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审美感知的培养策略

2020-05-13白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白岩

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音乐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本文试图梳理情景导入、以生为本、美育感化和多维评价等策略在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情景体验、兴趣提升、情境感知和實践经历培养音乐审美感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审美感知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感知;音乐教学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06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032—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学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将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作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音乐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受音乐教育者所展现的形象、行为、习惯、能力、气质等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音乐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通过基础教育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是近年来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培养,旨在集中体现出音乐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

“审美感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是让学生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感知音乐现象和作品,它要求学生 “全身心参与和感受”,进入“身临其境”的状态、进入“自我陶醉”的境界。审美感知可以展现音乐现象和作品的感性因素,使学生可感可知,让音乐直指人的本能、感觉、情感、意念。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理由。音乐课程将 “审美感知”作为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有效培养审美感知,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音乐美,进而体会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而不是简单应用枯燥的技巧训练和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必须坚持从身心合一角度去欣赏音乐,让学生多维度地感受音乐魅力,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必须坚持艺术实践的本质,坚持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原则。只有这样,中学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感知的核心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参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采取情景导入、以生为本、以情育人和多维评价等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景导入,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和带动学生一起体验、欣赏和享受美。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要融合在审美感知的实践中,从而发挥学校文化的浸润作用。例如,在学习《难忘今宵》这首歌曲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春晚的歌曲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先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感性认识。在具体教唱曲谱时,学生因为有之前直观的感受,领悟更快、学习兴趣更浓。提高曲谱视唱能力是教学中的难点,初学时许多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甚至有畏惧感。对于比较简单的曲谱,教学中一般都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究学习,再自由分组互相学习、交流,这样学生基本可以自行完成识谱环节。同学们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给他们提供展示空间,让他们来表演。表演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需要强调的重点,起到了解决难点、强化重点的作用。这种体验学习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0多年音乐教育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核心素养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有其得天独厚的功效。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喜欢音乐,亲近音乐,享受音乐,才能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轻松地掌握益于一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长远眼光,也要有“立德树人”的育人情怀。

二、以生为本,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关注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可以提升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但是教学方法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是在欣赏上主要介绍单一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以及词曲大意,形式化地进行音乐欣赏,过分强化了教师在讲台侃侃而谈的作用,不注重学生的接受与参与情况,降低甚至消灭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每一个教学流程都要明确关注核心素养,这样所提出的问题,所设定的教学情境,都会围绕这核心素养展开,在教学中采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音乐渠道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其所“乐”,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其不断参与其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爱上音乐,在自愿自主的前提下学习音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从开始讲解曲作者到讲他们的爱情故事,到最后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全曲欣赏,学生经常会觉得索然无味、枯燥无趣,有的思想溜号、有的甚至睡觉。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笔者改变了做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课前让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上网查阅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谈一谈自己对这一故事的理解;什么是奏鸣曲式,它的结构图示是什么样的,试着分析一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等。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初步了解本节课将要讲授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笔者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按照奏鸣曲式的结构来进行欣赏。每欣赏完一段都会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呈示部中“十八相送”这一片段,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大提琴(梁山伯)与小提琴(祝英台)的倾诉,编写出他们二人的对话”。给学生们1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分组讨论。时间很快过去,要求学生们朗读出他们写出的结果,可是有的小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想表演”。这是笔者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听到他们的要求,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一起欣赏了这组同学的精彩表演。接着又有一组同学用说唱形式表演了“十八相送”的情景。每组同学表演完后,全班同学都用热烈的掌声给予了他们肯定。从教20多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过无数遍,从来没有想过课堂会如此精彩,让音乐课堂焕发光彩。

除了在课上学习音乐教材中的指定曲目以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聆听一些优秀的不限类型的曲目,或是进而因为兴趣而去主动阅读相关的书籍、去观看音乐人物传记,对于受众都会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良好效果。如,很多学生喜欢欧洲古典音乐,会推荐他们去阅读诸如《遇见莫扎特》等除了曲目以外的一些人物传记,读这些人物传记,也仿佛是在聆听大师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接受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惊叹于他们的求知欲、感动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感染于他们的创造力,并由衷为他们自豪。

三、美育感化,在情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通过音乐来展示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是音乐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在学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当一句句鲜明生动的歌词把祖国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心潮澎湃。心中感到无比自豪,切身体会到歌词所承载的深厚家国情怀,心中自然浮现出祖国磅礴大气的壮丽山河,头脑中顺势联想到砥砺奋进、百折不挠的中华精神,从而深深感受到:这一刻,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

《七子之歌——澳門》歌词内容丰富,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时,先和学生一起回顾澳门的百年历史沧桑,激发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们朗读歌词,启发学生分析歌词内涵、情感和歌唱时的感情处理。学生在学唱时就很自然流露出游子热切期盼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之情。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在欣赏《东方之珠》时,学生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香港的赤子呼唤;一句句动人的歌词,深切表达了期盼香港回归之情。当《鼓浪屿之波》的音乐响起时,跌宕起伏的节奏,婉转纯美的旋律,作为一支思乡曲,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音乐与艺术、音乐与情感形成完美融合。

艺术美需要以善为前提,文艺作品只有彰显了积极向上的社会理想,才是最美的,才能启迪人的情感。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吹拉弹唱”,而应该“乐以载道”。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学生构筑美好的心灵生态、知晓责任和社会担当。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的基本素质,对于心灵美的塑造、陶冶情操以及启迪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思想已然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尤其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诱发学生实现精神活动领域的转变,并最终完成理性的规范,以美立德、以美储善、以美养性、以美怡情,用美去提升人文素养,完成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最终达成“大德之境”。美育是知性与道德的桥梁,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美育教育应坚持潜移默化式的、情理并融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以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去施教或受教,从而使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光辉灵动的色彩。正如马克思主义看来,“美是人在主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处于解放状态而获得的感受”,这种感受既不违反自然规律,又可使受教者发自内心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在道德培养中完善人格的艺术境界。正是美育,让生命之花自由绽放、优雅夺目。

四、多维评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教学的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音乐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审美能力等给予的价值判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教师轻学生、重目标轻过程等现象,中国的学校教育正处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在于培育机械的“记忆者”,而在于培育主动的“思考者”,因而,改变音乐课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在唱歌课上,改革了传统的评唱形式,采用小组内互评;角色互评;全体学生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大家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复唱歌曲,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体验歌曲的意境美。最终学生就能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在演唱中感悟歌曲旋律特点,充分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有效的音乐学习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课时计划与学生的接受效果,还应伴随着灵活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全面培育审美感知这一核心素养,对音乐课考试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传统音乐考试方式都是背唱所学歌曲、乐器演奏、笔试答题等。乐器演奏和背唱歌曲通常是学生依次进行音乐考试,由于老师精力有限,不仅考试进程慢、同时课堂纪律也不理想,常常不能在课内完成考试任务,又浪费了学生好多时间。如果用笔试答题,学生实践能力又得不到全面考核。于是笔者尝试用生本音乐考核形式,考试采用积分制——平时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期末集中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具体做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二分之一,其中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小组表现、课后作业、课前预习、团队意识等均有加分和减分项。加分项有封顶,减分项没有。一次课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不重复加分。一般在当次课下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表现好的小组成员各加5分,第一次表现不好的小组不扣分,给予预警,第二次表现不好扣分。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二分之一。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全面复习,然后老师带领同学复习一遍,最后小组选取考试曲目,采用生本小组合作方式考核。与传统考试比较,改革后课堂纪律变得井然有序,考试的学生认真、大方、有自信;等待的学生守纪、有礼、认真观摩。这样的考核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同时又能让师生共同完整地考核和欣赏每一个节目,同时还能通过点评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通过考试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表现的学习习惯,同时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要注意培养学生感知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也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它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有必要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来提高其审美感知。初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期,其潜力是无限的,通过“情境导入、以生为本、美育感化、多维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制力等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李巍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9(01).

[3]查婉琼.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意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2).

[4]朱少玲.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分析[J].北方音乐,2019(21).

[5]王安国,吴斌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Music Aesthetic Percep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BAI Yan

(Tongta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Jilin City, Jilin Jilin 132000,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quality i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music disciplin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is paper, the strategies of scenario introduction, student-oriente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were adopted to cultivate aesthetic perception through the students' scene experience, interest promotion, situational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effectively,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aesthetic perception; music

[责任编辑:王 辰]

收稿日期:2020—01—05

作者简介:白 岩(197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市通潭实验学校中学,讲师,2019年省骨干培训班学员,本科。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