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工作室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020-06-05任彦王芳芳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管类教学模式专业

文/任彦 王芳芳

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培养人”与“使用人”之间产生严重脱节。根据调查,用人单位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工作责任心和实践能力。因此,想要更好地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入推进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利用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较,整体投入小但短期回报快、收益大,各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开设专业多、申请速度快、学校招生易,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与工科专业相比,培养的学生缺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致使经管类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大特色是“体验性”,即学生通过主体的自觉参与与全身心投入进行真实感知与体验。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具有复杂性。学生需要实践的检验与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实践教学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经管类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利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开放活动促进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1]。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背景分析

工作室最早是从传统的手工作坊演变而来,作坊主要采用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由师傅带领徒弟共同完成生产与制作,这种代代相传的师徒制教育模式能够保证技艺的复制性、延续性。1919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市建立了包豪斯学院,采用师徒制的教学方法,提出“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理念,诞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作坊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早期的作坊式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一对一口授心传的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单纯的技艺复制,逐步实现了手工艺与机器制造的结合,使社会生产与学校教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时至今日,“作坊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由以往传统的“学徒制”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工作室”教育教学模式,工作室成为一种由单位或个人主持的教学、科研、创作以及生产活动机构,具有规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现代工作室教学模式早期多用于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领域,随着各大高校实践课程改革的深入,工作室模式开始逐步进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当中,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重点。工作室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我们这里所研究的主要是项目工作室,即由学校提供场所,从企业引进实际项目,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双导师,由学生参与执行,既能够承接校内外项目业务又同时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二、项目工作室模式的特点

项目工作室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式的教学平台

项目工作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既面向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面向校外社会和企事业机构。工作室不再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单一的、封闭式的教学平台,而是以开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面向社会,以项目的执行为载体而进行的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平台的开放性可以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做的一体化。

项目工作室以一种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接触行业、企业,了解现实中的企业发展状况、决策过程、生产流程、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策略、消费者心理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执行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从旁引导给予相应的建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项目工作室采用的是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以承接项目任务为主要内容,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项目任务、岗位任务融为一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辅,师生共同在承接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经管类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由于项目的完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的专业面较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对经管类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淡化了传统教室的概念,模拟企业公司的工作环境与管理模式,营造职业化的工作情境。工作室的成员在课堂上是学生身份,进入工作室后就立即转变为员工身份,必须以职场人、职业人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主动探索、分析、归纳所学的知识,通过调研、收集素材、企业交流、任务执行等相关的实践活动累积工作经验,在毕业之后迅速融入工作环境,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项目工作室承接的是来自校内外的真实项目,对学生的管理均参照企业化的运营管理。工作室模拟正式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所有人员均需通过正式招募、考核、试用等环节,工作室有完整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项目工作室企业化的运行规则,要求学生紧随项目的进度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休息,依据其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来进行考核评定。使学生尽早实现角色身份的转换,缩短“磨合期”,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牢固树立“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的思想[2]。

三、以项目工作室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项目工作室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以工作室为核心,通过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将工作室建设成为融课程教学、项目实训、职业模拟、社会认知于一体的实践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工作室模式下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路径

(一)课程教学实践平台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实践平台,主要体现在将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借助工作室的项目任务将理论课程真实地呈现在具体的任务当中,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感知,强化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通过工作室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具象化、实践化,将课程和专业理论知识指向项目任务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升应用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实训实践平台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项目实训实践平台,主要体现在工作室采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项目来源可以是学校、企业自有项目,也可以是专业、职业大赛或者国家创新创业大赛,还可以是由导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工作室模式的实践学习,相比传统的学习形式更为开放、自由,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通过工作室这一载体,通过参与项目的真实体验,极大地缩短了学校教育、企业认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距离,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三)职业模拟实践平台

工作室由学校提供场地,承担水电、打印等办公费用,由企业出资添置所需的软件、硬件设施,形成校企共建模式。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均模拟企业公司模式进行,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学生探索完成任务的运营模式,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学生自主经营为主体,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在整个过程中可起到答疑、解惑、点拨的作用。以工作室为载体的职业模拟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提前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环境、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方法,逐步养成企业主人翁意识。

(四)社会认知实践平台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社会认知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领经管类专业学生形成服务社会的价值目标。工作室除了承担校内外项目任务,还可以与学校、企业联合,通过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田园调查以及暑期实践活动,引导经管专业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民生,在合作、冲突中实现自我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从生活、职业以及行为等方面促进个体不断自我再生产。

总之,以工作室为内核,以课程教学、项目实训、职业模拟、社会认知四大平台为齿轮相互循环、相互驱动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通过企业真实项目任务的完成,强化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建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水平和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经管类教学模式专业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