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020-06-19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全血细菌性感染性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化工院区,辽宁 葫芦岛 125001)

细菌培养是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确诊依据,但是细菌培养周期较长而不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肝脏急性时相蛋白,机体急性应激状态、感染性疾病时会出现升高,有研究者[1-3]认为其有助于早期判断感染性疾病,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能避免或者减少抗生素滥用。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联合使用血常规检验与全血CRP检验诊断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儿科细菌性感染感染性疾病患儿共96例,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入组,其中包括男52例、女44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年龄6.4岁。纳入标准: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入院治疗前接受痰液、脑脊液以及尿液等常规检查;尚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疾病;1型糖尿病;其他躯体性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迈瑞BC-580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质控品、定标液以及原装试剂;国赛特种蛋白分析仪、质控品、定标液以及原装试剂;仪器性能完全符合要求,室内质控(IQC)良好,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1.2.2 检验方法: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取患儿静脉血2 mL,血液标本放于EDTA-K2抗凝管中摇匀冷藏;严格根据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程序)进行测定。

1.2.3 诊断标准:血常规阳性诊断标准: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计数>(4~10)×109/L。全血C反应蛋白阳性诊断标准:CPR>10 mg/L[2]。

1.3 观察指标:观察单独使用血常规检验、全血CRP检验以及联合使用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经SPSS19.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定量检测:WBC与CPR定量检测结果见表1。

2.2 阳性率:WBC检出儿科感染性疾病阳性共56例,阳性率为58.33%(56/96);CRP检出儿科感染性疾病阳性共60例,阳性率为62.50%(60/96);WBC联合CRP检出儿科感染性疾病阳性共82例,阳性率为85.42%(82/96);WBC联合CRP的检出阳性率高于WBC检验,χ2=17.417,P<0.05;WBC联合CRP的检出阳性率高于CRP检验,χ2=13.088,P<0.05。

3 讨论

表1 96例患儿两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对比(±s)

表1 96例患儿两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对比(±s)

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受到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调节。正常情况下,机体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低,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而出现应激反应、出现炎症后,此时体内的CRP分泌运作出现异常,炎性因子作用下,肝脏大量合成CRP而造成CRP水平增加。CRP是极为敏感的炎症指标的一种,发病6~8 h后即可检验到CRP水平升高,发病24~48 h后,机体的CRP水平达到峰值,且炎症程度越严重、感染越严重,CRP升高越快。CRP的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感染范围存在一定关系,据报道[3],10 mg/L<CRP水平<99 mg/L时,多提示存在浅表性感染或者局灶性感染,CRP水平≥100 mg/L时多提示存在侵袭性感染或者脓毒症。

CRP检测不受到是否贫血、性别以及年龄的影响,其检测方法快捷且迅速,检查结果较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特异性更高[4]。C反应蛋白是炎症标志物之一,其对感染的保护作用以及在炎性反应中的免疫作用受到临床的重视,全血CRP检测具有快捷、灵敏且简便的特点,检测结果不会受到血压、心率以及呼吸的影响,因此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利。

CRP诊断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极高,超过90.00%,但是并非只有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性疾病时才会造成CRP水平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手术、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排斥反应以及病毒感染时都会造成人体CRP水平增高,因此单独采用CRP诊断容易造成误诊,这也是临床长期根据CRP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炎症的辅助诊断指标的原因。据报道[5],CRP诊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较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更高,且CRP的定量值较高,认为这一检查方法诊断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较高。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看来,采用CRP检查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62.50%)较血常规检验的阳性率(58.33%)更高,但是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项目不断完善,全血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成为感染性疾病诊治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研究对96例患者分别采用了血常规检验以及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单独使用以及联合使用的阳性率,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看来,联合使用血常规检验与全血CRP检查的阳性率较单独使用血常规检验以及单独使用全血CRP的阳性率均更高,提示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能显著增加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指导。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6]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WBC计数与CRP联合检验亦不能完全确诊或排除患者是否为细菌性感染,因此临床仍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将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发现二者未同步升高时需要进行进一步判断:①CRP升高而WBC计数正常,此时需要考虑患儿体质与CRP升高程度,包括患儿对炎性反应性与WBC基数等;②CRP正常而WBC升高,此时需要考虑检测时间,炎症发生6 h后CPR才出现明显变化,可一段时间后复查。

针对CRP诊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检验指标来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从而减少或者避免假阳性的产生。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的前体物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介绍-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内毒素作用下,肠道组织、肺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肝脏巨噬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PCT而造成血清PCT水平升高。细菌感染造成全身性炎性反应的早期阶段(2~3 h)即可见PCT升高,感染12~24 h后达到峰值,感染程度与PCT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感染消失后即恢复正常,因此采用CPT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判断病情严重、判断预后、指导抗菌药物使用以及评价抗感染疗效等方面的价值均较高。与CRP不同之处在于,肿瘤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并不造成PCT浓度增加或者仅出现轻微增加,因此采用这一指标检查可以用于鉴别诊断发热等疑似感染的疾病。《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7]中指出,PCT浓度在0.05~0.50 μg/L时,患者仅存在轻度全身炎性反应或者无严重反应,可能为局部感染或者局部炎症;PCT浓度为0.5~2.0 μg/L时,提示中度全身炎性反应,可能存在感染,也可能由于心源性休克、大型手术以及严重创伤等导致。因此临床诊断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以采用WBC+CRP+PCT的联合检验方式来提高诊断能力。

综上所述,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联合使用血常规检验与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能明显提高检出率,其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筛查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是进一步确诊仍然需要联合使用其他特异度较高的检查方法,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猜你喜欢

全血细菌性感染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7》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