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代学科馆员制度理论初探

2020-05-10刘维贵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院系馆员嵌入式

刘维贵

[摘           要]  对当前高校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服务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简要剖析,总结了前三代学科馆员制度模式的特点、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反身性理论建立第四代访问学科馆员制度的构想。

[关    键   词]  反身性理论;第四代学科馆员;学科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228-02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界一种较为先进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模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为适应高校教学科研领域的新变化、新需求做出的供给侧服务变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开展以学科馆员制度为代表的学科化服务,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科服务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需求相适应,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前沿性、重点性工作。

一、发展阶段与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服务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变革的过程,伴随用户需求和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建立并逐渐完善。

(一)发展阶段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目前,国内已有“近百所高校图书馆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现已成为图书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发展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的重要目标”。

(二)服务模式

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引进学科服务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不同服务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单一“学科馆员”模式,并聘请院系教师作为学科联络人和学科专家。這种模式主要通行于学科服务起步阶段,是高校图书馆转变以文献资源为中心的传统阵地式服务的有益尝试,标志着向深化服务内涵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一种复合“学科馆员”模式在全国高校图书馆流行开来(见下表)。

这种复合“学科馆员”模式是单一“学科馆员”模式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校图书馆深化学科服务内涵、加强与院系学科专业联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科专业强烈需求的积极回应。

针对不同的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模式之间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如图2)。第一代学科馆员以单一“学科馆员”模式为主,特点是:梳理、整合图书馆资源学科资源,足不出户以开展阵地服务为主,服务方式较为被动,对院系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与需求不是很了解。第二代学科馆员以复合“学科馆员”模式为主,特点是:建立院系联络人制度,方便学科馆员与院系直接沟通,服务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第三代学科馆员以嵌入式“学科馆员”模式为代表,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根据用户需求、行为特点和用户信息环境的要求,通过‘融入一线,嵌入过程,做到用户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服务需求,实现了图书馆从资源建设向用户需求服务的转变,从到馆服务向嵌入科研过程服务的转变,从纸质服务到网络化、数字化服务的转变,从传统服务到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转变,实现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初景利等也提出了代际学科馆员的概念,认为“我国学科服务已经从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学科馆员向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学科馆员过渡,以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为核心目标”。此种学科馆员代际划分方法与笔者稍有不同,笔者所说的第一、二代与初景利老师的第一代相似,笔者第三代与其第二代相同,本文按照笔者的学科馆员代际划分方法进行阐述。

二、现存问题

(一)服务模式问题

对于很多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两种常见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依然以阵地式资源服务为主,学科馆员还不能离开岗位深入院系开展调查研究与服务;二是很多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不是专职而是兼职,学科馆员欠缺对口院系的学科专业背景及其知识储备,这就限定这一角色只能是第一、二代学科馆员而不能成为第三代学科馆员,还没有能力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

即使部分高校图书馆设置有专职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学科服务,实现了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学科馆员隶属于图书馆,还不是院系专任教师,没有从事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图书馆嵌入院系的学科服务不能保证院系(教师)受益最大化。这是第三代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缺陷与发展瓶颈,仅凭图书馆自身难以弥补缺陷、突破瓶颈。

(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人力资源短缺是横在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吴汉华、王波、朱强在《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一文中,针对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开展分类研究,针对近几年填报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总量与馆舍面积持续增长,但在编工作人员的馆均人数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各高校图书馆的事业编制总人数处在持续缩减状态。”如图3所示:

图谋(2019)也认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是堪忧的,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已不足以胜任图书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需,亟须引起高校图书馆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再好的馆舍、再多的经费、再丰富的馆藏,都需要有人落实,有人执行,有人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虽然技术正在改变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但是用户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况且,以技术释放人力的方法基本用尽,高新智能技术的使用与维护依然受制于人力资源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解决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方法似乎已经用尽。

三、第四代学科馆员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第三代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理论框架下,由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与第三代学科馆员的内在问题相互叠加作用,共同制约着学科服务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寻求一种新型的学科馆员制度,推动学科服务上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从学科馆员的代际图式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第一代“等待式”阵地服务,属于单向度的;第二代“互联式”走访服务,属于双向的;第三代“嵌入式”学科服务,属于单向度的(相对于第一代是高水平的单向度)。前三代都是以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为主,那么可以设想第四代学科馆员应该包含院系教师主动作用于图书馆的因素在内,即形成双向的“嵌入与反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第四代学科馆员的突出特点是“反嵌入式”,它的提出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

反嵌入式学科馆员也可称为访问学科馆员或反身性学科馆员,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反身性理论。反身性理论“经过大批学者如吉登斯(A.Giddene)、布迪厄(P.Boundieu)、古尔德纳(A.Gouldner)、布鲁尔(D.Bloor)、格莱瑟(Glaeer)、斯特劳斯(Strauss)和索罗斯(G.Sonoe)等人的研究和推广,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等各门学科和研究领域当中”。

本文采用乔治·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概念:“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想象中的结果。这两种过程起到的作用相反:在求知的过程中现实是已知量,然而在参与过程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为已知量。在提出哪些是已知的而哪些是未知的时候,这两种作用会相互干涉。”索罗斯将这种两个作用间的相互干涉称之为“反身性”,他将反身性想象成参与者的思想和参与者的情景间的反馈循环。

图书馆嵌入院系的学科馆员与院系反嵌入图书馆的访问学科馆员之间构成一种反身性反馈循环,如图4所示:

从反身性理论角度看,第四代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是院系和图书馆、思维和行为共同参与创造的,是一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学科服务活动,也是彼此解读、良性互动的思维与思维、行为与行为、思维与行为多向度交互影响的过程。院系用户享受学科服务也深入图书馆参与创造学科服务,其思维受学科服务影响也操控影响学科服务,对创新学科馆员制度模式、提升学科服务水平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3-10.

[2]王黎.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导刊,2016(6):158-161.

編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院系馆员嵌入式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构建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研究
嵌入式组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
“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