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分析

2020-06-18何新年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戊酸小剂量

何新年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永丰 331500)

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涉及患者的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不协调。攻击行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具体表现为患者易怒、易冲动,会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对物体或他人造成伤害。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常规的药物在患者攻击行为的控制上所起到的效果较为有限。丙戊酸镁是常用于癫痫病治疗的一种转氨酶抑制剂,有相关研究显示,该药在攻击行为的控制上有着较好的效果,不过由于该药物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多以小剂量使用。为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采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开展了本次研究,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且存在攻击行为,其年龄20~48岁,平均(33.86±7.58)岁,病程1~7年,平均(3.42±1.57)。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丙戊酸镁进行联合治疗。药物初始剂量为0.5 g/d,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药量,最大不超过1.5 g/d。

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2周、1个月、2个月后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 评价标准

通过MOAS量表和PANSS量表评价患者治疗效果,评分越低代表患者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项分较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情况统计(±s)

表1 患者临床情况统计(±s)

治疗前 1周 2周 治疗1个月 2个月MOAS评分 9.51±2.73 7.08±2.01 6.18±2.13 4.43±1.26 2.18±0.72 PANSS评分 85.33±10.64 63.79±7.48 56.92±4.64 49.65±5.28 33.24±3.71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的一系列综合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其与患者所处的环境、自身心理压力、疾病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在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其临床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攻击行为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类症状,其往往会给患者自身以及他人、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伤害。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的保守治疗为主,同时结合心理干预以及其他支持性的措施等。药物治疗是对精神分裂症效果最为直接、明显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常规药物对于患者的攻击行为却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丙戊酸镁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丙戊酸镁在临床上通常是以治疗癫痫疾病的药物进行应用,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对γ-氨基丁酸转移酶进行竞争性抑制,使患者脑内的γ-氨基丁酸的含量升高。该药对于癫痫失神、强直阵挛、肌阵挛等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有相关研究显示,该药还能够用于双向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起到心境稳定剂的作用。不过丙戊酸镁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震颤、肌无力甚至昏迷、中毒症状,因此临床上应用该药物应当注意小剂量或者以缓释片进行使用。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提示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症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戊酸小剂量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基础医学
丙戊酸和托吡酯治疗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分析比较
不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丙戊酸血浆药物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