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与利用初中生“兴趣”学习地理

2020-05-11何霞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初中生兴趣课堂

何霞

[摘要]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开始阶段,培养学生兴趣利于提高地理学习主动性。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初中地理内容特征,通过奇趣导课“启思”、设疑诱导“动思”、迁移应用“好思”、在课堂中贯穿激励评价“乐思”,逐渐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兴趣;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2-0052-0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兴趣”从广义上说有多层含义,有“好奇”“爱好”“喜欢”“以它为乐”等,对地理学习者来说,有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可能产生喜欢地理、爱好地理的心理,将来才有可能从地理学习中找到乐趣。因此,从一开始就重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养成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律性,实现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兴趣与初中地理学科学习

学生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兴趣”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想让初中生主动学习地理,提高地理成绩,首先需要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所以初一学生上的第一节地理课尤其重要。在第一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对地理会表现出好奇,由好奇生动机,当学习注意指向具体学习内容时则产生兴趣;学习习得满足或被他人鼓励,为获得更多满足和好评,学生会继续学习,维持兴趣;当学生以学为乐,兴趣变成爱好,最后会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志向,转变为意志。初中地理教师重视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科教学(地理)必有促进作用,而学科教学(地理)的有效性方法也会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

二、初中地理学习阶段是地理学科兴趣培养关键期

1.初中是地学科兴趣培养关键期

初中生正值人生发展关键期,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节,他们思维较活跃,充满好奇心,易接受新鲜事物,此时对其加强地理学科兴趣的引导很重要。教师也要在此阶段培养初中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人地协调观),使其抽象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上有所发展,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是此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这也是需要强调直观教学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价值观逐步定向,性格趋于稳定成熟。

2.初中地理内容利于初中生地理兴趣培养

课改后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越来越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学习构建作为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及相应观念、技能,主要内容涉及地理位置与分布、地理特征与差异、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联系)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培养初中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初中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因此,学生通过直观实物、实践参与、情景活动、探究讨论等方式来获得经验累积,化解抽象概念、理解难题,对其终生的地理兴趣维持有重要作用。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初中每节课有45分钟,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奇趣导课“启思”、设疑诱导“动思”、迁移应用“好思”三个阶段,用拓展激励“乐思”贯彻着整节地理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指正,学生也可以指正教师的错误。小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地理课很重要,因此笔者以教学初一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奇趣导课,开设兴趣开始,创设“启思”氛围

Turney等人在《悉尼大学教学微技能》一书中提出,导课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建立联系的作用。因此,导课要取得衔接知识、启发学生、激发兴趣、创设课堂氛围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一节新的地理课时,一个高质量、有趣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脑海中产生疑问,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此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出兴趣,增强地理学习动机,从而自主学习地理。所以,怎样创设一个既能吸引学生,又包含地理知识的导课,成为教师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下表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以及查阅文献时所得到的各种导课方法。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教师应该尽可能采取生动的导入方式,因此在《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中,笔者打算采用如下视频导入方式。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这个视频的同时,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教师播放视频,视频结束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生:地球是个球体、是蓝色的。

师:回答得很好。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我们现在可以借助电子产品,从网上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但古时候人类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呢?因此,本节课需要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从古至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设疑诱导,促进(地理学习)参与,创建“动思”模式

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地理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学生学习时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必须考虑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情,可以借助上一个问题的解决逐渐加大地理问题的深度与难度,让学生在整个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体会地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地理知识基础几乎为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尽可能提简单易懂的问题,如书上可以明显看到的答案、PPT上展示出的答案、学生通过计算就可得出的答案等,见下面的例1和例2。

例1問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学生自主寻找书上答案)

例2实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游戏规则:(1)在讲桌上,观察纸船先出现什么,然后出现什么。

(2)假设伞面为球面,观察纸船是怎样出现的?

3.引用生活化资源,强化(地理知识)迁移,培养“好思”个性品格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述生活案例、创设情景教学、开展一系列地理生活小课堂等方式,加深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增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思”的个性品格的目的。

在《地球与地球仪》这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地球很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因此,人们根据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做成地球的模型一地球仪,教师可以提问:地球仪对我们有什么用呢?随后让学生学习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经度、纬度、地轴等,使其认识到地球仪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地球的面貌,还能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4.激励评价强化,提高自我(地理)效能,养成“乐思”习惯

在这里,课堂评价仅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它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课堂评价的设计者、主导者,需要具有统筹意识,考虑课堂评价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借用课堂评价,肯定学生提出的正确地理观,纠正其不足之处,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支持,使初中生体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到解决地理问题的成就感、喜悦感、效能感等。同时,教师要进行有效性评价,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客观公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在整个《地球与地球仪》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意维持与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逻辑,还要对其回答给予评价,回答正确适当鼓励,回答错误不仅要纠正,也要进行鼓励,避免其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总之,维持学生最初的好奇心,保持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渴望,让“兴趣”做学生学习的指引,这些都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使用新颖的语言,提升课堂活力,从而构建高效有趣的课堂。

猜你喜欢

初中生兴趣课堂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