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设

2020-05-10陈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驱动力一流协同

陈鹰

[摘           要]  “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处于发展困境中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协同创新能力是适应“双一流”战略的重要举措。发展协同创新能力既需要政府、市场、科技发展等外部驱动力,也需要高校自身发展、组织文化发展需要等内部驱动力。但是,由于内外部驱动力目前还存在问题,例如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全社会引导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浓以及高校自愿协同的内生动力不足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发展协同创新能力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障碍。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政府强化顶层设计、行业企业转变经营发展理念、行业特色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双一流建设”;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100-02

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形成源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部门办学,以行业为依托,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规模发展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所有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回答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至今,由于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与原先的行业行政隶属关系不复存在,和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日益淡化,在学科设置上,行业特色专业和学科的比重在下降,部分品牌学科逐渐失去优势。在教学科研上,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划归到地方管理之后,也不再以培养行业专门人才为导向,与行业的实践联络机制弱化,学科发展及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各高校在学科发展中应该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形成创新能力和机制。在“双一流战略”中,一流学科是基础。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行业特色学科借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可以逐渐打造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学科。通过构建与发展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和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合作,更广泛地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使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建立学科和品牌优势,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协同创新能力的驱动力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以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为主要代表的知识生产主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对内整合优化各院系和学科的创新资源,对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活动,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组织模式。[1]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协同创新能力既有外部的驱动力,也有来自内部的驱动力,这两种驱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来自外部的驱动力

首先是政府推动。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的引导、资金的扶持和资助等推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平台的重要力量,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到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发展中,与行业企业等相互促进,发展协同创新能力。其次是市场需求拉动。在市场环境中,各类科研成果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真正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研究。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行业特色型高校就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行业发展需要等,因此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发展协同创新能力,这样的研究成果才具有生命力。同时,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急需的行业创新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最后是科技发展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和资源流动,只有各主体加强合作与协同,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才能降低和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并促进科技的进步。

(二)来自内部的驱动力

首先是发展动力。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与企业协同、与政府合作,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研究和解决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既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又可以推动高校的品牌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是组织文化发展动力。组织文化在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固有的学术文化与企业的商业文化如果能相互融合,形成“协同共生、互利共赢”组织文化,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于未来发展的。

内外部驱动力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协同创新能力形成的初期,外部驱动力要先發挥主导作用,推动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协同合作,但是在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并有序运作之后,内部驱动力就是推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力量。当然,当协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各主体之间的矛盾会影响协同创新的发展,这时候外部驱动力再次发挥作用,解决这种矛盾,促进协同创新能力进入新的发展高度。内外部驱动力如此循环往复地作用,形成推动协同创新的合力。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协同创新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支撑协同创新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促进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源动力之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政府并未出台一部规范协同创新各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无法可依;二是各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等成果的归属尚不是十分明确;三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组织系统相对复杂,在合作过程中既会有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这样的宏观环境带来的风险,也会有人才流失、技术、合作模式选择等相对微观的风险,如果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会使协同创新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

(二)引导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浓

虽然教育部的“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高校开展协同创新,但是各主体对协同创新的认识还不足,全社会缺乏引导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甚至还有人认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此外,社会诚信缺失也使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着信用风险和合作关系风险。

(三)自愿协同的内生动力不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首先在政府政策推动等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行业特色型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会逐步产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内生动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各主体对协同创新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以及政府的相关制度或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和发挥作用,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等创新主体进行自愿协同的内生动力不足。高校普遍受到现有科研考评政策的影响,更多关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获奖等级等,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并不是太关心。所以,即使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协同创新的联盟,往往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另外,高校的事业单位编制也会让高校教师容易安于现状,不利于形成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的动力。

四、促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首先,制定战略规划,引导行业特色型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教育与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例如,教育部等管理部门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根据行业办学特色自主设置学科专业,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科研管理方面,有意识地向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项目重点倾斜。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协同创新。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研究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是政府立法部门的当务之急。

再次,通过制度创新来协调各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关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创新激励保障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措施,有效化解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持续进行。

最后,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以保障协同创新实效。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实现高校协同创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行业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行业企业普遍存在参与高校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很多企业领导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投入大、见效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应该树立合作互惠共赢的协同观念,一方面应该加大研究经费投入,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与高校的交流沟通,通过与高等学校开展协同创新,企业既获得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又培养了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结合办学特色培养行业创新人才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转型升级与行业发展的兴盛壮大是相辅相成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学科特色向行业特色的转变,着力发展有行业特色的学科。

同时,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路径。首先,在校內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促进校内学科资源交叉集成,从重点学科建设向优势学科群发展,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合理、视野开阔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其次,通过校外协同创新集成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强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开展外部协同创新,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丰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等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琪.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5):18.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3]徐晓媛.对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回顾评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4):24-26.

[4]张光辉.协同创新中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优势、问题与策略[J].江苏高教,2014(5):75-77.

[5]蒋艳萍.高校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23-26,34.

[6]黄菁菁.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7,31(5):38-42.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驱动力一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精准扶贫下体育文化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