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探析

2020-05-11柏广俊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中学数学解决问题

柏广俊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大力提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培养中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两方面做起,提升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文章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找出提升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2-0058-02

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存在诸多疏漏之处。教师不应当仅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而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到激发中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上,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角度上,并将这一教学目标贯穿到整个教学当中。

一、中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状

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踊跃性。这导致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并不能用数学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中学生的数学好奇心,提升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学生缺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因

1.提出问题方面

(1)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学生之所以缺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应当全面摒弃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流程,转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上,给予他们更多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他们自觉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2)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中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当。有些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提问过程中,所设问题过于简单化、书面化,这导致学生往往不用思考,就能够从书本当中找出答案。这种现状下,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现实意义,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下降。

2.解决问题方面

(1)通常情况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能够透彻理解题目当中给出的信息。尤其是面对那些含义比较抽象的数学题目时,无法准确得到传达出来的信息点,这便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增添了诸多障碍。

(2)由于中学生在数学教师“满堂灌”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之下,已经逐渐形成刻板化的解题方式,缺乏主动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因而无法通过新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习题当中的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

(3)心理因素也是影响中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有些数学习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打消了解题积极性,进而造成数学学习兴趣下降。

三、提高中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1.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状态十分被动,“有问题不敢问,有质疑不敢说”,既怕师生嘲笑自己的“无知”,又怕耽误课堂进程。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要让学生敢想、敢问,将个人意见表达出来,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鼓励、认可以及眼神默许等方式,提升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民主数学课堂相比于传统教学课堂,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者,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从心底里激发出对学生的喜爱之情。

数学教师创设民主气氛,应该为学生构建敢于提问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思”结合,深化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敢于问,还要让学生学会问,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反向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学生构建思维之梯,“庖丁解牛”式地分析问题。教师在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提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能提过于复杂的问题。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由此逐渐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再次爱上数学教师,爱上数学科目,且充满学习数学的信心。

2.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当中,亲身实践数学知识,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使其在枯燥的学习课堂上找到更多的乐趣。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他们大胆发言的频率以及提升他们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意,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讨论、分析能力,但如果合作不当,将会导致学生思维偏差,部分学生甚至会假借小组之壳“浑水摸鱼”。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合作效率,让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询问、思考、解答”,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讨论主题内容,合理规划分组形式,控制讨论时间,让学生形成任务紧迫感。另外应该注意,合作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临时合作与固定合作两种不同的形式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并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灵活进行调整。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解答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明确问题不仅是课堂中的,各种课后数学题也是问题的形式。因此,提升中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古人言:“谋定而后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详细分析、了解并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够开始行动。解决数学题时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匆匆审题就有可能造成思维偏差,多做无用之功。“射人先射马,挽弓当挽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找到题目的考查意图,然后分析问题核心,选择解题思路,顺着正确的解答方向逐步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够避免浪费更多的解题时间,进而提升他们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4.传授学生解题技巧和方法

身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教学,尽可能增加授课知识点,追赶教学进度,为学生赢取更多的复习时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让学生接触知识,却不告知其应用之法,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化。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传授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另外,教师在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难题时,要注意通过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完成。数形结合作为数学中的一种重要解题思路,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折纸、画图以及画表的途径去帮助他们理解数学题目中的抽象含义。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不等式與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为学生讲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由数化形的能力。数形结合虽然能够深入揭示数字之间、图形之间、数形之间的关系,但并不适合所有题型。教师在锻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法解答问题的能力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题型认知能力,避免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出现方向上的错误,反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度。

总而言之,就当下数学教育的改革形势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改革的一个重点便是提高中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有效提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最后达到调动他们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中学数学解决问题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