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增量”的职高散文教学初探

2020-05-11钟艺园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职高增量

钟艺园

[摘要]职高散文教学经常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教师经常在学生“一望而知”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而教过之后,并没有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文章从情感、情物、语言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有“增量”的散文教学。

[关键词]“增量”;情感;情物;语言;职高;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2-0086-02

在职高散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比如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条分缕析;只重语言、技巧,忽视情感;甚至为了追求“开放”,纵容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肆意歪曲……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来一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对职高散文教学有一点粗浅的体会,下面就以《想北平》为例,从情感、情物、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怎样实现有“增量”的散文教学。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文本作者在行文时,往往以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为依据,去选择恰当的文体建构自己的作品,以使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得到实现。因此在谈散文教学之前,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散文,散文有什么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这仅仅揭示了散文的部分“外延”,却并没有揭示散文的“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于君这样界定散文:“散文是一种集再现与表现于一身,以情境取胜,以散跳见长,以疏密有致、平凸交织为语言表征的文学体裁。”从定义可知,散文是以情以境取胜的文学体裁,具有“形象性”。同时散文又是“主情”的艺术,贵在“有我”。高建群也说过:“散文家不管他写什么,他都永远是在夫子自道。”因此散文教学就是要把握散文的核心——“情”,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散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对于《想北平》这篇散文,学生从题目就知道,老舍想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初读课文时,学生感知到的也正是这种思念之情。文章的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进一步印证了本文的情感是思念北平。这些内容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如果教学到此为止,那就没有“增量”。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追问:“为什么要思念?”学生能分析出“因为作者人不在北平”。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下去:“既然如此思念,为什么只思念而不回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学生未知的。怎样将未知变成已知,实现“增量”?通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背景一出,答案不言而喻:不是不想回,而是想回不能回。这样,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实现了“增量”。

二、关注情物,深入体昧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并传达给读者的?这就要借助“情物”。一些散文中的平常之物,被当作传达理念、表达情感的载体,注入了作者的情感,这些就是“情物”。

例如,老舍在写作《想北平》时选择的情物有北平的老城墙、积水滩,甚至是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小蜻蜒,它们都给老舍带来快乐和安适。这是学生一读文章就能感受到的。老舍为什么要选择它们?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把握非常关键。选择这些情物,其实跟老舍的个性有关。就像他在文章中说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老舍出身平民,他的出生和经历决定了他选择的情物。老舍所写的只是“我的北平”,通过这些平常之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老舍,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的比较中,北平处处显示出优势,其实并不是北平客观上比其他城市优越多少,仅仅是在老舍心中,只有平民化的北平才能称其心意。他所钟情的不是贵重的古物、费钱的花草,而是“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花花草草,是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沙果、海棠这些同样“平民”的蔬果。通过寻找情物和解读文本,学生了解了有着鲜明个性的作者。在逐步分析中,学生由浅入深对文本进行体味,再一次实现了阅读的飞跃。

三、品味语言,留心细节

1.注重诵读,增加体悟

散文是一种“主情”的文体,是最适合诵读的,但是纵观我们职高语文课堂,分析的多,诵读的少。其实通过诵读,体会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针对学生对诵读的兴趣不高的现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例如在教授《想北平》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名家朗诵、配乐朗诵,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他们感受到散文诵读之美。

其次,教师还可以亲自示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知道,誦读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并且读好。当然,教师在示范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要么不读,一读就要力争能感染学生。

再次,要适当加以指导点拨。比如“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对此,教师要从语调的升降、节奏的轻重缓急等方面,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把握散文情感的目的。

2.关注细节

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或委婉或直白,都会通过语言,并借助一些写作技巧、手法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点是需要关注的。

关注点一:文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课文题目“小题大做”一番,课堂上便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想北平》的标题为什么是“想”而不是“写”?其实这里包含着深意:首先,“想”暗示了老舍写作此文时,人是不在北平的,这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其次,从“想”和“写”的区别看,“写”只是客观的描写,不带有什么感情色彩,而“想”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的,还急于跟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想”表现了他对北平的思念和眷恋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文本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关注点二:自相矛盾处。散文中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内有深意,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矛盾,深度解读文本。《想北平》第2段第1句,老舍说“可是,我真爱北平”,但是紧接着他又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在后面,他又反反复复地表示“我说不出”“可是我说不出来”。正是这看似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语言,表现了老舍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与思念。

关注点三:细节处。散文的细节处体现了作者“见微知著”的能力,这些地方是特别需要加以品味细读的。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还原法对学生把握细节比较有帮助。所谓还原法,就是用类似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词语,让学生在替换词语与原文词语的异同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必要的时候还可引用跟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拓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看似很普通的词句其实包含着作者的深思熟虑、良苦用心。

在《想北平》中,有两处类比特别值得一品,一是老舍想要表达对北平的爱,他是这样写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为什么要把对北平的爱跟对母亲的爱作比,对恋人的爱不是更炽热吗?老舍幼年丧父,唯母相依,母爱在作者心中的意义非同寻常。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爱是不同寻常而又深刻的,从而“说也说不出”。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

二是“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为什么要成为诗人,而不是歌唱家或其他?为什么要像杜鹃而不是夜莺?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分析:诗歌的抒情性是最强的,想成为诗人,其对北平感情之强烈可见一斑。至于“杜鹃似的”,深究其義就更有意思了。杜鹃哀鸣,语出“望帝啼鹃”,意含亡国之痛,联系此文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的写作背景,这个比喻与文章政治背景扣合。再者,翻查古诗中有关杜鹃的文句会发现,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范仲淹的“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以及文天祥的“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等诗句中,杜鹃都有“思乡”之意,而这又和作者身处济南思念北平扣合。老舍的功底真是非凡。

孙绍振教授指出:“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这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出现在文本中的人、事、景、物,找出隐藏在背后的作者,感受他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追问、诵读、分析细节,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为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所以散文教学中还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探究作者的个性。

如此,在“知人论世,把握情感”“关注情物,深入体味”“品味语言,留心细节”三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就能够实现散文教学“增量”。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职高增量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价增量减”型应用题点拨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基于均衡增量近邻查询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