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2020-05-11闫柄伏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摘 要】 本文围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结合内蒙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实际,回顾了高校资助工作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资助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了内蒙古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精化贫困生认定程序,优化现有资助体系;深化高校“立德树人”功能意识,建立健全资助育人机制;“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是关键;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资助育人文化品牌。

【关键词】 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大学生资助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任务,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更是高校落实资助工作,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资助工作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工作指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解决实际困难。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其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等,发展相对落后。内蒙古地区有各层次高等院校58所,在校大学生远超50万人。各高校的贫困生比例大。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贫困生的学业完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结合,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以更好地促进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历程概述

高校资助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逐步完善,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综合发展提供保障。回顾高校资助的历史轨迹,将其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

1、普惠型资助政策阶段(1952—1982年)

1952年,政务院制定了《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划定统一标准,采取人民助学金制以及全覆盖的普惠型资助政策,即实行“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的资助模式。

2、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共存阶段(1983—1986年)

1983年7月11日,国家相继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逐步实行“收费+资助”的发展模式,“免费”上大学已成为过去式。

3、奖学金与贷学金共存阶段(1987—1992年)

1987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这是我国首次颁布有关学生贷款的政策。1989年,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财政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标志着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收费的新阶段。

4、多元混合资助政策体系阶段(1993—2012年)

1994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俭学助学基金的通知》;2002年《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2005年《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的紧急通知》;2007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等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多元资助政策体系已见雏形。[1]

5、发展型资助政策阶段(2012年—至今)

随着高校资助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资助水平,重视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资助育人成为重点内容。2019年,学生资助工作强调高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将重心放在贫困生身心发展、学业帮扶、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提高资助工作的政治站位、强化育人功能。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内蒙古地区各高校学生资助覆盖面逐年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配备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各级各类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立。但资助工作千头万绪,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重点问题亟待解决:

1、资助结构不合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难点

《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表明,高等教育阶段共资助学生4387.89万人次,资金总额1150.3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为9.48%。[2]其中针对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的资助金额也不断增长,充分显示出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之大,重视程度之高。但是现有的资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偿资助项目,如国家助学金和特困补助;另一类是有偿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勤工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92018年全国高校无偿资助金额约占46%,[4]而资助体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其无偿资助比例非常低。[5]无偿资助比例过高,会使学生养成“等、靠、要”思想,不利于自身行为的养成。

贫困认定的依据来源于: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具的贫困证明、个人申请书、评议小组成员的日常了解、班主任或辅导员与申请学生谈话,以及学生的日常消费去观摩判断来了解家庭经济状况。近年来因国家资金投入力度大,高校受助学生范围不断扩大,但因生源分布广导致家訪难度大,日常消费、收入核实困难,学生性格特征各异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使贫困生认定成为重点、难点问题。

2、高校资助工作中“立德树人”的思想尚未完全确立

目前,各高校的资助工作还是将重心放在经济救助上,仅附带口号式的精神扶助,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至上”观念,即过度注重有多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多少、帮扶比例多少等等,将其作为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成果好坏的唯一指标。而对于“育人效果”、“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难以量化的数据重视度不够,缺乏对资助工作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战略意识。

3、受资助学生自身对“立德树人”的行为养成追求不足

就部分受资助学生本人来看,由于原生家庭长期的物质生活匮乏、家庭成员的缺失或者残疾等因素,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或者心理障碍等问题,自卑、敏感、抑郁等消极情绪非常容易爆发,从而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对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更是无心无力。原生家庭对育人的缺位,社会环境对育人的错位,使得光靠高校资助中心或者辅导员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互为补充,共同发力。

三、内蒙古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

内蒙古高校经过不断探索,逐步向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转变。但资助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将“立德树人、资助育人”教育理念纳入全过程。

1、精化贫困生认定程序,优化现有资助体系

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是资助工作的根本问题,如何做到精准资助,需要从“精化认定、优化结构”入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需要注重“两结合”。首先是量化测评和民主评议相结合。量化测评是通过梳理贫困测评指标,从而进行量化赋分,为认定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民主评议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民主评议小组,全方位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并对同一范围申请者横向校准。其次是动态调整与家庭走访相结合。每一学年都要对贫困生数据库进行重新认定,及时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进行更新,对贫困生资格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家访工作,深入学生家庭、实地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修正认定结果。内蒙古各高校开展了此项工作,由学生处资助中心组织全校辅导员,以集中家访和分散家访的形式,走访全国各地贫困生家庭,以便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优化现有资助体系框架结构,实现各类资助金的合理配置。应逐步降低无偿资助比重,减少名额、提高标准。相对应地提高有偿资助比例,增加名额、降低标准。扩大勤工助学的范围,同时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期旷课、多门课程不及格等学生停发助学金,限期整改后再继续发放。

2、深化高校“立德树人”功能意识,建立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引导各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其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通道,高校党委层面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调动学生处、团委、后勤等部门联合发力,同时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种渠道,实现助学工作由简单的“经济资助”转向“育人成才”,使学生逐步养成“以德为先”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发扬自身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同时适当采取“德行一票否决制”。对优秀学生给予肯定表彰,对失范行为予以适当惩罚。

3、“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是关键

经济资助是手段,资助育人才是灵魂。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给学生经济上的帮扶,素质提升更不容忽视。艰苦生活的磨砺使贫困生更加坚强、独立,但少部分学生也会存在自卑、孤僻、胆怯等心理。针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合理关注,既不过度也不忽视。弘扬先进典型,宣传其自立自强事迹,开展“帮扶结对”,营造良好氛围。内蒙古医科大学成立学生党员结对子帮扶活动,学生党员针对贫困生实行“三帮”,即“帮生活、帮学习、帮思想”,号召学生“有困难、找党员”,帮助困难学生妥善应对心理困惑,从而在逆境中奋起。

打造贫困生素质能力提升平台,通过找差距、补短板,提升贫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高校可以分门别类、组织培训,让贫困生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自主选择。比如内蒙古大学自强社组织计算机培训和上机实操,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四、六级真题模拟测试等,通过多样化的素质训练内容满足贫困生能力提升需求,发挥学生互助平台的作用,开展学习互助。

4、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资助育人文化品牌

学生资助工作要得到持久稳定开展,要加强资助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加强感恩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日常教育内容中。内蒙古医科大学在每年的春季学期组织开展主题为“弘扬感恩、共建誠信、励志成才”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座谈会、政策宣传、感恩承诺签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使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加强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联合银行开展征信教育,通过查阅个人征信纪录等加强诚信体验;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提醒学生珍惜个人诚信记录,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励志教育,实现自我解困。积极推动勤工助学岗位由单一型拓展为由助教型、智力型和自主创业型等组成的综合形式。

【注 释】

[1] 李剑富、韩岳丰.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回顾、演进逻辑及未来走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9.3.

[3] 李欣欣.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现状分析与精准帮扶[J].当代教育论坛,2018.2.

[4] 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DB/OL]

[5] 王文艺.中美贫困救助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 李剑富、韩岳丰.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回顾、演进逻辑及未来走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

[2] 吴铁坚.高校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实现资助育人功能[J].应用研究,2019.3.

[3]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4] 邱勇强、农秀丽.地方民族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思路及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

[5] 李欣欣.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现状分析与精准帮扶[J].当代教育论坛,2018.4.

【作者简介】

闫柄伏(1992—)女,管理学硕士,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