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同理心在中学思政课中的重要性及运用

2020-05-11张田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同理心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张田田

[摘要]中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人格培育、三观养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中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在其中的主导性地位得不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学生道德品质主渠道的功能缺失,质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文章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从同理心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同理心运用到中学思政课中的路径。

[关键词]同理心;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2-0048-02

英国著名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感同身受这种情绪体验是建立人际信任的基础,在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理心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技能,在我国中学道德教育中暂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的推进,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德育的主导地位,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从这些方面来讲,同理心的培养实践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同理心的概念界定

同理心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出现在19世纪的西方话语体系中,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包含辨识与反馈两部分。辨识即运用同理心抓住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反馈即将此辨识反馈给当事人,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与尊重,这是同理心的第二个阶段。同理心这个词汇虽产生于西方,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同理心的思想阐述。论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问题,那么他就走上了“仁”的道路,而这恰恰是同理心意识的精髓所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在其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对同理心做出如下定义:是一种技术与能力,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需要注意的是,共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情感,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发的后果,并不是迎合别人的感情。拥有同理心,熟练控制辨识与反馈能力,既是尊重他人,也是让旁人理解自己。

二、同理心对于中学思政课的重要性

同理心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运用到教育类中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中的同理心教育,是指将同理心真正运用于思政课当中,既是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考虑的一种个性教育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言传身教中理解与掌握同理技能、让教师和学生得以长期互动的教育艺术。真正将同理心运用到思政课堂中,是中学思政课发展的趋势。

1.同理心是重塑教師权威的重要略径

不同于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思想,随着学生权力的日渐增加,学生的主体性渐渐深人人心,自由、平等、民主成为社会主流,教师不再具有体罚等权力,学生对于教师的敬重感减弱,教师权力和权威被削减。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部分教师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外,中学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身体的发育成熟赋予学生“成人感”,他们希望从老师和家长处得到认同与尊重,同时期待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试图摆脱父母和学校的管制,具有叛逆心理,这种心理跟教师的权威会发生冲突。在教师权威不断受到冲击的环境下,教师转变传统地位与权力权威的心理,积极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与意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同理心教育文化,是新时期重塑教师威严的重要渠道之一。

2.同理心是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等因素,使学校不再是象牙塔,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炫富信息等,荼毒着缺乏足够判断力与思维逻辑能力的青少年,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大打折扣。新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善于合作。同理心作为一种与人为善的沟通交流因素,应该是学生必备的与人交往的基础技巧,是课程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使中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同理心是提高教师信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更途径

我们以“万世师表”“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来要求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做到博学笃志、行为示范,更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但是新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知识储备不足,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对现代信息大爆炸的局面,不能及时更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行业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大多数教师不能做到终身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另外,不断爆出的教师失德事件表明,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大影响了家长、学生对教师及教育行业的信赖。同时,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大脑活跃、思维敏捷,但是活跃的思维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中学课程内容难度增加,学习强度大,思想政治课程有枯燥性,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对政治课失去兴趣,继而引发厌学心理。教师失德与学生厌学之间的矛盾,使师生之间无法构建和谐的关系。

在学校生活中,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加自在,为更好地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理心的具备与应用,既可以鞭策教师以学生为本,以身作则,真正关心与爱护每一个学生,言传身教,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在师生与生生相处中友善待人,在实践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同理心教育在中学思政课中的运用路径

1.同理心在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时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实践者提出明确要求,改变旧的教学观,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坚持尊重、真诚、理解的基础上,用新的教学观来对待学生,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这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不仅备教材,同时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感知学生的状态与需求。同理心在教师进行“备学生”这一环节中可以得到具体应用,使教师更加完整客观地分析学情,准备课程。

2.同理心在教师言传身教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应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同理心,对学生真心关爱,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切实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具有爱模仿的特性,培育学生的同理心,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同理心,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实行启迪引导式教育,改变传统的定论接受式学习,实现共同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知学生的需求,同时应改变现存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同理心育人,真正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建立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3.同理心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运用

同理心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德育课上的教导,体验式教学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本与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具备实践性特征,这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同理心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

总之,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为了破除弥漫世界的偏见和误解,我们不能不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技能与手段,教师培育学生的同理心,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而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同理心、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猜你喜欢

同理心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