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主义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构建与培养途径研究

2020-05-10高小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院校高职

高小晴

[摘           要]  现阶段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现状暴露出很多问题,与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应在人文主义导向下通过强化审美环境的创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育课程结构、增加审美活动和实践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人文主义;审美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128-02

审美,是使受教育者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性的自由、真理的显现及美的创造是审美教育所彰显的,其目的是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人性和人格的分裂与片面发展,实现人性的完整,追求人的审美生存”。[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缺乏精神內涵的审美泛化加剧了“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压力,延续了主客二分的精神困惑,消解了人文价值与审美意识的传统影响”[2],使得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和商业化日渐显著,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危机,传统审美教育边缘化的现状亟待改变,因而本研究在人文主义视域下以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内涵、构成为基础,结合调查情况,提出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与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界定

(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审美素养是基于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大学生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知识、能力等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审美素养主要体现在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方面。

(二)人文主义导向与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关系

人文主义取向的审美更多关注人自身的价值、美的创造,追求人的审美生存,把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放到人文主义取向下,贴合我国新时期审美教育的现状,与当代审美教育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也是对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理念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素养调查及现状分析

笔者在所在院校大一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以大学生审美素养结构为框架,主要调查大学生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等内容。发放55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为96.3%,对回收的问卷加以统计及分析,归纳如下:

(一)对审美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甚清晰

对审美这个词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审美过程中能让人心情舒畅占56.04%,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占31.7%,审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占9.25%,对审美这个词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占0.38%,其他占2.64%。在对审美的认知和理解方面,认为审美素养体现在能够欣赏美的事物占83.77%,能够发现美占75.47%,能够用文字、绘画表达美占69.06%,能够鉴别美丑占33.77%,行为、穿戴与众不同占27.74%,其他占3.58%。对判断美丑的价值标准,认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占54.72%,社会倡导的主流取向占16.42%,流行时尚占7.74%,不确定占21.13%。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审美有一定的认识,对审美持肯定态度,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行为、穿戴与众不同就是审美的体现,呈现一定的局限性,极少部分学生没有概念、了解甚少。

(二)对培养审美素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审美素养发展带有随意性

对自身审美素养的发展要求,不明确占23.58%,有一定的认识占64.91%,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占11.51%。是否同意加强对大学生美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完全同意占36.23%,基本同意占52.08%,不确定占9.62%,不同意占1.32%,完全不同意占0.75%。23.58%的学生不明确自身审美素养的发展要求,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的学生只占11.51%,2.07%的学生不同意加强美学知识方面的教育,9.62%的学生则不确定。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审美素质是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自觉意识不强,带有随意性。

(三)审美趣味广泛,但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流于低俗

最喜欢的艺术形式,音乐占75.09%,摄影占43.21%,影视占40%,舞蹈占30.94%,文学占23.02%,美术占20.19%,书法占13.4%,时装表演占12.83%,建筑占5.66%,戏剧戏曲占4.53%,其他占4.72%。大学生个性化特征突出,喜欢的形式中音乐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摄影、影视,而文学、美术、书法等形式的占比较低。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感受,在网络化的碎片式接收方式下,容易受到网络中大量低俗文化的影响,一些较严肃的古典文学、美术作品等则受到冷落,学生审美容易因缺乏应有的文化辨别力而流于低俗化、功利化。

(四)审美教育现状与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是否选修过审美教育类的课程,选修过占12.64%,没选修过占87.36%。大致阅读了几本有关审美方面的书籍,10本以上占2.26%,3~10本占8.87%,1~3本占48.3%,从未阅读占40.57%。对自己的审美素养水平的评价,较低占12.64%,中等占80%,较高占7.36%。进入大学之前是否接受过相关的艺术培训,25.85%参加过,74.15%没参加过。对自身审美素养影响因素归因,认为学校教育占49.25%,家庭环境占48.49%,经济条件占43.96%,大众媒体占47.55%,自身领悟能力占66.98%,其他占9.43%。学生接触的审美教育课程和资源较少,自主学习意识不足,同时受到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给审美素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构建与培养

(一)人文主义导向下大学生审美素养构建的价值定位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道:“从感受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3]随着美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的产生,审美化的生存得到关注,人们对美的抽象思考逐步转变为对人之本性的关注。拜金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膨胀,更要借助人文主义取向的审美教育的方式,引导青少年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构建健全的人格。审美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内容单一化、开课率低、缺乏统筹整合等问题大量存在。因而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自我完整的价值。

(二)人文主义导向下大学生审美素养构建的目标

人文主义导向下大学生审美素养构建的目标在于培育美感,提升审美素养,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审美化的生存。

(三)人文主义导向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

1.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美化校园自然环境,提升学生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感观体验,合理分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建立独特的人文景观,如校园的文化墙、宣传栏,传播人文理念,突出环境绿化、景观文化建设,通过展示校园里的美的事物,弘扬主流审美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与感染,从而提高自我审美能力。

2.优化美育课程结构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不断优化美育课程结构,避免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融入必要的人文素养课,将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辅以书法、美术、音乐方面的选修课程,以礼仪、茶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加强高职学生的审美实践,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暢通审美教育渠道。同时可通过综合选修课、专家讲座、文化名人沙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展剪纸、窗花、传统手工制作等技艺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审美情趣的升华。

3.增加审美活动和实践

学校应强化各类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审美情趣的、益于学生发展的社团,如话剧社、书法社、文学社、演讲协会、摄影协会等。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活动,如摄影展、文化艺术节、读书节、文艺晚会等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不断丰富校园的高雅艺术,如民乐、戏曲、歌剧、舞蹈等,让学生认识到高雅艺术的美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素养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对审美的概念认识不足,审美素养发展带有随意性,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流于低俗,现阶段的审美教育与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应通过强化审美环境的创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育课程结构,增加审美活动和实践,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6.

[2]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3.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