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2020-05-10袁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竞赛大赛

袁峰

[摘           要]  通过举办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2019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讨会,为参赛师生、与会代表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合作、互勉共进的平台。通过创新竞赛,可以充分展示在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磨炼创业创新的意志,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智慧的硕果,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索兴趣、求真务实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212-02

国务院、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精神,指明了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落实[1]。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提出由“制造大国”朝“制造强国”的转变,也能充分说明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

三江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贯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019年10月,我校成功承办了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此次大赛成为广大教师学生展示创新成果、研发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及体现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大舞台[2]。此次大赛共吸引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72所高校735支队伍、2000多名师生在9个大类比赛展开角逐,其中多个项目为我省首创,有些项目已成为全国性比赛项目。我校参赛代表队共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的好成绩。

一、我院大学生创新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作为三江学院最大的工科二级学院,通过学校构建的创新教育平台开展工作:竞赛平台、活动交流平台、共建校企教育实践平台、教学资源平台等。学院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形成了机器人、西门子自动化、恩智浦智能车、三菱电机等多个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各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各自竞赛团队学生队伍的选拔、培训、指导机制。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创新竞赛,其中2017年学院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共33项,2018年省级三等奖以上共44项,2019年省级三等奖以上共56项。

目前,在學生创新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从事理论课教学的部分教师对参与创新活动的愿望不迫切

一些理论课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认为创新活动只是实践课教师的事情;有的存在功利想法,参加创新活动是为了应付领导要求;平时通过对接省赛、国赛,主动开展校内创新活动不多,甚至在赛前才匆忙准备。

(二)与专业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

一些专业创新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里。毕竟按照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想进一步考研深造和只要求顺利毕业的学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想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

(三)各竞赛团队各自为政,管理制度体系上缺少全面系统的组织规划

个别教师不了解所在学院的创新情况,也没参加指导创新活动;创新有时局限在学院内部,缺少其他学科专业学生共同参与。

(四)总结创新成果意识不强

创新过程中,一些学生不善于查阅资料,忽视了吸收更多理论知识对创新活动的帮助;创新结束后,教师和学生没有及时总结整理,形成自己的论文或专利等成果。

(五)校企联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3]

一方面学校缺少创新平台和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又忽视了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探索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学科创新竞赛

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的合理安排,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来支撑学科竞赛,引导更多学生走进创新实验室;围绕学生创新项目来申报专利、培育省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科创新竞赛活动和实践教学紧密相连,如我院举办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同时,还召开了2019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讨会。

(二)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激励师生的创新热情

在竞赛和创新平台的队伍建设上,实施分管实践教学副院长为组长,实验室教师和任课教师参与的学科创新竞赛指导组织体系。在奖励制度上,对参加竞赛的学生,根据获奖成绩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根据学校政策,落实课程学分置换;对承担学科竞赛指导任务的教师,除给予相应补贴外,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在条件保障方面,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另一方面挖掘场地资源,扩展各个创新实验室的空间,同时在经费上给予保障。

(三)以举办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为契机,全校营造创新大赛的氛围

我院强化“三会”——班会、团支部生活会和竞赛动员大会,以班风带动院风,院风引领学风,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参加学科创新竞赛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做好竞赛工作,利用“三会”积极向学生介绍参加竞赛的目的和意义,让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竞赛之中,争做竞赛能手[4]。

(四)强化“344”联动模式,抓竞赛、强管理、促学风

“344”联动模式:“3”指辅导员、学业导师、竞赛指导教师“三级”竞赛管理联动机制;一个“4”指学生“四个一”的竞赛理念,即一种认识、一种方法、一种经历、一种成长;另一个“4”指“一二三四级”的竞赛学习步骤,即大一学、大二练、大三战、大四用的“步步高”递进法。“344”联动模式旨在做好学生竞赛引领、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学业导师负责学生学科指导和日常学习,竞赛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集中训练、突破内容、阶段性完成任务、疑难问题等,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竞赛期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日常管理、思想和心理疏导及竞赛期间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组织填写竞赛个人档案,记录学生竞赛台账、竞赛压力等。“344”联动模式,三管齐下,其利断金。

(五)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传承竞赛精神,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参赛团队

学院通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事迹,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予以表彰和奖励,形成了全院学生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高年级竞赛“达人”,即国际和国内奖项获得者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参赛训练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助学院对参赛人员进行选拔培养,在学生中形成“我参赛,我光荣”的良好氛围。根据需要,以双创学院为沟通桥梁,跨学院、跨学科来选拔组建能力均衡的参赛团队,强化分工合作,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以企业冠名的创新比赛和创新作品展為抓手,强化平时模拟“练兵”

企业采用冠名的方式参与和支持大学生学科创新大赛,学院聘请具备条件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做好校赛和省赛国赛的对接,有省赛国赛赛项的比赛内容和规则要做到和省赛国赛保持一致,无省赛的项目比赛内容和规则要做到和教学目标一致。

(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精神,及时总结创新成果

无数的创新源泉,出自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和发现,平时要培养自己注意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打好理论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不忘初心,勇于创新,舍得拼搏,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结束语

在承办省级学科竞赛的同时还召开了2019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讨会,为参赛师生、与会代表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合作、互勉共进的平台。参赛选手可以充分展示在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磨炼创业创新的意志,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智慧的硕果,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索兴趣、求真务实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小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5).

[2]陈伟波.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7(6).

[3]尹长丰.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2).

[4]陈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8).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应用型竞赛大赛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