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腊肉滋味长

2020-05-13邓贵环编辑孙钰芳

中国三峡 2020年2期
关键词:猪头肉秭归猪头

◎ 文 | 邓贵环 编辑 | 孙钰芳

长江西陵峡地区的秭归,人们日常最喜欢的肉食是猪肉。新鲜的猪肉容易腐败变质,为了储存,山里人就用大量的盐来腌制,然后用火熏烤。经过腌制和熏烤的猪肉,到第二年腊月,肉质仍然保持着新鲜而独特的口感。

在秭归,除了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会杀一头猪,平常日子只在腊月才会宰猪,用来迎接隆重的年节。宰杀年猪的时候,年猪肉被割成一块一块的,用棕树叶搓成绳子穿进去,便于悬挂。案板上的肉还是热的,主人就仔细地给每一块肉抹上盐,然后把所有腌过的肉堆在一个竹筐里让盐充分渗透到肉里,腌渍出来的水就从竹筐里流了出来。鲜肉四五天就腌制好了。家里的男人提起腌好的肉挂在冬天烤火的屋子里,生起柴火来熏烤。要大火熏烤至少半个月,年猪肉才能熏出醉人的香味。猪头被杀猪匠从嘴巴处一刀对称劈开,两个下角分别用两根棕树叶绳拴住,与其他的肉一起腌好挂起来熏烤。

熏肉是有讲究的,同样是腌好熏干的肉,烧洗出来的颜色和做出来的味道往往相去甚远,秘密就在熏烤上面。用坚硬扎实的栗木等硬柴做燃料,火焰明亮,熏烤时间充足,烧洗出来的腊肉,肉皮色泽金黄,肥肉透明如琥珀,瘦肉纹理清晰,干净鲜亮。松树枝子柏树杆子也是好柴火,它们自身有独特的香味。橙子树枝,或者晒干的橙子皮,则是上好的熏肉燃料。秭归的橙子以清香甜美闻名全国,橙皮自身就是风味独具的食材,晒干的橙子树枝、橙子皮点燃熏制出来的猪肉,香味更加浓郁醇厚。秭归熏烤腊肉究竟有多香多诱人呢?这样说吧,往往一家人在楼道里用砂锅炖煮腊肉,方圆几里的路人都会靠着鼻子循着香味去寻找,看看是谁家在炖肉。秭归人好客,往往会挽留这来访的“不速之客”,一起共享美味。

如果熏肉的柴不够硬,或者柴火因为潮湿而火焰不明亮,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浓烟,腊肉就怎么烧怎么洗也整不出好看的金黄色了,煮出来的肉也会带着一股烟熏味而难以下咽。而且,这样的肉会对人的身体产生相当大的危害。秭归人总结说,秭归高山,尤其是有“小西藏”之称的磨坪地区,熏烤出来的腊肉,要比低山或沿江地带的好吃,原因除了主人的熏烤技术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高山有栗木、松柏等硬柴,能烧出明亮而持久的旺火,而低山则缺少这样的好柴。没有硬柴火,何来好腊肉!

烧猪头也是个技术活。过年的前夕,主妇将熏好的猪头从火头取下来,刷去烟尘,将有皮的一面放在火焰上烧,一时间屋子里烟熏火燎,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四起,火势愈烧愈烈。那是猪油从皮里渗出来,烧着了。猪头不像其他部位那么平整,坑坑洼洼的并不好烧,需要烧一阵用菜刀将烧焦的表皮刮一下,能刮去焦皮露出金黄,这一处才算烧好。现在人们烧猪头因为有了煤气枪而变得简单,煤气枪可以控制火的大小和方向,想猛烈些就猛烈些,想柔和点就柔和点,想烧哪里就烧哪里,犄角旮旯也都能烧得到。而过去,往往一只猪头烧出来,面上的皮全烧没了,角落里还没烧到。烧好的猪头要放进热水里浸泡一阵才能开始清洗,用竹刷子歘歘歘地仔细洗上几遍,直到洗出诱人的黄色,洗出令人销魂的香味。

左:农家熏腊肉 摄影/ 许铁铮/ FOTO

右:恩施腊肉 摄影/图虫创意

在农村,猪头是放在大铁锅里煮的。过年的当天,灶里燃着一灶硬柴的旺火,把猪头放进锅里,水要没过猪头,盖上大木锅盖,咕嘟咕嘟,两三个小时之后,整个院子里弥漫着一阵阵浓烈的肉香,猪头肉煮好了。揭开锅盖,用两根筷子扎进肉里,“哧”的一声,油从筷子插出的孔里冒了出来。一提,整个猪头就被提了起来。若煮得很烂,猪头骨便自动脱离,此时拆猪头肉就变得轻而易举。

猪头肉的口感很特别,它的肥肉看起来肥,而吃起来却劲道而不油腻。气味也特殊,把猪头肉放在数种熟肉里,仅仅凭借嗅觉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出它来。秭归人用自己做的黄豆豆豉来炒这猪头肉,简直堪称秭归菜的一绝。更神奇的是,猪头里有一块特别的肉,不放任何佐料就是无上的美味,那块肉名为“核桃肉”,长在猪脸两腮边,形状如同一个纺锤,拿掉腮帮的骨头之后便赫然可见了。它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并不与其他的肉粘连混淆。这块肉咸而又香,香而又嫩,嫩而又滑。拆猪头时拆出来直接喂进嘴里,嚼一嚼,抿一抿,那一个美味,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出来。

小时候我们兄妹也都因为这块肉而围在锅边不愿离开,猪头煮好了,妈妈捞出猪头,几下剔除掉骨头,把猪头上的眼睑、鼻孔、拱嘴儿边等不能吃的部分去掉之后,就把两块核桃肉挖出来分成几份,给站在锅边的我们几姊妹每人嘴里塞上一块。我们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品味,那咸咸的浓浓的香味,在唇齿间缠绕,实在舍不得一下子吞下去。

猪的全身都是宝,猪头肉肉质独特营养丰富,豆豉炒猪头肉,简直就是三峡一绝。猪身中部的五花肉是做回锅肉、蒸肉、扣肉的主要原料,肥瘦兼备的特性,让“挑肥拣瘦”的食客各取所爱,争相品尝。猪心猪肺虽然胆固醇高了一点,但爆炒或做汤,味道鲜美,适当吃一些,也并无大碍。

与猪头肉相呼应的,是一道用猪尾做出来的菜——“座子”肉火锅,或者回锅“座子”肉(秭归人称猪尾为“座子”)。桌子上有猪头肉和有猪尾肉,寓意“有头有尾”。这是老百姓在一年里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人们借团圆饭桌上的菜来表达新年祝福,祝福祈求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

“座子”肉是猪身上的精华部分,这个部位瘦肉多,主人往往舍不得自己多吃,而是把它送给自己重要的亲戚或者留给看重的客人。当然,也会留下一些过年的时候与猪头一块做了吃。秭归人品尝着年饭桌上的猪头肉和“座子”肉,想着这“有头有尾”的寄寓,口中的肉便胜过了所有的山珍海味,这年味,也就更加回味悠长。

说完猪头和猪尾,再来说说秭归的猪蹄。

三峡地区的腊猪蹄肉,是传统的名菜。许多外地人为了吃上一顿地道的腊蹄子火锅,不惜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坐在桌边,点上一锅用鲜橙皮炖煮出来的香喷喷的腊蹄子火锅,还未动筷子,先已垂涎欲滴。

腊蹄子火锅是那么赏心悦目:金黄的是橙子皮,亮黄的是肉皮,润白的是洋芋果果,嫩绿的是蒜苗和香菜。亮黄的肉皮裹着蹄骨,骨里藏着蹄筋,又炖得刚刚好,一口咬下去,鲜香的肉皮,油而不腻的蹄肉,劲道的蹄筋,一起在舌尖与唇齿之间纠缠、融合、回味,不忍吞咽。这样的一锅肉,怎不让人抛开一切烦恼而饱餐一顿呢!

不光好吃,可以说整个猪身上的肉,最能寄托情感的,也非猪蹄莫属了。秭归的农村有这样的习俗:杀了年猪,要给最亲最爱的人挑选一个肉最多,砍得最端正的蹄子,拴上独一颜色的绳索悬挂熏烤,以免与其他的猪蹄相混淆,趁年前熏好了送过去,让他(她)们过年的时候炖一锅来全家享用。

秭归人习惯用猪蹄给产妇催奶。据说生了孩子的妇女吃了猪蹄,奶水充足,孩子长得好。亲戚的女儿出嫁了,主人会挑选最好的一根猪蹄来熏好,作为喜礼赠送。这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有祝愿这家人人丁康健兴旺之意,故而收到这份礼物的人家,都要牢记送礼的人,以便日后慎重还礼。如若自家女儿或者姐妹生儿得女,主人更是会早早准备好整头猪的猪蹄,甚至还会去别人家再买上几根来熏好,只等孩子生下来,十根八根地用麻袋装好送去,让女儿或姐妹整个坐月子的期间,顿顿都有猪蹄吃。

平常时日出门走亲访友,如若人家炖一锅猪蹄肉来招待,那就是相当隆重的礼数,当你是贵客了。来访的客人自然能感受到这份礼遇,不由地高兴,吃得有滋有味,彼此的情分也必定更为深长。

在秭归吃腊肉,不管是猪头肉还是猪尾肉,也不管是猪蹄肉还是五花肉,人们吃进嘴里的,远不仅仅是在享受鲜肥的滋味,更是在体验和感受一种属于秭归的独特的饮食文化。

猜你喜欢

猪头肉秭归猪头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酒媒人”猪头肉
湖北:秭归脐橙品牌价值五年增长1.45倍
猪头肉
猪头的爱情
反问句
落魄镖师
张飞牌猪头肉
猪头和猪头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