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学生职业规划探究

2020-05-10石榴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工科职业规划新工科

石榴花

[摘           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怎样帮助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结合“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针对多名在校学生展开实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业信心较强。然而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技能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学生重视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促使“新工科”人才在跨领域思维、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关    键   词]  “新工科”背景;传统工科学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176-02

目前,社会和各企业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生提出愈发严格的要求,工科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传统工科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必然举措,在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给国家进阶工业化社会带来有力的人才保障。结合我国传统工科学生的培育现状,强化本科教育加快顺应国家对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受教育期间有效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对传统工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本科学生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本科生培育质量的前提保障[1]。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强传统工科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关系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在落实职业规划时的重点关注问题则成为怎样全面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除了要强化指导传统工科学生的职业规划,还要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促使其明确定位。就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而言,是否可以将“双创”精神贯彻落实到学生日常课程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双创”意识?影响“双创”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以上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本校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一)错误理解职业规划

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在迈进学校门槛时,都不具备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想过毕业之后做什么工作。即便有很多学生考虑到这个问题,也存在理解偏差。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业=职业,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学业和职业是一个人一生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差别也只在于两者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就传统工科生而言,在求学时期,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全面考量职业的导向作用[2]。具体来说,学生在大学时期就要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并充分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不能脱离,从学生内心就要明确毕业后打算从事哪个行业、哪类工作。以热动专业学生为例,要以实践应用为主,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热动专业内容涉及广泛,诸如焊接工艺、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工程制图等,而且单位不同导致其具体工作性质也不尽相同,就算是相同的单位,也会有很多不同的部门。基于此,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要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个人特长、职业理想来做出明确定位。

(二)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准备

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发现,传统工科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低年级工科生尤其是新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更加淡薄,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刚刚迈入大学校门,距离工作遥远,还不需要考虑以后的职业发展。这一点,需要我们向美国学习,美国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领先于全世界,在幼儿园时期就有开展生涯辅导,到了中小学会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职业探索活动。反观我国,普遍是到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还滞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阶段,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实际调查中,低年级工科生乃至一些应届毕业生并未全面了解自己以后想要应聘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等到迫在眉睫时才会意识到做好就业准备的重要意义[3]。

(三)职业规划目标不清晰,并未付诸实际行动

大学管理相较宽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用来自由支配,除了上课,基本上没有别的事情。但是,单纯依靠教室中教师讲解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未来专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部分大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希望将其付诸实践。然而使其感到绝望的是,无从下手、目标不明确,学生也無法划分优先等级,许多学生在这样做的时候甚至持有怀疑态度。虽然也有一些学生找到了明确目标,如知道沟通技能、语言技能和组织管理技能是工作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培训过程中,运用不恰当的方式,与实际目标相去甚远。还有学生有明确目标,但只限于挂在嘴边,并未付诸实际行动。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对压力的抵抗力较弱,当遇到小挫折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旦被困难淹没,就很难说服自己,悲观、痛苦和其他不良情绪随之而来[4]。

二、“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学生职业规划策略探究

(一)转变“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念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行业为基础,建设新工科不仅要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还要促进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在新工科系统下接受培训的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他们解决现有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还可以运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解决未来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并在未来的技术和行业中发挥领导作用[5]。这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理念转变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做出各种尝试并不断探索他们可以采取的行动来提高自身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相信并支持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偶然事件中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相信并肯定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之一,大量在线课程内容和知识普及平台将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有效扩展。职业规划课程的课堂目标也应该开始侧重探索学习方法和拓宽思维,不再是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6]。

(二)深化认识与理解“新工科”内涵

作为新事物,新工科属于全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注意有效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人才的发展,从而有效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新工科内涵的有效认识和理解。为了让理工学生充分理解新工科的内涵、未来趋势和发展,学生需要有效地理解他们所加入并可能加入的新工科的实质内涵,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专业、熟悉专业知识技能、了解其发展成因,以掌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沉淀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专业精神的发展[7]。同时,了解新工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前掌握特定专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前布局,开展具备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工科”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兴趣,社会对工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明确的规划。

(三)转变“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形式

职业规划课程本身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课程,通过启发性、指导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可以带给学生深刻的自我意识,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新工科背景下,职业规划课程介绍了行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训的最新要求以及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人才的发展需求,教师将根据必要的思维逻辑和基于结果的链接设计课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相信学生有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可以在此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在设计课程内容框架时应视情况而定,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明白自己为何要学和怎样学好这个内容。例如,在讲授“职业类型”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工作可以得到什么”和“借助哪些渠道可以了解一个职业”等开放性问题,通过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经验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且在共享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堂参与度、专业挑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更广阔的思维和视角,最终带来超乎课程内容本身的深度觉察[8]。

(四)新工科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大学教育也将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并做出相应改变,进一步引发学生教育增值结构出现变化,给工科学生的就业导向、能力培养带来全新挑战。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就业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重视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跨界思维融合以及突出的工程技能。结合新工科建设及其人才定位,工科院校要重视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充分理解工程技术的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依次掌握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实现人文素养的积累,充分培养学生自身的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要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新工科专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创業意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充分把握先进的产业理念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从而使新工科概念得到有效发展,以此促进新经济的有效发展。最后,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同时,根据工科专业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定位,工科大学生需要加深对技术能力的理解,对其进行评估,并针对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

综上所述,做好“新工科”背景下的传统工科学生职业规划不仅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基于此,我们需要形成更加积极的意识,并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层面进行推广。同时,必须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新发展、新政策,以便我们能够在当前大学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地制定职业计划,面向经济社会,拥有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红兵,邓梅娥,卢进登,等.“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20):172-173.

[2]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79(23):22-25.

[3]于淑玲,张占国.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0):229-230.

[4]柴媛,马艳秋,徐嫣含.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211.

[5]白银,蒋琳,郑凯,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创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3):38-40.

[6]刘玉丽,张宏博.以校企合作新形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新工科”人才[J].高考,2018(29).

[7]张占东,姚利花.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8).

[8]刘鑫桥.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工科职业规划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