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大学生群体研究综述

2020-05-11汤文凯王亮亮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思想大学生

汤文凯 王亮亮

【摘 要】 学界关于“0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个人价值观、现实追求、文化爱好、生活方式、网络问题等方面。存在着研究层次有待提升、研究深度有限、理论研究有余,实证分析不足等缺陷,今后应推动研究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群体;研究综述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00后”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全局事业。因此,像“80后”“90后”一样,“00后”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00后”被贴上了众多标签,既承载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梦想,为社会所期待,又背负着问题青年的恶名而为社会所指责。2018年是“00后”的成年元年,第一批“00后”大学生已进入学校,今年,“00后”大学生要陆续批量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生活。如何正确的看待“00后”大学生,正视这一群体对社会的影响,以便调整教育策略,做好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检索“00后”相关文献,尤其是“00后”大学生的相关文章,发现国内外学者涉及较少,总共仅有百余篇文章,主要内容涉及“0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消费方式、网络问题、文化爱好等几个方面。从目前的成果来看,与“00”后大学生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00”后概念的界定;“00”的标签。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梳理。

一、“00后”概念的界定

如“80后”、“90后”按照出生时间段称谓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群体一样,“00后”的称谓中也包含了同样的意蕴,但相比“80后”和“90后”(包括90后)以前的群体的称谓,“00后”群体的称谓表现出了多样化,称呼更加亲切。千后、蛋蛋后、双零后、千禧一代(千禧宝宝)、421家庭宝宝成了“00后”的别称。

关于“00后”的界定,国内学者的划分标准大体一致,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划分标准则有所不同。例如英国普华永道在其发布的《千禧一代与Z世代对比观察报告》中认为,“千禧一代指1980年~1994年之间出生的孩子。[2]《透视中国“千禧一代”》中也指出,“国外关于“千禧一代”的术语指1984~1995年出生的孩子。[3]

国内学者普遍把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统称为“00后” 。《零零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对“00后”概念的界定较为详细,它认为“00后,也称零零后、两千后、蛋蛋后、双零后,是2000年11月1日00时00分至2009年12月31日23时59分出生的新一代中国公民,泛指包括出生在1999年,即世纪之交的人。”[4]贾庆森认为,“00后出生于21世纪,尤其是2000年出生的孩子,被称为千禧宝宝。”[5]郎漪婷认为,“00后是指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最新一代中国公民,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6]李霄认为,“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即00后的成长环境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蓬勃发展。”[7]

二、“00后”身上的标签

曾几何时,“90后”被标榜为“垮掉的一代”、“脑残的一代”。如今“00后”也被贴上了许多标签。网络原住民、搜索先锋、宅族、早熟儿、熊孩子、最有出息的一代、新生正能量代表等,都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吴同发、[8]吴旭丹、[9]李建平等学者在其文章中将“”00后称为网络原住民。[10]韩晶等学者认同“00”后被称为“熊孩子”、[11]“早熟儿”的表述。那么关于贴在00后身上的标签是否符合事实呢?

第一,关于“00后”是网络原住民、搜索先锋、宅族的标签。首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5贺岁版》显示“‘00后以近17%的占比,贡献33.4%的语音图像搜索请求,被誉为搜索先锋。”[12]其次,根据《零零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00后”对互联网有高度的依赖性。报告指出,“每逢假期,70.0% 00 后选择留在家中。在家中30%的时间用来学习,打游戏和玩手机分别占据16%和14%。”[13]此外,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cpscus)研究报告同样也能说明这一情况。该报告指出,“所调查的18所高校中近六成学生观看过网络直播,72%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约车服务。”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互联网在“00后”青少年群体中生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说明了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群体网络依赖性高,佐证了其搜索先锋、网络原住民、宅族的标签。

第二,熊孩子、早熟抑或获新生正能量代表、最有出息的一代。学界关于“00后”青少年品质研究观点对立。有的学者认为“00后”群体具有进步力量,拥有良好的品质。如,人民日报所载文章《“00后”身上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一文中对“00后”持充分肯定态度。文章指出,“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中国青年报文章《解读真实的00后:很主流 有主见》一文中也指出,“00后在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希望获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4]有的学者则认为“00后”群体问题突出,是十足的熊孩子、早熟儿。如,韩艳玲认为,“00后大學生群体政治思想淡薄,缺乏辨别能力、心理较为脆弱,过分强调话语权和自由、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做事情三分钟热度”,[15]是存在问题的问题青年,将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待“00后”群体是褒是贬。笔者认为不能以偏概全,而应立足全局,辩证思考,树立整体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又能看到不足中透露的长处。如虽然“00后”群体网络依赖性强,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其学习,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具有的网络思维、网络能力、网络适应性、网络创造力,这些方面的素质较“80后”“90后”而言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关于“0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关于“0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00后”大学生的文化爱好、“00后”大学生的网络问题、“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

1、“0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00后”大学生出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大众化的时代,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富足,家庭教育作风民主,交流交往方式网络化。这使得“00后”大学生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王海建认为:“00后”大学生受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与“80后”、“90后”相比,他们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和特点。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方式、理性化的处世态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16]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0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赵会利认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性格上的孤独感、社会观、价值观偏差发展风险、受挫心理疾病滋生风险、过激的现实主义问题几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应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17]

2、“00后”大学生文化爱好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环境相对开放,文化市场受商业化驱动和运作,网络文化蓬勃发展,良莠不齐,对于“00后”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张春秋认为,“00后大学生流行文化爱好就有3个特点:(1)网络媒体成为传播主阵地,但途径依赖严重,爱好趋于单一化;(2)流行文化受商業化影响,呈现出世俗化和娱乐化倾向;(3)流行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易受外来文化影响。[18]申晓晶认为,“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代表,彰显个性和独立,带有强大的情绪张力和创造力,迎合了0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行为特点,无形侵蚀着0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必须坚守理想信念、优化发展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应对丧文化对“0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19]

3、“00后”大学生网络问题研究

“00后”大学生网络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络素养、网络行为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三个方面。陈华锋、秦羽通过对“00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00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他认为“00后大学生作为微时代新媒体主要使用者与传播者,存在对新媒介的过分依赖、应用不合理、理性辨析和批判能力不足等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国家、高校、个人三个主体的力量。”[20]吴旭丹认为,“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获取方式快捷化、上网动机娱乐、网络素养不弱化、日常社交虚拟化、网络兴趣迭代化特点。”因此,互联网背景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新理念应对新变化、以新方法应对新挑战、以新模式应对新变化。”[21]

4、“0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

人生价值观是关于人生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表明了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人生应当如何的价值表现,居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地位。“00后”大学生在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及多元好文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属于他们那个特定群体的独特人生价值观体系。目前学者们对于“0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成果较少,系统探讨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研究观点碎片化呈现于“00后”的相关研究领域内,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的价值追求、网络化的生活方式、现实化的人生追求、个人化的价值体验四个方面。

(1)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个性化是存在于“00后”身上的显著特点,与“80后”“90后”相比,“00后”更能创造出新的事物,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表现出与众不同。如在社交方面喜欢使用网络热词,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质疑权威等。王海建认为,“与“80后”追求物质财富、“90后”追求自由不同的是,“00后”大学生所追求的是个性化的价值追求。[22]项久雨也认为,“00后偏爱彰显个性。”[23]这种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可以激发“00后”大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创造思维;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他们盲目的标新立异,受到社会的质疑。

(2)网络化的生活方式。21世纪的世界是互联网高科技的时代。“00后”大学生生逢其时,被卷入了互联网浪潮,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社交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均表现出一定的网络化倾向。一言以蔽之,网络已经成为“00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李建萍认为,“网络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使得“00后”大学生几乎全民皆网。”[24]王海建认为,“00后大学生被称为“数媒土著”,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无不体现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一代。”[25]杨诗雨也认为,00后“相比80后,90后更了解互联网,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处处离不开互联网。”[26]

(3)现实化的人生追求。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有所增强,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物质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00后”的拜物教情结,使得“00后”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确立起了务实化的人生追求,以期能在社会中立足。项久雨认为,“务实是“00后”大学生在物质与精神交织下,倾向实际,理性与现实主义的品质体现。”[27]王海建认为,“00后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28]张筱认为,“0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29]

(4)个人化的价值体验。“个人化”强调个体只重视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他人与社会的进步,只看到个人的处境,而看不到他人与社会的困难,是一种专门利己而不利人的错误价值观念。学界通过研究“00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境况,认为“0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物质十分丰盈的家庭,独享父母的爱,受父母亲人的过度宠溺,形成了一种利己主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价值观。如张春秋认为,“00后在恋爱关系处理中,自私、不愿付出成为恋爱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30]韩艳玲认为,“00后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实现,“00后”新生认为个人是组成集体的重要基础和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31]马川认为,“‘自己开心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00后大学生的价值倾向,他们倾向于以自以我为核心来进行生活选择,集体主义观念弱化。”[32]

四、研究现状总体述评

由于“00后”是新世纪的新群体,“00后”大学生也刚刚进入大学,学界对“00后”群体的研究难免存在许多不足。万事开头难。从仅有的一些文献中,也能看出学界在这方面的开创性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研究层次有待提升

关于“00后”群体的研究成果不够集中,研究方向散乱,缺乏系统性,分歧较大,有的学者一味褒扬,有的学者則一棍子打死。文章层次底下,高质量学术文章较少,可借鉴应运文章不足,硕博论文凤毛麟角。

2、宏观研究有余,微观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有限

关于“00后”群体的研究,学者们大多是从宏观总体上来探讨,比如“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00”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等,而没有展开分解研究,纵深化程度不够,这就使得观点流于表面现象分析,而没有深入表里,彻底弄清楚“00后”的独特性,制定出切实可行应对策略。

3、理论研究有余,实证分析不足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不与实践联系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与理论联系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学界关于“00后”群体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探讨,多从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网络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现象变化来总结“00后”群体的特点,然后提出对策建议。实证分析、实地调查的文章很少,除了腾讯和互联网发布的一些调查报告(如《00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外,学术文章中很少有学者做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00后”大学生即将批量进入大学和社会,这将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界应该加强对“00后”群体的研究,从而制定正确合理的应对措施,促进“00后”健康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注 释】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7-10-08.

[2] 普华永道发布2018年版《千禧一代与Z世代对比观察报告》[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103.

[3] 熊莉.透视中国千禧一代[N].营销解读,2011(8)61.

[4] 零零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5] 贾庆 森.“00后”大学生将给社会带来什么?[N].东莞日报,2018-09-04.

[6] 郎漪婷.0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3.

[7] 李霄.“00后”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8.9.

[8] 吴同发.“00”后大学生“容人器”现象探究[J].智库时代,2019.169

[9] 吴旭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95.

[10] 李建平.信息化背景下00后大学生网络表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168.

[11]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科教导刊,2018.174.

[12] 数据来源:百度发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5贺岁版》 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5-02/15Content_2481816.htm.

[13] 零零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14] 章正.解读真实的00后:很主流 有主见[N].中国青年报,2016-11-o9.

[15] 韩艳玲.论“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前沿,2019.253.

[16]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90-91.

[17] 赵会利.“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6,37-38.

[18] 张春秋.00后大学生流行文化偏好对恋爱观影响研究[J].南方论坛,2018.96~97.

[19] 申晓晶.网络文化的社会危害不容小觑——以00后大学生受众为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报,2018.85.

[20] 陈华锋,秦羽.00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传媒论坛,2019.24-25.

[21] 吴旭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论[J].2019.195-196.

[22]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90.

[23] 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J].人民论坛,2019.112.

[24] 李建萍.信息化背景下00后大学生网络表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169.

[25]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90.

[26] 杨诗雨.新时代高校对“0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路径[J].辽东学院学报,2019.135.

[27] 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J].人民论坛,2019.113.

[28]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91.

[29] 张筱.新时代加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

[30] 张春秋.00后大学生流行文化偏好对恋爱观影响研究[J].南方论坛,2018.96.

[31] 韩艳玲.论“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J].绿色环保建材,2019.253.

[32] 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9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08.

[2] 普华永道发布2018年版《千禧一代与Z世代对比观察报告》[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

[3] 熊莉.透视中国千禧一代[N].营销解读,2011(8).

[4] 数据来源:行业研究报告院《零零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http://m.sohu.com/a/160106777_204078

[5] 贾庆 森.“00后”大学生将给社会带来什么?[N].东莞日报,2018-09-04.

[6] 郎漪婷.0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7] 李霄.“00后”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8.

[8] 吴同发.“00”后大学生“容人器”现象探究[J].智库时代,2019.

[9] 吴旭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

[10] 李建萍.信息化背景下00后大学生网络表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

[11] 00后大學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科教导刊,2018.

[12] 数据来源:百度发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5贺岁版》.http://www.cbdi,com/BigData/2015-02/15Content_2481816.htm.

[13] 韩艳玲.论“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J].绿色环保建材,2019.

[14]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

[15] 赵会利.“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6.

[16] 张春秋.00后大学生流行文化偏好对恋爱观影响研究[J].南方论坛,2018.

[17] 申晓晶.网络文化的社会危害不容小觑——以00后大学生受众为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

[18] 陈华锋,秦羽.00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传媒论坛,2019.

[19] 吴旭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论[J].2019.

[20] 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J].人民论坛,2019.

[21] “0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路径[J].辽东学院学报,2019.

[22] 张筱.新时代加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3] 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

【作者简介】

汤文凯(1996—)湖北仙桃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王亮亮(1995—)男,汉族,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群体思想大学生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