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工作探析

2020-05-13王子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助新媒体工作实施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相较于传统形式,新媒体工作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创新,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整合意识形态教育互动平台,巩固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地位,防止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为此,高校应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工作平台,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加强对大学校园网络舆情的精准把控,强化党对新媒体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实现新媒体工作的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工作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0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044—05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找到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巩固。高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媒体工作是大学生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研究新媒体工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目前新媒体的使用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新媒体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平台,优化了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权威树立,这些现实困境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从而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全媒体视域下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安全。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悖论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新媒体时代,使用这种教育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普遍增加。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多,为24.8%,另外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为10.6%。[3]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多用户都是大学生,他们是在新媒体时代中较为活跃的群体,网络带给他们的便捷使得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更加频繁。相比较之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并不熟悉,对新媒体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对新媒体的基本应用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些使得他们对新媒体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从而无法很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还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和评论让学生们更喜欢交流探讨式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并没有主动地思考学习,这样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都趋于日常化、具体化和及时化,而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过于抽象、宏观,概念性太强,知识传播的时效性也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都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冲击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涌进,给我们的本土文化增添了养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之处,但是正是由于多元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劣质思潮难以被筛选出来,潜伏危机也难以防范。

从国外层面来讲,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在世界上也享有较多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仍然企图利用新媒体这个隐蔽的“无硝烟战场”,逐渐向我国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观念来混淆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美国前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几十年前的讲演中就说道:“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赌注押在青少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4]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宣传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意识,企图从根部“蛀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堡垒。在这场“战争”中,高校大学生成为主要目标,高校也成为“必争之地”。

从国内层面来讲,新媒体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国内的社会矛盾和只顾自身利益的现象,比如“老人跌倒扶不扶”“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等,一些个别事件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出来放大,这些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健康构筑带来了冲击。

(三)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权威的挑战

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不仅体现在应当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还体现在其维护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者,具有传播正确思想观念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作为传播教育者具有权威性,传播的信息也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些权威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接收不同的“声音”,接收信息的来源增多,这使得中西方文化都能轻易地被学生获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关注不免会减少,不利于传统教学的推进。另外,新媒体平台也会带来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这也对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一般来说,当社会发展现状未满足意识形态预见到的社会发展趋势时,意识形态会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以引导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新媒體的出现和发展使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相互联系起来,“微博”“抖音”等软件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看世界,在家就能知道国内各地发生的社会事件。这些很好地体现了新媒体的时效性,但对于时间较为自由富裕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通常是作为“吃瓜群众”在网络上听风就是雨,一不小心还会成为不分青红皂白乱说一通的“键盘侠”,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良好意识形态的形成,也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带来了挑战。

二、新媒体工作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体现

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发达,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量不丰富、传递速度慢、传播范围小,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求受到限制。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5]新媒体的普及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进步,还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一)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创新

所谓模式,就是一种固定的执行方式。在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中,所有教育内容都是通过各部门联合审议而实现的自上而下的单方向灌输模式,新媒体工作的出现,在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加强了线上线下的合作,创新了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新媒体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从“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模式的转变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一请教任课老师的局面。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看,新媒体工作能使他们把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彻底转变过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对自己的讲解提出质疑,达到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真正从“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新媒体视为工具,采用“线上作业”的方式,通过电脑设计一个收发作业的网页,以便保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信息,同时积极建立与学生的线下定期交流制度,避免长期网络化、数据化的交流。从大学生的角度看,新媒体工作能使他们辩证看待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关系,做立足于线下的线上主义者,准确认识互联网在学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区分网上信息,牢记社会人的身份。[6]

(二)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的自主性

新媒体的最根本特征是互交性,这也是它与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该技术已渗透至高校,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促使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我们个人和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体的塑造。”[7]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新媒体工作更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自我完善。

自主性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自己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单就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讲,新媒体的发展激发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的自主性。传统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只能通过记者、撰稿人加工后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大学生只能被动地从老师、课本中获取知识、信息,而且,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少,学生们的想法意见、思想动向都不能及时反映出来,不便于教师观察、纠错和培养。在高校,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参与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得师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

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塑造意识形态的激发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余时间。课前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微信关注教育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及时查阅相关推文,积极在推送的文章下留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互相交流心得。类似的新媒体平台还有由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出品的“学习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大型网络数据库,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上搜索相关文章,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实时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整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全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到来为我们敞开了一扇信息自由流通的大门,大范围的人群因新媒体的发展而获益,其中青年人群尤为明显。2017 年,大学生们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线上通过人民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学习十九大内容,高校组织师生通过视频投影等在线方式一起学习大会内容。新媒体平台“学习强国”APP每天更新推文,使得学生们能及时关注国家大事、进行系统的学习、抒发自己的观点以及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可见,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帮助我们整合了意识形态教育互动平台。

新媒体工作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者整和意识形态教育资源,优化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互动平台。第一,有助于以总带分,以分映总,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新媒体工作能加强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以及校园微服务等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平台间的关联度,集合各媒体的单独功能,整合各媒体发布的内容,打造具有领导风向的官方公众媒体平台,带领各个子平台共同发声、一致行动。同时,具有特色的子平台还扩大了意识形态知识的辐射范围,使得学生多元的个性需求得以满足。第二,新媒体工作以内容建设为原则。新媒体工作在不断开发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容的筛选,保证平台的正确性和政治性,及时对恶意子媒体进行严格清理,吸纳更多熟悉平台的人才进行运营和定期维护,确保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工作对策

毛泽东曾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8]习近平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也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思想防线破了,其他防线也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9]这些论断都充分证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工作,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工作对策。

(一)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主阵地

高校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动把握新媒体的特征,积极利用其时效性、灵活性、互交性、多样性等特点,扬长避短,挖掘其优势,为“我”所用。[10]高校应研究当代大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并将这些平台合理引用到课堂上,利用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学习中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一反三,构建正确的意识形态。

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校园作用,使其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主阵地。除了课堂之外,大学校园也是大学生们日常活动区域,所以新媒体的运用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还应扩大到校园中,建立校园网站,在校园中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通过带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网页封面、校园广播站、红色电影等内容和形式,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也要养成良好的新媒体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新媒体修养,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利进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提升。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媒体素质的培养,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首先,培养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从对新媒体的认知入手,对新媒体概况、背景和特点等进行初步了解,提高新媒体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运用范围, 运用先进的技术解决学生问题。第二,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设备使用的熟练度。在了解了学生们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实践,反复操作,不断提升新媒体技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第三,组织开展交流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高校应经常组织开展交流会,使得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能互相分享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心得,共同分析实际课堂操作中的问题,分享最新的新媒体资源,从而达到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规律,更好地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目的。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修养,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还能够对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修养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加强对大学校园网络舆情的精准把控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随着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学生在网络中是虚拟的存在,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会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对说出的话不想负责任,这种意识会导致学生慢慢淡化自我约束,同时也会造成网上信息的不真实性,干扰学生对积极正确的信息的获取。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精准把控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及时消除一些校园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舆情的良性互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跟踪监测,对网上构成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准确把握,通过网络监测,建立透明可靠的信息发布和舆情披露机制,发挥正面宣传对舆论发展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消除潜在的威胁和风险[11]。

(四)强化党对新媒体工作的全面领导

列宁曾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12]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强化党的领导是把握住新媒体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媒体理论,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探索新媒体的发展规律、注重从基层做起,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高校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筑牢底部根基,完善高校的宣传教育,准确下达并传递党中央的思想、精神,做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工作。

首先,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达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文件,传播正能量,报道正面新闻,同时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要正视问题。其次,高校应从党员抓起,由学生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做好带头工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协助老师做好理论传播的新媒体工作,坚持党对新媒体工作的全面领导。最后,对于新闻热点、危机恐怖事件,高校应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有效引导工作,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校园网站及其他新媒体平台充分了解事情的因果,对存在的问题不谎报、不隐瞒,主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我国独有的历史、独有的文化、独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构建适合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属性。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走向,因而这一群体更应当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中之重[14]。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得到了创新,地位得到了巩固,大学生也有了意识形态塑造的自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与灵魂[14]。当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时,其权威性面临挑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只有加强监管,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顺应时代潮流,实施新型的意识形态教育政策,才能够促进我国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意识形態,使其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人民网.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EB/OL].(2019-01-25)[2019-01-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 G5/n1/2019/0125/c1024-30590913.html.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2019-02-2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

[4]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J].求是,2014(22).

[5]丁冬雨.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8(12).

[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韩继伟,李治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

[8]人民网.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EB/OL].(2017-02-04)[2019-05-16.]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04/c40531-29058056.html.

[9]袁晓桥.浅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J].党史文苑,2015(20).

[10]侯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8.

[11]张果.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6).

[12]蒯正明.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的思想与现实启示[J].理论研究,201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1)[2019-01-2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1/ content _5359898.html.

[1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DB/OL].(2016-11-28) [2019-07-2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128/c143844-28902685.html

Research on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s Management

WANG Ziyue

(Research Center of Teenager Issu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Abstract:Of all types of college educ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s the first priority.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using new media and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 new media management could promote innovation of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mode and stimulate the autonomy of shap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It could also help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consolidate the leadership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prevent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our country for the sake of protect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new media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improving professionalism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ers. It could not only ensure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is maintained in public opinion,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Party for the work of new media for shaping fun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management

[责任编辑:韩 璐]

收稿日期:2019—1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意识形态塑造机制与路径研究”(18BKS113);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河南青年意识形态现状及其塑造研究”(2019-YYZD-11)。

作者简介:王子月(1987—),女,河南方城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