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路径

2020-06-21周刘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摘   要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家国情怀的意义,有利于突出家国情怀教育的学生在场性,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场景具象化,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浸润性,彰显家国情怀教育的任务驱动性。教师可创设问题探究型场景、情感体验型场景、思考辨析型场景、实践参与型场景,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嵌入学习场景之中,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项目,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  场景学习  意义呈现  教学路径

场景学习不仅是一种面向实践的学习形态,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路径。学生面对学习场景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通常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学习的品质和效果也将更高。因此,教师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嵌入学习场景之中,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教师设计一些旨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学习场景,既有利于推动学生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连接,将现实世界与理论知识整合起来,又使学生“走进现场”,有利于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主体的参与”“思维的介入”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态。

一、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家国情怀的意义

场景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也是一种面向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形态。场景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体验为关键,以思维为重点。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各类学习资源的堆砌,而是学生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要素的深度融合。

1.突出家国情怀教育的学生在场性

家国情怀是一种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进行理解的素养,它的培育不能是单向灌输,也不能以教师的教为主。家国情怀的培育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简言之,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学习者“身”在场景,“思”也在场景。

場景学习不仅主张“通过场景进行学习”,而且强调“场景就是学习”。它主张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让“学生在场性”的理念贯穿于学习始终。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家国情怀,突出家国情怀教育的学生在场性,彰显了以“学”为主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传授范式”到“学习范式”的转变。

2.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场景具象化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情感积淀,它突出表现为“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方面”[2]。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是抽象的理论说教与灌输,而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思之有味的学习内容。

场景学习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体验而展开的。所谓场景具象化,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容易理解的,并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展开学习。家国情怀教育的场景具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形成积极情感。

3.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浸润性

家国情怀是一种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铭刻于骨、融化于血的情感。家国情怀的培育应是一种内隐式教育活动,教师通过间接、无痕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引导学生在学习场景中学习和发展。

场景学习主张学生沉浸于学习场景之中,以体验、对话等形式深度学习,达到知识学习与品德参悟的融合,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浸润。教师通过场景学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可以“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场景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育情感。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浸润性,更有利于熏陶和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彰显家国情怀教育的任务驱动性

与纯粹知识传授相比,家国情怀的培育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感悟、体验其内涵和价值。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任务设定”“主体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否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进行深度参与,成为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家国情怀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所谓的任务驱动性,是指将学生的场景学习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任务动机的驱动下,进行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场景学习能够为学生营造具有任务驱动性的体验场景,学生围绕探究任务展开学习行为,有利于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实践、积极思考。

二、培育家国情怀学习场景的教学应用

1.问题探究型场景

问题探究型学习场景,指教师选取历史教学中某个或某几个问题构建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开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探究性活动,从而打开他们的历史思维之门,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以促进他们家国情怀的培育。

建构问题探究型学习场景的关键在于该问题场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否相契合,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否有连接。一个好的问题,应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场景为铺垫,以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型场景重返历史现场,触“景”生“情”的同时,又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而非采用“灌输”式教育进行空洞的说教。

例如“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讲述了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经济腾飞以及生活变迁。重庆巴蜀中学青年教师张娟在设计此课时,以川剧传承人、三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的艺术人生为线索,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探究型场景。这样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进而真切体悟并培育“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

2.情感体验型场景

通过场景学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对策。“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识,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将家与国、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柱。”[3]教师将家国情怀的培育寓于具体的学习场景之中,才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家国情怀。

教师构建情感体验型学习场景,应加强学习场景的形象性、具体化,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从而丰富他们对家国情怀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基于场景学习的情感体验,不是盲目、无规律的活动,而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划的开展过程。教师应善于表达积极情感,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在场景学习中实现情感教育与家国情怀培育的融合。

例如,在执教“巴黎和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尝试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的活动为切入点,创设情感体验型场景。为了使同学们体验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教师可以设置“模拟演讲会”,请学生模拟顾维钧作关于山东问题的演讲片段。学生模拟的这段演讲,饱含了雄辩与悲情色彩,也闪烁着智慧之光,深深地震撼着在场的师生。通过模拟顾维钧演讲场景,学生们被顾维钧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深深打动了。

3.思考辨析型场景

场景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设置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目标的思考辨析型学习场景,开展辨析理解、课堂辩论、研究型学习等活动,加深对家国情怀的内涵理解。思考辨析型学习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及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辨性。

例如,在执教“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教师为了讲透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特征,可以引入下列材料。

材料作者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图1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问题(1):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结合上述社会结构图进行簡要说明。

问题(2):你如何客观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上述特征?

教师设置该学习场景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构成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之一:家国同构。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时,应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学生对问题(2)的思考与辨析,有利于加强他们对家国同构的思辨性理解。首先,应认识到: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它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其次,还应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的家国同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国家治理应走上民主法制轨道。

4.实践参与型场景

教师构建实践参与型学习场景的目的,在于使家国情怀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切身体验、获得感知,进而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效果。

“历史学科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活动应具有教学现场感,即营造一定教学感染力的‘场域,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3]教师构建实践参与型学习场景时,一是要基于学生生活,即在学生鲜活的生活中发掘创生学习场景的教育资源;二是要突出任务设定,即学习场景应蕴涵学习任务,即内含问题,任务驱动,因目标而存在;三是要体现学生参与,即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表达、探究、合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场景构建中来。从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构建的实践参与型场景,是激发学生的身心活力尤其是其学习“内驱力”的重要对策。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访身边的历史”活动,即利用各地区的历史遗存、历史人物、民俗艺术等教育资源,设计相应的寻访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参与型场景中强化对家乡历史、风土人情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形成他们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教育应植根于场景学习之中,同时场景学习中也蕴含着关于家国情怀的认知,折射着家国情怀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场景学习并不是历史知识的另一种面目,而是具有活动性、生活性、情感性的综合呈现。教师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时,应连接相关的历史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连接,多维度激活学习动力,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3).

[3] 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7).

[4] 谢芳青.用智慧与激情引领课堂[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0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样态与提升路径研究”(2019CQJWGZ2007)、2019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社会组织)项目“巴渝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019SZ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