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论述的五个方面研究

2020-05-11刘红梅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习近平

【摘 要】 本文阐释了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论证了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性,分析了“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性,探析了“中国梦”重要论述的感性与理性科学统一性,讨论了“中国梦”重要论述的世界性品质。

【关键词】 习近平;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起统领意义的概念。自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后,全国乃至世界掀起了“中国梦”的热潮。上至国家,下至民众,及至国外热议和研究“中国梦”。“中国梦”成为热词,风靡国内外。几年以来,对此重要论述研究的成果很多。为何“中国梦”能够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笔者拟从这一重要论述本身出发,探究其具有的多维特质。

一、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统领性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平实无华,接地气,同时又具有一种大气,具有一种哲学气质。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学问,是对人类自身地追问,不断对自身否定,不断发展自己,哲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对人的一种无声地指引。苏格拉底哲学式的追问,让人在思辨中最后获得真知,获得开解,获得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之后才有,为什么现在从习近平嘴中说出就成了席卷中国,且引起国外高度关注的话题?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理论的魅力在于理论是现实需要的。哲学的魅力在于能够让人能够有理性的思维,辩证地对待世界。习近平正是以哲学的思辨方式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无缝对接在一起,让普通百姓能够感受到,乐于接受,思想受到引领,引起共鸣,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在这一论述中,包含着个体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个人与国家的梦想、理想、目标、利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与国家的利益之间虽有冲突矛盾,但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就此提出了从个体与整体把握“中国梦”的论述,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基于个体利益与国家整体出现的矛盾,指出重新调整个体与整体的天秤是实现当代“中国梦”的重点和难点。[2]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一个理论体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目标理想,也是为实现目标理想的有机思想体系。

作为理论思想体系,有关“中国梦”的论述包含着中国梦是什么?何以成立?如何实现的问题。它以哲学的总体性方式提出,具有凝心聚力的思想统领作用,同时,也辩证地指出,梦想要实现需要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3]“梦”一词用得非常玄妙,且别具韵味, 梦原本是对人的一种生理现象的描述,人人都会做梦,但是“‘梦同‘想联系起来说‘梦想时,就超越了做梦的生理现象而成为人们对未来的理想的憧憬,或者对所要达到目标的设定。”[4]因此,梦想令人心神往之,作為生理现象,做梦通常有好梦、美梦,也有坏梦、噩梦,因此梦有双重含义,习近平通过对“梦”的解读,百姓梦升华为国家梦,提出“中国梦”的理念精神实质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实现中国梦和民族梦的动力源泉。

因此,习近平关于“中国梦”重要论述具有哲学意蕴,包含着哲学思辨思想,正是这种理论思辨的力量具有强大的逻辑说服力,这种逻辑力量不是凭空而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性:中国力量

“中国梦”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大力惩治腐败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6]这些论述与“中国梦”的论述构成有机体的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

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7]“中国梦”是“民族梦”毋庸置疑,是我们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而奋斗的目标,而强调是“中国人的梦”,则突出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个体差异性,“中国人”既是每一个个体,又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整体,这其中蕴含着个体与主体,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才能全面理解“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诚如习近平刚提出“中国梦”时,人们把它翻译成“China Dream”,但是后来翻译成“Chinese Dream”,这种语言翻译上的区别在于强调“中国梦”的概念内涵是有不同的,前者没有完全体现出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内涵的深邃,没有体现出思想中包含的“人学”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包含了“中国梦”和“中国人的梦”两重含义。

“中国梦”的双重含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国梦”的实现是以“中国人的梦”实现为前提,而“中国人的梦”实现是“中国梦”实现的目标。“中国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中国人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人们对未来希冀更多,要求更多,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和要求,可以说,“当下,中国绝大多数人对提升GDP的密切关注,已经让位于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多的文化产品、更优美环境的关注,对更充分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要求和对下一代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8]因此,“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中国梦”实现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力量。所谓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9]“中国梦”既是具体的抽象,又是抽象的具体,既是每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又是国家民族的整体梦想,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又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抽象和具体在实现目标和实践过程中统一。

三、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性:中国道路

如前面笔者所述,梦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而梦想则超越了生理现象成为人的一种追求,一种目标,当然如果只是空想,则只能是白日梦,如果只是幻想,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梦想只有化为行动的力量,才可以成为目标、理想,美梦才能成真。“中国梦”重要论述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道路。何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中国梦”要想实现涉及到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历经曲折,中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中国人苦苦寻求民族复兴路、强国富民路的历程,但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顺应时代潮流,历史的选择有历史的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梦”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是中国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梦想。这一理论的魅力在于它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它时刻指向实践,如果仅仅停留在梦想,就只能是空谈,因此,“中国梦”重要论述中包含着怎样去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理论。

“中国梦”的实践性指向可以从几个维度分析。国家层面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前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现实,国际复杂的政治环境,立足民族发展大业,实施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政策,政治上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经济上提出供给侧改革等国内政,“一带一路”的国际性对策,亚投行的成立,G20国际峰会的召开等等, 这些举措都是中国在面对复杂国内国际形势下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国家实践活动。从社会层面上,自从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梦”的理念后,社会各个层面引起巨大反响,一方面是国家主流舆论媒体导向,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顶层设计的现实回应,主流媒体适时推出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娱乐形式,将顶层理论设计融入社会之中,一批健康向上、具有社会思想引领方向的文艺节目起了有力助推的作用,如《挑战不可能》《出彩中国人》《中国诗词成语大会》《朗读者》等等,面向社会各层面群众的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这些节目的参与者是普通民众。《挑战不可能》的主体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首先是自己业务领域的骨干精英,然后将自己的业务发挥到极致,成为出彩的普通民众,实现了他们自己的梦想,这些主体里有普通工人,有农民,有家庭主妇,有技术人员,有警察,有学生等。媒体提供了为民众实现梦想的舞台,这些有益健康的文艺节目是将“中国梦”和“个人梦”结合的载体,展现的是当代中国人的风貌,只要勤恳努力,都一样可以展现个人精彩的一面,有实现梦想的舞台和机会。因此,主流媒体在这方面起到了引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展现当代中国人风貌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梦”顶层设计的社会回应。从公民层面,普通民众在“中国梦”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回应,民众的精神面貌是通过普通生活反映出来,一度火热的“中国大妈广场舞”曾经也火出国门,这一现象折射的理论思考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大妈是典型的普通中国妇女,但是她们在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产生了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广场舞”的出现是这些普通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广场舞”是老百姓自己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活动,虽然经历扰民、混乱等等阶段,也因此下层的民众精神活动引发有关部门的重视。上升到理论,“广场舞”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国梦”的民间践行,这就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的体现,试想,衣食无保,哪里有心情去跳舞?当然,中国现阶段发展不均衡,生活富足的人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生活压力的人还在为生活奔波,这就是“中国人的梦想”的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层次性。因此,需要在“中国梦”的统领下,苦干实践才能实现整个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

四、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感性与理性科学统一性:中国精神

“中国梦”是“家梦”和“国梦”的统一,其双重性体现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科学统一,集中表现为中国精神。“中国梦”这一重要论述所呈现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抓住了人的根本,人首先是具体的个人,其次才是抽象的类本质,具体的个人是感性的,多样的,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这是“中国梦”重要论述中首先阐明的前提,承认个人的梦想五彩斑斓,但是要想实现个人梦想必须以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大富裕为基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12]首先讲到从个人做起,从个人的家庭做起,才可能谈到一国之治。习近平的“中国梦”重要论述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的精神与我们的时代结合就形成了当代的中国精神,“修身齐家”指的是自己的小家,而只有大家好,小家才能好,因此,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3]

这一中国精神,是感性和理性的科学统一,个人的感情是分散的,丰富的,感性的,只有凝聚起来成為一种理性的精神力量,才能形成合力,凝聚民心,办成大事。“中国梦”是关涉整个国家民族大业的大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强大,必须有凝聚亿万国人民心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化小爱为大爱,在处理个人利益冲突时,用理性战胜感性。中国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自己饿肚子没饭吃,也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来支援人民的军队,这就是理性的中国精神,老百姓知道军队是为了老百姓以后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而浴血奋战,因此,他们以这种大爱的精神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反过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老百姓谋福利,所以才可以取得民心。因此,“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当代解读就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14]

五、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的世界性品质

“中国梦”重要论述引起巨大的世界效应,“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海外智库和国际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和评论,主要围绕中国梦的意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形象、中国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5]这体现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开放包容性,具有世界性的品质,提供了与世界对话的理论工具,因此引起国外政治界、新闻媒体和学者的回应。“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中国梦”的实现也关涉到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的影响力可谓前所未有。“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开放性,是指它不是封闭的,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实现美好目标的理论,还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杜飞进指出“所谓世界性,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在立足中国的同时胸怀世界,以世界眼光、全球思维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于促进世界和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16]但同时,研究者也应看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在世界范围引发的讨论,各种声音不一,有的“捧杀”,有的“棒杀”,有的甚至扬言“中国威胁论”,陷入“修昔底德陷阱”。[17]这些外在的声音并不可怕,相反提供了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深入研究理论本身,“借助外国人的眼光,审视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事物。”[18]另外,世界性还体现这一重要论述的包容性,“中国梦”是立足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国发展目标,它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不是排斥,而是相互促进,“中国梦与亚洲梦、非洲梦、欧洲梦、拉美梦等多个世界区域梦想相融相通、吻合度极高。”[19]中国梦的实现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它不仅具有中国情怀,还具有世界情怀,因此引起世界的强烈反响,彰显了“中国梦”重要论述的理论魅力。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中国梦”重要论述是一个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是其治国理政新方略的思想统领,正是这一理论具有这些品性,使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理论逻辑说服力,还具有强大的实践说服力。

【参考文献】

[1][3][6][9][10][13]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方略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2016)[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2] 付艳蕾.个体与整体之辩:“中国梦”的当代哲学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13(4)7-11.

[4][5][7][8][14] 陳锡喜主编,张曦主审,丁晓萍、汪雨申、黄庆桥编著.平易近人 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2] 颜炳罡主编.四书五经现代版[M].西宁:青海出版社,1998.10-13.

[15][17][18][19] 项久雨.国外学者的中国梦研究:意义、问题及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4(5)62、64、68、69.

[16] 杜飞进.关于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品格[J].邓小平理论,2016(3)6.

【作者简介】

刘红梅,女,法学博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标题党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