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是世界历史思想的中国阐释

2020-05-11武盼盼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未来发展规律,认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中国阐释: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历史潮流和满足时代呼唤之举;关注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要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拓宽和维护共同利益。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2018年7月25日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的提出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价值追求和理念诉求,是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着眼于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诉求,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现实方案和未来理想的美好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实践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延续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中国式拓展和创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在批判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的基础上继承前辈世界历史思想,阐述了真正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认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只是暂时的,历史将朝着世界历史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康德等就已经提出世界历史的观念,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观为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康德继承了孟德斯鸠用历史事件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法,主张从理性精神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并坚持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永恒发展的过程,而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自世界历史内在的必然性,这些世界历史的观点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探寻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批判了费尔巴哈等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认知建立真正的科学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式的世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认知,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并试图将其实质永恒化。从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概念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绝对精神,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人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唯心的、不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式的世界历史思想,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但二者之间既有本质区分,又存在内在共性,他们都强调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根本的实际历史思想都是在论述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3]这种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立场、唯物的世界历史观念,是对黑格尔式的唯心的世界历史观的超越。真正的世界历史思想需要基于全人类的视角,以全人类的命运和需求为出发点,不仅要摆脱封闭的民族历史的狭隘心理,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进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真正的、科学的原因在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动力,“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自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不断优化,以及不断扩张的世界市场。正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的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加速了世界历史进程,使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融入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成为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5]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历史得以逐步形成、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在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同时,也使世界市场为世界历史形成提供前提和动力,反过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且社会发展中的人也逐步摆脱狭隘局限的民族历史,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个体。

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未来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规律:是民族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而资产阶级是也只能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真正的科学的世界历史发展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并在这个共同体下,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指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伴随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生产分工和社会交往日益密切,资产阶级致力于追求更多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和民族之间孤立的状态和界限不断被打破,世界各国间国际交往更加紧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人们创造的社会生产这种物质联系,在展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时,呈现出世界历史的发展,物质和精神上的交往,促使世界历史在有效的融通和碰撞中实现变革。[6]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各民族和国家不仅在经济上的交往加密,相互之间的文明、意识形态和信仰等都得到冲击、交流和融合,民族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中不断影响、交流、融合,同样,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也为世界历史进程添砖加瓦,国家和民族界限被打破,促使整个世界成为日益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推动世界历史的主体和物质条件。虽然世界历史最初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存在诸多局限性,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由此资产阶级也只能作为世界历史的开创者,无法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世界历史思想时从辩证法出发,科学的分析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了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的开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到:正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地域性存在不断转变为世界历史性存在,这是世界历史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导致普遍化的贫穷,历史就会面临停滞不前或消极发展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才能建立世界各国和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7]正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分裂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和重构,也在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各民族和国家的交往,世界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促使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各方面的交流联系更加频繁,这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提供了充分必要的物质条件。虽然在资本主社会中个体和民族的活动和历史扩大为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现实生活中的人却受到更多异己力量的控制,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体无法摆脱劳动异化,同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工也存在强迫性,人获得的是虚假的解放和自由,不是真正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这就说明资产阶级只能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而无法肩负推进世界历史发展的重任,尤其是无法完成促进全人类解放事业。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主题就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在世界历史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博弈和并存,[8]但从长远的眼光看资产阶级不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人,也就促使无产阶级承担起世界历史发展的重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人,并发展为推进世界历史进程的真正主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9]未来通过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使融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国家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人类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

真正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建立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0]在资本主义社会,各民族和国家形成了普遍的联系,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这种联系受到异己力量的控制,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在世界历史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从“虚假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突破人的异化状态,实现并达到人的真正的本质,从而在共同体中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中国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坚持从具体的人类历史现象深入剖析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建立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家秩序,而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呼唤,是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启示民众,要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全人类对美好生活需求,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维护和拓展各国发展的共同利益,在保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同时,致力于与全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历史潮流和满足时代呼唤之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国际交往有更加深入的阐述,资产阶级通过开辟的世界市场,带来的经济交往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一变革生动地描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是通过解剖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及其所带来的普遍的经济交往来阐释他的世界历史思想的。”[11]21世纪,伴随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各民族和国家不仅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意识形态等都得到交流,成为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真正共同体,朝着真正的世界历史转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致力于追求的就是创造一个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體。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就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新时代中国阐释。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安全、文明和生态等方面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创新性发展,[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在全球发展过程问题不断突出的今天,如何有效的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兼顾各国的共同利益,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时代的呼唤,是中国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的智慧和方案,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促使各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共同利益,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其次,关注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提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作为历史的主体,揭示人们在资产阶级统治下被迫劳动分工和异化的状态,指出世界历史思想要关注人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实现人类的个性解放和全面自由。这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借鉴。要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接续奋斗。在全球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状态下,我们构建命运共同体要满足全世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这是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力。我国将会和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一道为建立新兴国际关系,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难题和生态问题等而努力,致力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落实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支持,而中国也会在满足世界各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将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到实处。

最后,要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拓宽和维护共同利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存在诸多局限性,由此只能作为世界历史的开创者,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却需要以无产阶级作为主体,才能实现稳定永续的发展。由于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便表现出私有制的狭隘性,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为了资本的扩张,本质是为资产阶级的发展,追求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在通向全世界扩张中,不断剥削劳动者和无产阶级,在这一世界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致力于追求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中,我们要满足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着眼于全人类的发展和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实体性存在,它的建构需要保持一种价值张力,即主张共同价值,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下构建共享发展格局。[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共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维护本国发展利益的同时,兼顾世界各方之间的共同利益,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的发展。要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进博会等平台开展多边文化交流,增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途径,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共筑共同利益,[15]从而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构建。资本主义在世纪历史发展进程中暴露出其征服心理,扩张殖民地、不断加深对劳动者的剥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溶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习总书记说:“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6]这就要求构建一种包容的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平等协商的精神,坚持鼓励各种文明之间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处理冲突,实现文化认同,打造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更持久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总结

总之,深入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论述真正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阐述了其对世界历史的科学的认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拓新和中国阐释,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更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致力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目标。这启示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坚持共同掌握命运,共同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17]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中,不断满足全世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致力于构建稳定持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16][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544.274.

[2] 成林、湛中和.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02)36.

[3][4][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88.118.

[5] 鲁品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飞跃[J].哲学动态,2018(03)05.

[6] 宋国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3):90.

[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39-40.

[8] 刘建飞.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两制国家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2)148.

[11] 冯文平.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8.

[12] 胡博成、张平.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的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08.

[13] 曾琰.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依据及实践方案[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06).159.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6.

[15] 冯颜利.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现实问题与战略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1)126.

【作者简介】

武盼盼(1993—)女,山东临沂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