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课外齐发力 读写互通收实效

2020-05-11陈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生活

陈红

[摘要]文章从引导课堂思辨、抓取生活花絮、关注阅读思悟入手,分析学生如何才能获取经典文章与生活中的道道“风景”,进而更好地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课堂;生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2-0009-02

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天性。人们通过写作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写作的路上,有直接的“风景”,也有间接的“风景”。从见闻感受来看,亲眼所见的为直接“风景”,所闻所感的为间接“风景”。但是,学生常常会陷人“风景处处有,写作笔下无”的困境。如何获取道道“风景”,让它们为写作所用?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寻得以下几个途径。

一、课堂思辨是写作的“金钥匙”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多听、多说、多积累、多思辨,为写作奠定基础。

1.注重词句的辨析

文章是由词句组成的,注重词句的品析能让学生放慢脚步,细品文本,进而发现其中的“风景”。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是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解散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细品“标致”一词,留学生的丑陋之态、鲁迅的讽刺之意毕现。鲁迅另一经典小说《孔乙己》在描写孔乙己拿铜钱的动作时,用了“排”和“摸”,细微之至。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细加揣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写作素养。

2.注重结构的梳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课堂上注重对文本的结构进行梳理,分析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为线索,融人、事、景、情于一体,文短意丰,结构精巧。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结构,并让学生仿照此结构,选取日常小事口述作文。

3.注重主旨的提炼

文本阅读是输入、理解的过程,写作是输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向文本解读的更深处进发。例如,在教学《昆明的雨》时,笔者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后,慢慢深人文本,让他们探寻作者在平凡语言下蕴藉的深厚情感:要感悟作者蕴藏在“听雨煮酒”中的情味、况味及蕴藏于文末古诗中的有节制的忧伤——家国之思。如是,文本解读达到一定深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切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生活花絮是写作的“宝葫芦”

新课标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是写作的“宝葫芦”。教师要用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让他们能够从平凡的事件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1.用活动引发田忆

如何着力去发现生活里的“风景”?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用智慧点燃智慧。笔者在开展“新闻联播”“三分钟课前演讲”等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前面学生所讲的素材会成为后面学生灵感的触发点。如当有学生讲到菜场里感动的情景时,排在他后面的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就会积极补充自己的发现……再现一些被忽略的生活场景,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用笔杆记录生活

生活如流水,日子转瞬即逝,好的想法、内心情感的涌动有时如火花乍现,可遇而不可求。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整理生活、分析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随笔写作能引导学生时时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用实践加深体会

如果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处处“风景”?让学生亲身实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笔者曾带学生去社会实践基地做户外拓展训练,两天一夜的活动,学生参加时很投入,而且也获得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按照惯例,活动结束后,各个学生均主动写了随笔,将自己的感受进行了总结。

三、阅读思悟是写作的“轻骑兵”

广泛的阅读是个性化表达的支撑。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那么,该如何有效地阅读呢?

1.读好一本书

新课标强调要进行整本书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地读。将书读“厚”之后再将书读“薄”,这其实就是吸收、消化再内化的过程。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王侯將相的风采,探知风云涌起的战事烽烟;读《昆虫记》,可以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昆虫世界的美;读《穆斯林的葬礼》,可以了解回族的风俗人情……通过阅读,这些从书中而来的曼妙“风景”自然会慢慢地变为养料,滋养学生的写作世界。

2.读好一个入的书

学生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能欣赏到湘西的美景、淳朴的人文风情等。读沈从文的《边城》,湘西之美便能烙在心底。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便能走进他这个“乡下人”的情感世界。读好一个人的书,学生便会对这个人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写作的开展。

3.读好一类书

对于同一主题,作者在描写时会有不同的侧重及情感抒发。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相同主题的不同文章,以深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了解。例如,笔者推荐学生读王开岭的《古典之殇》《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以这些渐行渐远的风景来激起学生的怀旧之情,激发他们对现状进行思索。笔者还推荐学生读李汉荣的散文,这些散文中描绘的一些老物件、一些乡村场景,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不曾见过的风景;而对于见过这些物件、场景的学生来说,这些便是唤醒记忆的文字,定会引发他们的共鸣与遐思。同时,学生读这些风格相似的文章,可以浸润、熏陶自身的语言表达。

当然,学而不思则罔,光阅读不思考,显然是不行。只有广泛阅读,并能勤于思考,用眼睛看、用手记录、用脑思考,学生才能一一欣赏眼前的“风景”以及不曾见过的“风景”,并将其于心底留存,于笔下生辉。

(责任编辑:农越华)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生活
生活感悟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