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05-14张林林

关键词:当代价值共产党宣言

张林林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一部载有丰富人民主体思想的经典著作。《宣言》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其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是其现实依据、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是其必然途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是其理论根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其价值取向等方面阐明了其中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新时代,学习《宣言》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党建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人民主体思想;当代价值

2018年,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关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展的关于《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宣言》中蕴涵的科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统筹“四个伟大”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进入强国时代,人民是主体力量,同时也是决定性因素,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我们分析和运用《宣言》中关于人民主体的重要论述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中人民主体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被唤醒,人们的思想慢慢从尊崇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但是,几百年科学的发展和理性的宣扬并没有让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变成科学理论,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越来越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19世纪欧洲以资产阶级为主体、蒸汽动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地阐释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肯定了它在不到一百年时间里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打破了束缚人们发展的封建羁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同时又批判了它在开辟世界市场过程中的“野蛮行为”所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等不合理性。新兴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先后在法国、英国和德国发起动工人起义,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些运动都以失败结束,《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同时,在《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工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被奴役的状况,希望通过科学的理论同工人的运动相结合,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和奴役以实现劳动解放、思想解放和自身全面发展。

二、《共产党宣言》中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宣言》基于唯物史观视角,从其历史条件、现实依据、解放途径、理论根基和价值取向揭示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其历史条件

随着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即资产者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让越来越多工人成为资本家资本增殖的工具,他们自由得只能通过出卖自己增殖为资本的劳动能力才能勉强维持其本身的生存。长此以往,社会的工业和商业日趋发达,生产的社会性逐渐增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越来越强化,社会的两极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危机频发。资产阶级想破解这种危机要消灭生产力和夺取新市场,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从而决定了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了维护其利益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最终成为维护多数人利益的工人阶级和无产者。

(二)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是其现实依据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1]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只存在利益关系和“现金交易”,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向来受人尊崇的工作者成为雇佣劳动者,社会化生产的物质和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只能获得简单维持他们再生产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导致生产过剩,阻碍了生产关系,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方面,在资本主义旧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占主导地位,人民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整体处于被资产阶级奴役和压迫的状况,是毫无政治权利的。工人要想改善这种被剥削状况就决定了他们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在其主体意识被唤醒的同时,他们也成了无产阶级,最终否定了资产阶级自身;文明方面,在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社会教育通过向工人灌输资产阶级意识,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它将人口、生产资料和财产汇集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形成政治集中,法律、宗教和道德成了资产阶级的偏见,它破坏了人民家庭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将家人看成是簡单生产工具;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逐渐被工业化大生产破坏了,文明的民族成为公共财产,其独特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三)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是其必然途径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伴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地位和权力而斗争,必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这也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途径。起初,工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单个的人、一个工厂、一个地方部门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大规模集会;形式上从工人自发的、个体的、孤立的分散状态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觉的、扩大的、联合的集结斗争反对资产阶级。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中坚力量,实践上,他们同无产阶级联合行动投身实践并向全世界公开说明“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3]理论上,他们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把资本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产,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是其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物质财富是由人创造的,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物质资料得到满足后,进而通过脑力劳动改进生产工具,推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违背了这一发展规律,劳动者在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没有实现主观能动性,相反因为他们能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导致其被异化、被剥削和压迫;人们在有了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劳动者的主体意识逐渐清醒,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他们为争取利益和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生活需求自觉地形成了斗争联合体;社会历史的变革也是由人推动的,人民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变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其价值取向

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关系也再没有其他的联系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关注人劳动本性的发展,但工人被劳动“异化”了,工人为实现其生存要不断进行劳动,资本家为最大化地谋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对他们的个性和自由进行束缚和压迫。《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无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夺取政权、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最终形成无产者的联合体,那里没有旧式分工和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人们从支配他们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劳动使人民的身心愉悦,并使他们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中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宣言》发表170年来,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它当中所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同时是共产党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的体现。新时期,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宣言》所蕴含的科学理论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同时,它还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指导中国的发展,其当代价值也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显现。

(一)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它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战争时期,他高度重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胜利。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宗旨。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特别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出发点到归属都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中心”的思想,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让人民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学习和研究《宣言》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也有利于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二)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贯彻《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对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主体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现实社会中发展着的人进行足够的人文关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重视、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情感诉求,才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发展繁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的主体意识觉醒,不断追求全面发展,渴望美好生活,人们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强烈,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学习和研究《宣言》并把其中的有关思想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和政府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致力于加强人文关怀的实现,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自身,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还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意愿,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人民生活所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只有解决人民的发展问题、维护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的发展更加全面,人民才能夠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三)有利于加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的基石。文中第二章从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出发,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建立独立的、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实现共产主义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社会理想和革命纲领。中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人民立场是其根本立场。但改革开放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的物欲不断膨胀,部分党员为了谋取私利导致在精神层面“缺钙”,出现了信仰缺失、脱离人民群众和贪污腐败的问题。《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不能动摇、要求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7],加强《宣言》中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学习,有利于坚定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思想上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人民公仆意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创新发展群众路线、维护党群关系;有利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应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解决“四种危险”,加强党内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总之,《宣言》对中国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有着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今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宣言》中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2〕〔3〕〔5〕〔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018.5重印).34,29,51,3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35.

〔7〕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424/c64094-29947144.html.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共产党宣言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