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力视阈下高校院系党组织提升治理效能的调研与思考

2020-06-15黄翔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6期
关键词:治理效能组织力

黄翔峰

[摘  要]高校院系党组织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高校院系党组织的领导和运行机制规范清晰,也有一定效果,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可以从强化政治意识、完善领导体制、优化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遵循。

[关键词]组织力;治理效能;院系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6-005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并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

高校院系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高校贯彻落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提升高校组织力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高校院系党组织而言,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根本遵循。

一、高校院系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

(一)高校院系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高校院系党组织的组织力,可以表述为落实党建责任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做到“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2]“五个到位”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由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等组成[3];既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架构、组织制度等组织体系方面的硬标准,也包括决策执行机制、教育管理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等运行机制方面的软内涵。

优化组织体系,是提升组织力的基础和前提,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体制以及组织体系中各位成员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相互联系并产生互动的关联规则。完善运行机制,是提升组织力的关键和保障,权责明确、制度健全的组织体系也需要强有力的决策、执行、反馈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和保证。

(二)高校院系党组织组织力、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概括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这一主题并予以深化,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4]。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5]

组织力、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三者紧密联系。组织力中的组织体系是前提和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和保障,以制度执行力为代表的治理能力是核心,治理效能是目标和结果。组织力的提升带动以制度执行力为代表的治理能力的提升,最终推动治理效能的提升。以制度执行力为代表的治理能力,最终将体现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实际程度;治理效能,则是既定目标或任务的完成程度的具体体现。

高校院系党组织的治理效能,主要结合院系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等七个维度,具体考量其在落实主体责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做到“五个到位”的具体表现。

二、上海高校院系党组织领导与运行机制的调研

2019年,课题组聚焦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同济、复旦等11所部属、市属、民办高校的教师党员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的样本量共328份,其中院系领导班子105份,普通教师党员223份。依据调研反馈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更为注重向基层延伸,更为注重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党建制度更为规范,标准更为清晰,效果也更加明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時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部署也对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院系党建工作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2018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国先后遴选了两批党建工作培育创建单位,上海共有同济、复旦两所示范高校、15个标杆院系和63个样板支部入选。

通过对调研问卷数据的分析显示,高校院系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总体情况较好,评价为4.35分(满分为5分);但结合组织力和治理效能的指标,在部分观测维度的评价不甚理想,比如推动改革发展的评价为3.55,党的全面领导的评价为3.37,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评价为3.03。而且,通过方差分析发现,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教师党员在这几方面的看法具有一致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一)组织体系层面的问题。围绕党建质量、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高校院系党组织还缺乏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组织制度体系。

一是组织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13.72%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党政分工且分家,3.05%的受访者认为党组织处于现实弱势的情况,与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46.04%的受访者认为“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更为有效;现阶段,党政联席会议根据议题分别由党政一把手主持的占45.73%,党组织书记主持的占39.02%,行政领导主持的占15.24%,北京等地高校的院系则一般由党组织书记主持。结合其他选项,院系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中梗阻”“两张皮”“虚化”“弱化”“边缘化”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二是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院系教学科研的基本单位已日趋团队化、项目化,院系党组织和支部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要与时俱进。从基层治理的角度来看,院系党组织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关系没理顺、职能不清晰、运行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制度执行力受到影响。现阶段,对于所在单位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8.23%的受访者认为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佳,且院系领导班子成员认为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的占比14.29%。

三是干部选拔任用有待进一步规范。一方面,党组织书记班子、支部书记的选配以及组织员、宣傳员的配备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发展不平衡。对于教师党支部书记选配,认为“教师积极性高”的选项评价为3.56,认为“支部书记地位高”的选项评价为3.65,与教师支部书记作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即“双带头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对于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其中“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的选项,院系领导班子成员评价为3.10,甚至低于普通教师党员评价的3.32;“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选项,院系领导班子成员评价为3.97,而普通教师党员评价为3.75,有显著差别。

此外,作为院系师生员工的主心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帮助解决的情况,40.85%的受访者认为得到党组织主动关心,40.24%认为向党组织反映后会解决,10.67%认为党组织的帮助有限,群众路线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也有待提升。

(二)运行机制层面的问题。一是决策执行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重要议题党委会议前置讨论的环节,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没有充分施展。受访者对于党政联席会议是否严格执行相关议事规则的评价为3.87。二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够有效。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习的态度、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以政治学习的名义进行业务讨论”的选项,院系领导班子成员评价为4.26,普通教师党员评价为4.38,反映了现阶段部分院系政治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三是监督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相关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备,党务公开的程度和监督反馈渠道的通畅,院系师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对党务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评价为3.86;对党政联席会议所涉及的职责分工、议事权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院系领导班子成员评价在4.61以上,普通教师党员则分别为4.08、3.79、3.70和3.67,依次递减且与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情况说明监督反馈机制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发挥党员参与决策以及民主监督的作用。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治理效能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政治意识。一是提升党性修养,加强理论武装。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唤起广大师生党员的政治自觉,提振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二是提高政治站位,激发担当作为。要着力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从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战略高度,提高政治站位,厚植理想信念,自觉对标对表,激发担当作为。三是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院系党组织治理效能的提升要依靠党组织同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依靠群众路线的践行,厚植群众基础,切实了解师生的需求与困惑,主动发现问题并不遗余力地解决问题,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推动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完善组织体制。首先,突出政治功能,完善领导体制。一是探索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目前,高等普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中小学明确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浙江等地高校也试行了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次调研中也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成为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二是规范院系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会议的议事规则。在各高校相继出台关于学院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院系党组织也应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并强化贯彻落实。三是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试行一般由党组织书记主持的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其次,强调优化设置,完善组织架构。一是创新基层支部设置。现阶段,要结合学分制和教学科研体制等带来的变化,优化基层党支部的设置,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立在学术团队、学生社区、社团组织上,设在最活跃的细胞上,增强党组织与师生的“黏合度”。如疫情期间的非常态治理,同济等高校积极行动设立湖北学生临时党支部,将党建工作深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二是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立足“两个覆盖”和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加强院系党组织的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在配足配齐基础上选优配强,进一步加强培训培养力度,同时确保党务工作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为院系党组织组织力、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强调提升质量,落实组织制度。一是院系党组织书记主持党政联席会议的制度,保障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二是落实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制度,通过总结、展望、评价和指导,进一步提升院系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提升治理效能。三是强化党建质量评价,对标党建质量标准,实现工作内容清单化、考核评价科学化、决策执行可追溯,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基础上推广堡垒指数、星级评定等举措以提升治理效能。

(三)优化运行机制。首先,强化决策执行机制。一是从“双一流”建设的高度优化院系治理结构,明确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会议、院务会议以及群团组织的权责范围、逻辑关系和运行机制。二是坚决执行重大事项经党委会议前置研究讨论的程序。三是立足党建责任制强化执行监督,层层传导压力,回溯执行情况并设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其次,强化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注重系统提升,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但也适当采取反面警示的教育方式,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防微杜渐,同时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按照违规情节轻重采取相应举措。二是结合全媒体时代积极拓展教育管理的平台、内容和形式,理论教育、体验型沉浸式的实践教育和新媒体平台不可偏废。

第三,强化监督反馈机制。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同时强化监督反馈渠道,推进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支部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的多措并举和有效实施。二是完善校内巡察制度,结合同济等高校业已开展的对二级党组织的全面巡察,及时反馈巡查结果并督促整改,依托院系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提升治理能力,进而提升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5-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1805/t20180524_337018.html.

[3]冯身洪.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的高校二级党组织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09):112.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1(001).

[5]本报评论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N].人民日报.2019-10-30(005).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院系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JYJ-2019-B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治理效能组织力
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究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理论与策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效能
后税费时代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选择与发展研究(上)
政府社会治理效能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从2015 年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行动计划看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效能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