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分析的疫情后心理重建

2020-06-05李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负面心理健康群众

文/李芹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遭受的最大规模的灾害,截至目前已经有8万多人受到了疫情的感染,受灾人民和相关救护人员在疫情中承担了身体及心理的压力,以此开展疫情后心理重建成为有关部门的重点调研方向。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分析,结合受疫情影响程度及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大致将疫情后人民群众的心理反应划分成三个层面:其一,大部分人在疫情中感到创伤性恐慌,出现紧张、焦虑、失眠、注意力下降及适应性不良等精神层面压力;其二,部分人在疫情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出现选择性遗忘、闪回、强迫性症状,有的甚至出现自杀、敌对心理等现象;其三,部分人可通过自身调节完善心理建设,但仍有部分群体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在疫情期间乃至疫情后会长期存在。研究表明,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的灾难救援远没有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的灾难救援,在促进灾难人员的身心康复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面对疫情灾害本身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不仅在短期内非常严重,而且也会影响人群长期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对新冠疫情的心理社会支持应早期入手,

并持续进行[1]。

一、框架设计

针对上述提出的群众疫情后心理重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疫情防御现状,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分析,设计疫情后心理重建框架(如图1)。

图1 疫情后心理重建框架

根据图1中的表述信息,将心理重建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其一为人民情绪稳定阶段,主要为了消除疫情给人民带来的广泛性恐惧感,稳定疫区人民群众的情绪和心理;其二为健全人格阶段,整合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心理援助部门和教育部门,构建一种适合群众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于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塑造健全人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民族自信心,塑造人民健全的人格;其三为心灵升华阶段,由地方政府引导受灾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使群众树立对一线工作者的正确认知[2]。对上述设计的心理重建模式,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二、提高疫情后心理重建目标针对性

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层面分析,大部分群众在经过疫情后普遍存在心理层面的压力,结合社会宏观角度分析,首先要求政府明确人民群体中潜在心理压力属于正常反应,因此应降低人民对疫情的压力,提升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引入生物反馈治疗方式,将疫区居民的生理恐惧感降低,完善正常防卫机制的弹性[3]。其次,面对疫情中失去亲人或经济层面的压力,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提出由疫情引起的人们生活困难的优惠措施,配合传授基础群众生活技能,减轻疫情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同时注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利益受损群体理性反映诉求,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最后,提高心理目标的针对性为心理重建的关键,重拾疫区人民信心,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对其的关心与爱护,使疫情成为丰富人生阅历的关键,完善群众心理建设,将负面心理特征与疫情中积极的工作经验整合,使此次经历成为群众的心灵财富,当群众在后期面对其他困难时,可良好地完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

三、构建疫情后心理重建体系

(一)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力度,积极开展大众心理疏导

疫情对群众心理健康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疫情自身对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力,基于公众表达的不同心理压力及群众自身心理素质的差异性,部分态度较积极的群众在疫情中会用乐观的心态看待未来,对于自身心理及人格的健全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群众,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其提出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政策措施,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和健康知识热线,加大心理健康和疫情知识科普力度,及时疏导群众因疫情带来的系列负性心理。定期开展疫区人民心理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国家政策解读,把宣教入企业、入学校、入社区,增加人们心理健康素养,树立对突发事件带来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性反应的正确认知,增加心理防卫机制的弹性[4]。

(二)对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根据创伤心理学相关原理和规律影响来看,人们面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有的表现为急性应激反应障碍,短期内会出现明显反应。而对慢性应激障碍,有的可能半年以后才会表现出系列反应,而这一点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将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性应激障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此,基于疫情中人们负面心理反应,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工作力度,尤其对感染者人群,以及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人们抚平伤痛、增强生活信心、消除心理隐患[5]。同时,要高度重视对一线救护人员以及因疫情防控殉职的工作人员的家属及时进行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心理应激晤谈等专业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应激障碍和替代性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冲击,促进身心恢复和健康。

(三)重视心理健康的评估工作

定期对人民群众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和评估,帮助人们做好心理健康预防和维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居民的心理健康评估归纳到居民体检的范畴,尤其是加大疫情中感染者人群,以及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和一线救护人员的心理评估,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四)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

做好心理健康维护重在平时,此次疫情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心理建设的重要性,以此疫情为契机,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建设氛围,使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所有群众。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可通过社会治理体系或精神防护体系相结合,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区级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办事处、乡镇建立心理咨询点,社区、街道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并结合社区健康服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大对辖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防护措施。由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心理服务中心和当地精神科医院建立必要的实习基地,开展心理治疗规范培训,对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性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和心理辅导机构合作力度,鼓励社会心理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公益项目,由政府为其提供基金经营保障,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人们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健全人格。

(五)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治理中“暖心”作用,帮助人们重塑价值观

将心理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对不同人群设立针对性的心理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开展系列暖心工程,通过社区活动、企业联欢等方式,组织社区广大居民广泛参与,让大家在活动中感受关爱与信任,帮助群众与社会建立有效联系,让其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企业、家人、朋友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形成和谐的共存关系。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人们受疫情影响较大,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他人与外界会产生抗拒心理,要结合公众心理的负面信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转移人们对疫情的负面情绪,建立人们对积极生活的健康心理状态,重建正确积极的价值观,重塑对社会、他人的信任,重拾生活信心,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对其的关心与爱护,使疫情成为丰富人生阅历的关键。将负面心理特征与疫情中积极的工作经验进行整合,培养群众高尚的意志力及良好面对困难的心态,使此次经历成为群众的心灵财富,当群众在后期面对其他困难时,可通过完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应对困境和压力。此外,疫情后可定期开展社区健康知识讲座,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并向群众传授有关疫情防护知识和医学健康知识,延展知识面的同时,可使人们在疫情后保持一颗从容的心态面对。

四、结语

心理重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指人们在经过疫情或灾害后,心理建设出现障碍,需要对人们在疫情出现后的心理障碍和不适引起高度重视,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外加辅助治疗帮助人们平复心理伤痛,调适身心,维护社会情绪健康稳定。以此,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分析层面下,开展疫情后心理重建的研究,树立人民对疫情的正确认知,鼓励人民正确面对灾害,以利用排除万难的决心,拧成一股对抗疫情的动力,激发群众面对困难的斗志,提升人民面对疫情的能力,战胜困难,保持人民良好的心理状态,降低疫情后心理健康问题给群众带来的压力。

猜你喜欢

负面心理健康群众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远离负面情绪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