鼓乐大作。锐亮的唢呐声刺透了袅袅烟气,把我的思绪引向了更加久远的,属于家族也属于国族的那一条蜿蜒的来路……

我们家这个苏姓家族,祖籍在今广西合浦北海,早时并不属于这个古镇苏氏宗祠。只因当年(1940年代中后期),父亲苏翰彦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在孙中山侄子——时任中山县长的孙乾手下任事,秘密营救过好几位被逮捕的古镇中共地下党员(从抗战时期开始,古镇就是中山地下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中心),因而与古镇苏氏族人结下深厚情谊。父亲于是把当年战乱中的整个合浦北海苏姓家族(从祖母、大伯父、三伯父、姑姑到相关族亲等等),先后搬迁到中山石岐,继而便正式归宗入籍古镇的苏氏宗祠,在古镇津边里落地生根。——“苏松柏”“苏金荣”“苏社丁”“苏昌”“苏国田”“苏根权”“苏能根”“苏社木”等等这些当地苏氏长辈的名字,是我们从小在家里就耳熟能详的。记得1960年代初年的饥荒年月,我们这个子女亲戚众多而时时温饱有虞的大家庭,便常常受到古镇乡里的联手接济。“细佬哥”时的我,不时会随着兄长到珠江畔大沙头的河涌边上,扛回古镇乡里撑着草艇送进城来的活命宝物——紫薯、木薯、蔗糖、鱼饼、炒米饼还有荔枝、龙眼等等,那是我们孩童时代合家欢娱达旦的难忘时刻。我们广州东山启明路的家宅,自然也成了古镇乡人的“省城之家”。从小,我们就陪伴过无数到城里来看病、办事的称“叔”称“伯”的古镇“苏家人”。为着古镇一位开明乡绅曾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历经过各种政治冤狱的父亲曾不顾一己安危地上下奔走申诉,终令这位苏氏族亲获得平反改正;而在各种颠簸起落的时代风潮中,古镇,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苏家两三代人休养生息的避风港湾。老父在“文革”中落难入狱,就是在古镇避风休养时被警司派人来带走的。由此还使古镇的苏氏亲族受到重重牵连:大伯父倒毙在残酷惨烈的批斗会之后,年迈祖母因而不得不作“最年老的知青”——年近九十勉力跟随堂哥离城下乡,终日以泪洗面,最后抑郁而终。而我个人,平生受到的最大羞辱——十五岁那年陪着十七岁被剃了半边头发的小姐姐游街批斗示众,也是因为当年只是初中生的姐姐,与在古镇避祸的父亲的一封私信被截获而罹罪。自此,父兄系狱,合家遭祸,信尝世态炎凉,我因而未足龄便下乡远赴海南岛,步入了自己人生教程里最严峻的第一课……

——古镇古镇,那真是我们“苏家人”命运相系、骨肉相连之地啊。

宗祠台阶。需要使劲抬脚才能跨过的高高门槛——这是真正的“登堂入室”。在身边导引我、按老规矩指点我行止的(不然我可真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正是当年那位秘密资助过地下游击队的开明乡绅苏昌的孙子辈族亲。他称我为“叔”,我笑说“叔”太老了,称我为“哥”吧!他连连摆手,却笑颜庄重:不不,你爸爸“五叔”是我的“叔公”,这辈分可乱不得呢!我这位“洋风洋水中人”这才真切意识到:自己也给耶鲁学生讲述过的中国传统“辈分伦理”的“铁律”,此时在宗祠殿堂,可是丝毫轻慢不得哟!

我与各位乡贤族亲——宗亲会长辈、理事,平辈弟兄、小辈子侄弟妹一一打过招呼,特别向与父亲平辈而硕果仅存、已经腿脚不便却坚持坐轮椅出席祭礼的国田叔及其家人问安致意,方才领着亲眷家人,绕席落座。环望祠庙中堂,沿着青砖高墙,一字排开的制作井然的历代苏氏先祖的画传——从春秋战国策士苏秦、汉代名臣苏武、到北宋文名光耀的眉山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一直到當代领袖华国锋(本名“苏铸”),特别是——名字陌生的南宋大将军苏刘义。——苏刘义?“……苏刘义,正是我们古镇苏姓宗祠的先祖公,”宗亲会长根鸿兄迎向我问询的目光,递给我一本《苏刘义大将军世谱》的小册子,“我们古镇苏氏宗族,就是苏轼后人苏刘义这一个亲缘支脉,绵延数百年、二三十代人延续下来的……”

苏刘义?我借着亲友落座寒暄的短隙,忍不住翻开手边的小册子匆匆浏览。薄薄一本《苏刘义大将军世谱》,史料层叠,引证繁复,却也眉目清明,脉络清晰。简略说来,据世传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世表》与安徽明洪武木刻本《秋浦苏氏世次年表》的记载与世代流传,苏刘义乃出自苏轼长子苏迈这一支,为苏轼第九代传孙。苏刘义,字任中,为苏迈长子箪、苏箪长子峤、苏峤公子云卿、苏云卿公子澄隐、苏澄隐公子——苏庆文之子。细数辈次,苏刘义乃古镇苏氏宗祠的九世祖。南宋末年,元军践踏中原,苏刘义在鄂州率兵与元军周旋作战;元军直逼南宋京都临安府(杭州),苏刘义率兵先护二王至温州、瓜州,再航海至泉州、湖州;后宋端宗崩,苏刘义再奉杨太后之命任御前伺卫,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将军护八岁幼帝南迁。在元军重重围堵追杀之下,遁至广东新会崖山与元军决战,苦战十九日,御舟被罡风吹覆,陆秀夫拥幼帝蹈海而亡,南宋朝廷倾覆。崖山之役君臣死难后,文天祥被俘,殿前指挥苏刘义率兵突围至顺德都宁山,拥民间一位姓赵名旦者立寨建都,招集千余兵勇继续抗元。后遭元军重兵围剿数月,苏刘义在惨烈血战中殉国,享年四十七岁。乾隆年间有顺德举人罗天尺题《宋宫都宁山》诗曰:“……我来吊古迹,旧曲半明灭;史无王旦名,地传刘义节。欲续崖门线,终同块肉绝。山风吹我衣,愁恨千百结。”

果真是悲歌慷慨,浩气千秋啊。苏刘义,苏刘义。我默念着先祖的名字,想起年中时曾随画家好友瞻访文天祥当年抗元护帝南迁路过的潮阳莲花峰。那座据说是文天祥率军策马至此,因追帝踪不见而一跺脚令峰石裂成莲花瓣的巨石,当时曾让我抚之心旌摇颤。或许彼石彼迹,也留下过先祖苏刘义将军当时护帝南行的鞭影剑痕吧?我便一直惦记着,弄清古镇苏氏宗祠与苏刘义将军此脉的具体渊源。时在祭礼间无暇顾及,最终在日后古鎮老前辈苏能根叔的一个答记者问视频里,得到了解答——原来,苏刘义殉国后,其子嗣后人流落在广东新会、顺德一带。古镇这一支苏族,是数百年前直接从新会津边里迁来的。所以今天古镇苏氏宗祠所在地,还保留着“津边里”的古名;而建于明代的苏刘义祖墓,2015年由中山和新会两家苏氏宗祠重修,就耸立在新会双水镇塔岭村的鲤鱼山……

鼓乐震耳,人声熙攘。身边的域内兄弟姐妹与古镇亲友多有交往,很快即言谈入港。我留心照应着新婚女儿和洋女婿的动静反应。他俩仰头四望,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又不时会心一笑。我知道对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他俩,眼前的一切都闻所未闻,也太“exotic”(异国情调)了。长长的红木条桌上摆满了杨桃、番石榴、火龙果等南国水果,山东青岛出生的妻却对碟子里的细壳干煮花生情有独钟。“怎么有这么好吃的花生?”妹妹告诉她是古镇土产,便悄悄叮嘱乡亲留存了一袋,日后被妻欢天喜地带回了美国。

我环望着热气腾腾的祠堂,乡亲们一张张被热情和日晒熏红的脸庞,意兴飞扬。宗亲、乡贤热情的话语很难一一细述,最吸引我视线的,却是身后繁体“蘇”字锦旗之上烘托着的,中堂头顶的匾额大字——“笃堂”。“笃”,粤语中的入声字读音,收束铿锵。“‘笃堂何解呢?”未待我心底的疑窦冒出口,身边的开明乡绅后人、在中山政协任事的志伟兄便悄声告我:乡间有许多传说,说是宗祠所在地,原为古久年间当地一马姓富家将女嫁给古镇苏姓后生时的嫁妆田亩,建宗祠后为感念马家奉献而在“马”上加“竹”,所以称“笃堂”。“我么,”志伟兄朗声笑道,“其实更喜欢‘笃字所包涵的声气精神。我觉得这一个‘笃字,可担得起苏氏宗族古来一直绵延承继的骨气精神呢!”

我心里轻轻一动。此说真是“正中吾怀”啊。域外任教汉语多年,我不可能对此“笃”字无感。笃,据《说文解字》,本为“沉实之马蹄声”解,转义为忠实、厚重、确当、一心一意。《论语·泰伯》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子张》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后世更把“笃”字,直接与“专心好学”相连——《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南史·儒林传·沉德威》:“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公幼笃学,有大度。”明邵璨《香囊记·讲学》:“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坚。”

无论是“沉实马蹄声”或是“笃信好学”“笃学大度”,千真万确,果都是古来“苏门精神”之结晶啊——从苏武的餐风饮雪不改其志,坡公的历尽劫患不改其乐,再到苏刘义的舍身赴义不改其忠,其“硬核”,都在此“不改”——“一而贯之”“慎始守终”,一个“笃”字,可谓气贯今古,掷地有声!联想到我们苏家老祖母(合浦话叫“阿妈”)多少年耳提面命反复叮咛的“奋志”,老父亲高悬家中厅堂的家训“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都与这“笃”字,一脉相牵相连啊!

不过,此时身边女儿的一句低低的英语问询,却让我一时赧然了。“爹地,”她问:“为什么对面墙上会有你的照片,旁边的那个大照片,又是谁?”本来,对这次回乡祭祖,我是这样告诉女儿和洋女婿的:乡土之情,正是中华传统血脉之根。中国人有对祖先和乡土的崇拜,将结婚与生死并重,称“红白喜事”。所以我和妈妈带你们新婚后回国省亲,首先要告慰祖宗先人和拜望家乡的乡亲父老。当日,我们在广州白云机场接到他们俩的当时,就马上驱车上远郊墓园去为祖父母和曾祖父母扫墓拜祭。这次返古镇乡前,还专程带他们走访了一趟国父孙中山的翠亨故居和边上我的中学母校——中山纪念中学的校园。还特别指给他们俩看——当年爸爸和姑姑在同一个地方获大奖和受批斗游街的那个土石台子,他们还特意留影纪念……我唯一没有明告女儿的是:因为我身后的世界名校光环,也因为我刚刚获得了耶鲁2019年的最高优秀教学奖,这次我带他们的新婚省亲之旅,家乡父老特意予我们以最高礼遇……

“你爸爸照片旁边那个大幅照片,”她的姑姑们轻声指点着,“他叫苏炳添,是中国跑得最快的人,他就是在古镇出生成长的,他不久前刚刚夺得亚洲100米短跑的冠军……”旁边坐的古镇叔婶们,便连笑带喊、七嘴八舌地抢说道:苏炳添这个“古镇仔”呀,算是我们苏家祠堂的“武状元”;你爸爸呢,就算是“文状元”啦!呵呵……

“文状元?爹地,什么是文状元?”女儿自然不懂,不依不饶,还在低声追问。

“文状元?何为文状元?”我一时竟有点语塞——苏门之“文状元”,当然非咱们眉山老祖——轼公坡老莫属!微躯若我,岂可担得起如此高名?!思绪,却因之弥散开来……也许,真是一种前世宿缘? 或是血液里保存的某种“基因记忆”?很奇特地,在我的大半世不算短的人生阅历中,我注意到在跌宕行旅、海国漂流的诸般历练之中所遇到的几乎每一个“苏”姓人——前辈或同辈,学文的从政从商的或弄理工的,往往天巧地巧,不约而同,大都与“文”相关——每每不是文人学士,就是文体高手,且大都文思不凡,难道真的是苏姓血缘的“文脉”所至?坦白说来,内心深处,这个我藏在心底的“怪念头”已经很久很久了——首先是经历使然吧,我十五岁下乡海南岛分派到儋州“纱帽岭”下的小山村,儋州,恰正是八九百年前,苏老祖东坡晚岁自诩的“平生功业”的最后一站——当年苏轼因“新旧党争”被从黄州、惠州一直贬谪到“垂老投荒”的海南儋州。我那时朝夕面对的“纱帽岭”——儋州最高峰,正是当年苏轼于艰危时,写下过乐观旷达的“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这一“梦中得句”的“儋耳山”!艰苦乡劳间,每日每时,“纱帽岭”与我相伴,我心头就有“苏子瞻”相伴。那时候,因为出身“黑”和年龄个子最小,好学独行的我,在乡间曾一度成为那些黑社会式的“知青大佬”们的霸凌对象,灯油灌水、偷撬书箱、偷看日记等等劣行几乎无日无之。正是苏老祖东坡在儋州的遗迹遗教,暗暗成为我鞭策自强的动力。“自此虚身问潮去,夜雨潇潇读子瞻。”这是当年我在苦寒的儋州乡间自学苦行,以“苏子瞻”励志留下的青涩诗句。从此,在自己风波披沥、汤火俱全的漫漫人生长旅中,苏祖东坡,成为了我永恒的精神烛照和心性保护神。用老友、诗人一平兄一句曾经深深打动我的话来说:苏东坡,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一轮满月;而你,就是被这轮满月之光始终照着的人。是的,冥冥中,我似乎总能感触到这位本家宗祖与自己血脉相契的某种神秘联系。暌违海南多年后,我特意造访儋州中和镇被毁后重建的“东坡书院”,当晨风拂面之际,偌大庭院的一棵高壮菩提树的根部,竟蓦地萌发出一朵硕大的、当地极为罕见的白灵芝!当地友人一句话,几乎让我泪奔:都说坡仙坡仙的,知道你这位苏姓晚辈造访,这是“坡仙”化身白灵芝来迎候你呢!(这桩奇事,我曾写入拙文《东坡书院三鞠躬》里)。几年前访学武汉间专程造访黄州的“东坡赤壁”,在赤壁山脚的城池里,一只雪翼长羽的白鹤在我们眼底身边飞上飞下,徘徊不去。同行友人一句戏语,也让我心头抖颤——看!这不分明就是东坡《后赤壁赋》里那只一模一样的白鹤么!我到过此地多少次,从未见过这样的白鹤,你这位承继古久文宗的苏门后人到访,显然是你的老祖宗化身白鹤来迎候你呢!(此奇事,我也曾写入拙文《赤壁怀大苏先生》里)。此类奇遇一多,真的会让人产生诸般“冥冥中”的疯痴念想。所以,当族长根鸿兄言及他是“东坡二十九代孙”,并且古镇祠堂始祖公苏刘义的苏门血脉清晰呈现眼前之时,我心中登时鼓乐齐鸣——苏门,苏门!你这位多少年对“苏东坡”“苏子瞻,念兹在兹的海外苏门游子,漂泊万里,寻寻觅觅,终于,踏进血脉源流正嗣正宗的苏门来了!

你是谁?我是谁?!遥想着那千年流水、百载流风之间,那殷殷而涓涓流淌的苏门血脉,自青简里、书页间、烽火中、红尘处向你绵延而来呼啸而来奔突而来贯涌而来,一直耿耿然、凛凛然贯通到你的心神里,笔底下,行止中——你,能不中夜省思、肃然自律、抖擞奋起——“奋志”“奋志”“奋志”么?!

斜阳一抹,清风朗澈。祭祖仪礼的正式程序开始了。宗亲乡贤们把一条写着“弘扬祖德,福泽延绵;笃堂文化,世代相传”的金黄红字缎带,披挂到我们身上。在族亲后生的引领下,我们顺着红地毯退回到祠堂大门的门堂静候。视线前方,笃堂中门尚紧闭着。并列六扇的楠木门屏上,精雕着苏门故事的民俗图画——塞外牧羊,赤壁观涛,海陆征战 ……霎间的寂静,听得见高墙外传来的叽啾鸟鸣。一声高亢锐亮的唢呐,再次引出笙箫鼓乐,訇然而起。一时间,鞭炮声震耳欲聋,炸出了漫天红雨, 腾起缭绕紫烟……

宗亲会理事们率先进入笃堂,为開启中门备礼。

“苏氏列祖列宗在上……”祭礼颂词在高声诵读。

我一时神思恍惚。

先生,是您吗?大苏先生,是您自红雨紫烟间走来,为赧然站在宗祠笃堂前的我抚肩低语、送来慰笑微风么?是您从赤壁的烟波、惠州的荔香和儋州的葱笛里趿屐而至,为我带来大江的雪浪,西湖的柳风,雪泥的鸿爪和钟石的磬鸣么……记得的,我们曾在同一座儋耳山下共赏过藜羹苦茶和村歌渔唱;我们曾同为黎山的孤灶噙泪、为“鹰鸷狼食”“恃法以侵民”不平;我记得您在《洞庭春色赋》里的嘱托:“寄逸想于人寰……卷震泽而与俱还”,我是携着洲海尘浪、耶佛书喧和时世哀乐,回到宗族的环抱,亲炙您的血脉温热来了;记得的,我还记得您在《前赤壁赋》里的叮咛:“盖将自其变者以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以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是领悟着您的自变“小我”而襟怀着天地“大我”,来到您的亲魂真灵面前受恩受教——先生,且受千里万里而来、百代十世而至的晚辈儿男一拜吧!

笃堂中门,缓缓打开了。

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

多少远逝的画面忽闪而过——儋耳山下井台边的民办小学茅舍。乡劳间每逢难得歇息的周日,为避人耳目与“大佬”干扰,我抱着书本躲到这里借天光苦读,山风,就在耳边嘶啸……曾有诗记曰:“书笔当年岂忍停,荒台幽谷草青青。更深雾重呵灯暖,井浅风寒照面冰。吟句难成三夜雨,荷锄披尽一天星。山林感识庄骚味,语未惊人人自惊。”

怒海舟行。是在琼州海峡还是在太平洋大西洋的茫茫公海?是谁的“名言”,落到了你稚嫩的指尖或苍老的键盘上?“……为什么大海的涛声永远浩荡澎湃?因为它懂得自强不息。”“……如此立于天地之间的独立个人,他对自己负责,而不需要别人为他负责。……一个人的秘密是责任感的秘密。……人的责任感,正是把人确立为一个人而面对宇宙的那种力量,作为存在的一个奇迹……”(第一段“名言”,为我十五岁下乡渡海时录写在日记上的话;第二段,则是近年某次旅行,邮船行驶在大西洋公海上,我读书间记录下来的一段话。此语出自捷克的民选总统哈维尔的《狱中书简》。)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奠酒,拈香,遥拜。我知道,能携亲眷家人在宗祠敞开的中门祭祖,此乃故乡父老赋予尔等的至高盛誉。族亲告我:古镇苏氏宗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旅居香港的苏文普宗贤捐首款起动、再由上百过千各界宗亲贤达义助复建以来,祖业族谱隆续,文脉香火日盛。迄今,开笃堂中门祭祖,却只是仅有的第二回——数年前的第一回,中门为古镇外出读硕博的返乡学子而开;而这第二回……受之有愧、唯恐辜负的惶惑之情,一时弥满襟胸。香烟袅袅,缭绕在中堂“苏氏历代祖先”的牌位上。我默默抚摸着挂在胸前那个券花环绕的“蘇”字金牌,带着亲眷家人,颌首低眉,虔诚礼拜。此时的祠堂供桌上,“金猪”横卧,牲果盈盘。满庭的玫瑰金菊怒放,腾腾香火间斜照着缕缕烟霞,花香酒香,就在乡老彤颜和高堂廊柱之间弥散……

这是公元2020年元旦的翌日傍晚,天,很蓝。

我久久凝望着“笃堂”的那个“笃”字。

我强行把自己又一次盈眶的泪水,压了回去。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此乃《文心雕龙》开篇“原道”的第一言。文脉。何谓“文脉”? “文脉”者,“血脉”也。古来苏族之盛衰,得自华族之盛衰;苏祖之文统,得自华祖之道统;因之,苏门之文脉,也即国门之命脉啊。不是在教科书里,也不是在小说戏剧里,而是在这真切触摸到的乡亲絮语、仪礼香烟里,我感受到了传统与血脉那如同泰山一般沉重的分量——传统,传统,传而为道,行之成统。于今的你,站在苏门之下,国门之畔,耶鲁讲坛之上,难道不是冥冥中那个先祖的蔼然目光照着你,护着你,引领着你——你需要血脉贯之,道统承之,重责担之么?!

把腰肩挺实,你又该上路了。

2020年3月10日,于康州衮雪庐

附录一:

谢亲书

深敬深爱的故乡古镇苏氏宗亲——各位贤长领导、兄弟姐妹:

我已于日昨离穗赴京,不日内返美。这次携妻子与新婚女儿女婿回国返乡省亲,万里迢迢,风雨无隔,乡情亲情族情,陪伴我们追根桑梓,溯源乡井。当此美景良辰,可奉香执礼,拜祭于祖祠先祖灵前;特别是,得享苏氏宗祠为我和亲眷开中门祭祖的隆厚盛誉。 于烟炮鼓乐之间,我几度泫然欲泪,心灵震颤——这是我和亲眷毕生难忘的亲祖经历和深刻沐浴传统与乡土亲情族情的精神洗礼!历史的纽带将我和乡亲们连接,宗族的情感将我和这片土地连接。古哲有云:“忆昔东坡,秀夺眉山……四方中气,直当此岁,间出英贤。”(雪坡词《沁园春·寿同年陈探花》)站在这个从苏秦、苏武、苏轼到苏刘义等苏氏先贤为宗族增光添彩的宗祠庙堂前,我敬畏,我谦卑,我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我领受着先贤的目光,我知道自己是谁。我深知,组织安排这样一场规模盛大的拜祖高仪实非易事,各位乡贤为此汲井牵舟,村呵巷议,辛苦筹措多时,方能玉成这样一场堪称至善完美的盛举盛事!在此,我与亲眷,并代表一起步入中门拜祖的先父苏翰彦后裔的四代亲友,再一次向古镇苏氏宗亲和各位乡贤领导深深鞠躬致敬、致谢!献上我们由衷的感恩——感恩上苍与乡土的呵护爱重,感恩苏氏宗亲与先贤的佑护泽被!菊黄酒香,乡风澄怀;昔跡归零,关山重渡。于我,过往已成烟尘,来路当再策鞭。我再一月二日盛典当晚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如何“当得起”和“不辜负”,此乃我后半生最大的功课也。我将会为此再交出新的人生答卷,以报答乡贤族亲的亲情厚爱,不负土地宗祠的重望重托。古诗曰:“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值此庚子鼠年新春佳节将临之时,我以微言代淡酒,遥祝——各位古镇乡贤、苏氏族亲新岁新春安康喜乐,事业兴隆,诸事顺遂!苏氏祠堂祖业文脉香火永远鼎盛丰达!

再一次向大家深鞠躬!

乡子族子    苏炜

公元2020年1月5日于北京

附录二:

己亥岁末返古镇苏氏祠堂祭祖记感 (二首)

天斤岂独运霄尘,神髓甘饴乡井氛。

万里家山一捧土,百年世梦九回身。

门开中殿祖魂托,烛拜遥方谱牒亲。

归鹤但知华表远,酒浇翮羽醒天真。

注:“九回身”,喻苏家三代与古镇的血脉渊源也。

斗沸星翻何壮哉,蔼然祖殿笃门开。

天张翠盖覆红药,山拥云鬟催紫埃。

大块浮云仰面过,丝涓流水拎心来。

村头月照归人影,醉卧灯花千树梅。

注:“笃门”,古镇苏氏宗祠名“笃堂”。

“灯花千树梅”,中山古镇今已成中国的灯饰之都。

1月19日晨于康州衮雪庐

责任编辑:杨 希

猜你喜欢

苏氏宗祠古镇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拓片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慷慨宗祠祭先贤
碧瓦辉煌五百载 苏氏琉璃绽华彩
千年古镇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