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课堂教学

2020-05-11冒素琴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三历史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冒素琴

[摘要]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文章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单元复习,重点探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学科素养和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高三历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2-0019-02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把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下面结合人教版必修3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相結合的方法。

一、唯物史观指导课堂的教与学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本课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国近代一浪高过一浪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论基础。

因为是高三二轮复习课,所以笔者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然后投放毛泽东关于人的正确思想的论述片段的幻灯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毛泽东的这段文字通俗易懂、阐述全面,有助于学生确立相应的观点和方法论。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用已经确立的观点和方法论去探究各个思想的来源和思想发展的实践意义。

探究思想的来源时笔者补充了一段有关洋务运动的史料:“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在这段文字里强调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要充分理解它的历史背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段材料再次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启发学生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探究思想的力量(思想发展的实践意义)时,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指导的实践结果却大不相同?然后引导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中体西用”思想虽然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产物,和固守封建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的顽固思想相比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毕竟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没能发动群众,所以它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注定失败。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和20世纪初的民主共和思想,都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未能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以史料实证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史料实证的第一步是广泛收集资料,不仅可以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收集实物,总之收集的史料要尽可能丰富全面。史料实证的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史料进行辨析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角,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受中学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条件的限制,史料实证的第一步一般由教师代为。课堂上学生首先对教师提供的史料进行甄别筛选,然后通过解读史料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片面地看待历史,教师应呈现多种材料,多角度展现历史真实,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丰富性和时代的复杂性。比如在探究“中体西用”思想来源的环节,笔者提供了七段史料:既有洋务派主要人物奕新办洋务的文字史料,也有顽固派代表人物倭仁的反洋务论述;既有洋务派中激进要求突破只学技术的郭嵩焘的史料,也有同一时期早期维新人物郑观应的文字资料。郭嵩焘的史料有他1875年《条陈海防事宜》奏折原文节选,有他和同僚的书信选段,有他的日记《使西纪程》节选的影印件。笔者还利用网上资料制作了体现郭嵩焘和郑观应经历的大事年表。

上课时直接进入史料实证的第二步,为了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史料进行辨析解读,笔者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概括奕新、倭仁、郭嵩焘、郑观应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的看法;二是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态度。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回答设问,拓展延伸学生对19世纪60到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实践的认识。让学生在全面了解郭嵩焘和郑观应经历的基础上,分析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不同观点的呈现和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展现,使学生对“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那个时代思想的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用历史解释形成学生自己的历史叙述

历史解释必须要在一定的方法论(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观)指导下进行。历史观有很多种: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等。历史研究最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同历史视角的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叙述。为此笔者在上文两个层面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任务):根据材料结合课本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内容,就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写历史小论文是全面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最好方法。指导学生写上述历史小论文时应先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对近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然后让学生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叙述,注意做到论从史出。

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但不会影响高三学生的复习迎考,反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促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高三历史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精选 精讲 精析
高三历史复习应考策略探究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