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完整体系 解决突出问题

2020-05-29柳夕浪

中国德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柳夕浪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既立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站在中央的角度,着眼于落实“五育”并举总体要求,面向全党全社会,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落实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又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调查分析,针对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教什么”“谁来教”“什么时间教”“到哪儿教”“不愿意教”等突出问题,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能够有效落地。

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明确“教什么”

围绕劳动教育究竟“教什么”,各方面看法不一样:有的认为应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有的认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让学生学习就是劳动教育;有的认为智能时代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形态进行变革,强化劳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形态的教学;有的则认为那些“过时的劳动”同样具有教育意义,不能矮化家政等日常生活劳动,要让学生感受到普通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的不平凡。定位不清、边界模糊必然会影响到劳动教育要求的有效落实。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与目标不清、内涵不明直接相关。聚焦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针对当前忽视体力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突出问题,《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出力流汗过程,培养劳动感情、意志品质和奋斗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国家层面上,《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总目标及各教育阶段劳动教育重点内容要求等,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从育人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将传统劳动内容和新技术环境下劳动项目结合起来,特别是关注传统劳动项目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还要给地方和学校留有空间,鼓励因地制宜确定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把握劳动教育“教什么”,要特别注意三个防止:一是防止劳动教育泛化,即忽视劳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把劳动教育泛化为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偏离当前劳动教育的重点,用文化课学习和所谓“数字劳动”取代“五育”并举体系中的劳动教育。二是防止劳动教育窄化。原本意义上的劳动是指人运用一定工具改造自然,从中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过程。劳动教育的确离不开技术手段介入,但劳动教育不限于技术学习,不止于工具使用,它更为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中弘扬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所以,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术的学习。三是防止劳动教育异化。既要反对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要反对把劳动教育游戏化,搞“劳动一日游”之类的活动,因为在游戏情境中无法培养起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

二、设立劳动教育课程,明确“什么时间教”

作为“五育”体系中的一育,劳动教育必须有相应课程设置做保证。《意见》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上要体现两个结合:一是专门必修课与各学科有机渗透相结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同时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每学年安排劳动周实践活动(这些要求作为正式课程,列入课表);同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時间作出规定,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使用。

《意见》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立要求是明确的,也是实事求是的。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数时期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都有对学生劳动时间的明确规定,如规定学生平时要参加校园劳动,打扫卫生;农忙时节放假,参加农业劳动;每学期开展勤工俭学;等等。现在更要强化劳动教育,在课程安排上,需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开设到位,防止以“整合”“融合”名义将劳动课整没了、融没了。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每周课外必要劳动时间(含个人生活自理劳动)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三、统筹备方面力量,明确“谁来教”

劳动教育究竟由谁来负责呢?在对2,500多人(含大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社会人士)调查中,54.86%的人认为家庭是最主要实施主体,27.12%的人认为学校是最主要的实施主体,13.97%的人认为社会是最主要实施主体,4.05%的人认为不确定。可见,在“谁来教”的问题上,大家认识不统一。针对这一问题,《意见》明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明确各方责任: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发挥日常养成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系统培育和劳动技能的系统教学,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的指导;社会各方面发挥支持作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场所,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劳动教育的机制。这样就可形成学校主导、家校共育、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格局。教人者必须先受教。必须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中小学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直被视为“副课”,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有的地方劳动课教师没有职称晋升序列。一些劳动实践基地负责人反映,他们的教师在职称评聘等问题上没有享受到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的同等待遇。一些地区、学校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兼职做劳动教育辅导工作,但因为所聘请的人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而被投诉,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的渠道并不通畅。另外,教师队伍中一些人本身缺乏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从劳动教育要求看,他们是不合格的。为落实《意见》要求,各地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待遇保障等方面应确保劳动教育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劳动教育课专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提升其专业化水平。需要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在师范学校设立相关专业;还要畅通社会各方面专业人土来学校兼任劳动课教师的渠道,鼓励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进课堂;也要对全体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基本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能力培训。在劳动教育教师配备上,政策要更加灵活。

四、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解决“去哪儿教”

为使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各门课程都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但劳动教育不能限于学校,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空讲,更要注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日常生活劳动伴随着学生的一生,不需要搭建专门平台。服务性劳动机会也随处可见,做个有心人就行。我们需要搭建生产劳动教育平台,学生只有经历必要的生产劳动过程,才能具体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真正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提升劳动品质。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没有了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导致生产劳动教育没有地方开展。有些地区组织学校去农场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但由于农场接纳人数有限,学生体验短则两三天,多的也不过一周,无法经历完整的农作物生产周期,所收到的教育效果有限。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到工厂实习、农村务农,有关单位是欢迎的,有的还提供伙食补助等,现在则反过來了,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劳动,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为此,《意见》要求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拓展实践场所,注重对实践基地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多样化需要。

调查中发现,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等有不少专业实习室、实训基地在很多时间都是闲置着,但是,由于生产劳动随时会有材料消耗,且需要专业人员辅导,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则不能向中小学或友好单位持久开放。另外,目前一些城市也不乏学农实践基地可以向学生开放,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保证,学生走不进去。在生产劳动基地建设上,首要的不是建,而是通过完善有关机制,推进校企合作,促使农场、工厂等向中小学生开放,实现双赢。需要将劳动教育经费单独列出,设立劳动教育设施设备专项,推动职业院校等的实训基地场所向中小学开放,并形成制度。可探索制定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成本收费政策,根据劳动项目不同,核定标准,确保专款专用。

五、健全评价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不愿意教”

调研发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家普遍担心劳动教育不如智育受重视。“指挥棒”问题不解决,劳动教育就难以真正落地。现在,学生升学,特别是升初中、升大学只看考试分数,中学劳动教育排不进课表,这都是问题。劳动教育实践由于体力消耗和工具使用等原因,安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校安全压力大,一般不敢组织学生集体外出。针对劳动教育实施机制严重缺乏的问题,《意见》提出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一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提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方式及结果使用办法。二是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强化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切实解决不敢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三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劳动教育统筹工作,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强调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地市、县级政府职责,特别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估,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特别是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创造灿烂的劳动文化,让劳动教育“香”起来、“亮”起来。

与其他四育比起来,劳动教育各方面基础薄弱,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按照中央要求,将劳动教育列入课程实施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将劳动素养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过程考核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劳动教育实施机构和人员,对劳动教育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过程考核评估。劳动素养评价是个难题。要在中高考命题中,探索对劳动素养的测评,形成正确、有力的导向。要设立专项进行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列出劳动教育清单,强化对学生劳动实践底线要求的评价,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努力破解劳动教育中“不愿意教”的难题。

责任编辑 刘烨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