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体育运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20-05-10宋志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运动

宋志华

[摘           要]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提出“利用体育运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学生对运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科学健身,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大学生;运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214-02

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加大了扩招力度,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慢慢地浮出了水面,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体育运动是以身体机械练习为方式、以多种活动内容相结合、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社会活动。目前,利用体育运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之一。

一、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

从广义上讲,体育运动就是指身体的练习,包括登山、舞蹈、田径、游泳等项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骨骼及内脏器官等的功能,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率[1-2]。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提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身体健康的促进剂,而且是我们心理健康的治愈剂。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体育:体育不只是能强筋骨,还可增知识、强意志。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在逐渐下滑,跑几步就气喘吁吁,站一会儿军姿就头晕目眩,“手机控”“宅男”“宅女”数量逐渐增多,节假日时,有学生甚至一天三顿外卖。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肥胖率在持续增长,每5年提高2%到3%。[3]

心理健康是一种满意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并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心安则国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健康的重要一部分,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常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对生活没希望、人际关系紧张等,尤其是部分身材肥胖、矮小或者身体有某种缺陷的学生,更易患孤独症或抑郁症。调查显示,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缺少积极性和热情。[4]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运动习惯可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克服抑郁,并提高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4-5]

二、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常见解决方法

学生工作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把学生工作搞好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现实中,学生工作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承压能力弱,也有学生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的欠缺,还有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时又有一定的限制。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刚步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业、新的面孔,大学生往往不能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有研究显示,与全国18至29岁青年的平均焦虑水平相比,59.1%的大一新生的焦虑水平明显较高。[6]部分同学家长或老师可能认为這是从高中到大学的一个适应期,无需大惊小怪。其实不然,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过于敏感、常出现错觉幻觉等认知问题;常常感觉恐怖、焦虑、无动力等情感问题;意志力下降、行为偏激等意志问题。当学生有以上现象或趋于以上现象时,说明该生出现了异常心理,长期下去,将出现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故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放之任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通常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原因,现在的“90后”和“00后”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父母的规划中前进,真正由自己去解决、去思考、去承受的事情较少,所以,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及自身经济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自艾自怜,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沮丧、焦虑的情绪[7];二是部分学生工作人员素质欠佳,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各部门没有健全的协调机制,部分工作人员相互推脱责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加重;三是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风气、校园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保持着友好、和谐的氛围,但是学业竞争、生活攀比、人际关系、情感危机、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一般措施及效果

目前,各高校关心、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而大多数有心理问题或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扰,甚至怕被别人称作“精神病”或“有病”,所以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如果学生自身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长此以往,心理问题便越发严重,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心理咨询机构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如何利用体育运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体育运动,倡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8]。2019年8月8日是我国的第11个全民健身日,另外,国务院于6月24日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文件,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研究表明,运动可提高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较好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8]。那么如何利用体育运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首先,要培养学生定期运动的习惯。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工具的发达,很多学生宁愿通过电话、QQ、邮件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也不愿面对面地聊天,宁愿宅在宿舍的小天地里,也不愿意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校应多普及健康知识,形成校园文化氛围,把学生观念中的“要我健身”转变成“我要健身”。只有学生愿意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才可能会在运动中释放自己,排解烦恼,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减少出现异常心理的概率。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运动,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一个朋友,少一份烦恼,友谊是治愈心灵创伤的一味良药。我们要把“走向操场”当成学生的口号,例如,可以每月评比一次“体育达人”,进而鼓励学生热爱运动,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从侧面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高校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和体育课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体育课时量,减少学生在无课时“蜗居”在宿舍的时间。然后,高校要有齐全的体育硬件设施。如果没有齐全的体育设备,无法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和欲望,只怕学生是想健身而力不足,何谈形成全员健身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学生“胃口”的体育馆,让学生有去体育馆的欲望。学校可针对这方面进行一项调查——我会如何设计体育馆,通过此项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更喜欢哪些运动,同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学校的贴心以及对运动的重视程度,从侧面对学生“走向操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是心理辅导与拓展训练的有机结合,以团体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背景,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式的团队活动,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此外,作为主要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可以向体育教师提一些建议,尽可能多地在体育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而不是自由活动。通过活动,如“不倒森林”“海底捞针”“接彩球”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减少同学矛盾,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体育运动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通常需要多人合作进行,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在这种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大家需要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同时又需要协同合作,这种强制而自然的环境,可促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对人际关系的调节有着良好的润滑作用。体育运动地点空旷,在运动过程中可活筋骨、调身心、释放压力、消除心理紧张。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曾讲:广大青年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学生问题无小事,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心治是国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9]利用体育运动这一新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值得推广应用,以实现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玲玲.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谢明.参与健身健美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申珅.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保持运动才能体侧达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0-23.

[4]展利民.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2):164,172.

[5]盛治进,张忠兴.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运动处方教学对医学生影响的实践实证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2): 170-172.

[6]陆春振.进入大学不适应怎么办?及时求助心理医生[EB/OL].人民网,2019-09-24.

[7]张淑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30-31.

[8]张东.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研究[J].体育世界,2017(10):64-65.

[9]马婧婧.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正式启动[EB/OL].学习强国,2019-10-11.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运动
体育运动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不正经运动范
呆呆和朵朵(1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