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演变、成因分析及实践

2020-05-03许舒雯王寅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

许舒雯 王寅申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引领及其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被赋予了新使命、新要求,而随着“Z时代”到来“95后”、“00后”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中坚力量,内外源的变化造就了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研究近年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探究其演变历程和演变动因,总结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干部选任方面的共通性规律,对于日后建构一套新形势新要求下更为的民主、科学、合理的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民主选任;学联学生会改革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历来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而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建设也从来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也这一常谈常新话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Z时代”到了“95后”、“00后”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中坚力量,内外源的变化造就了近年来各高校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明显变化。研究近年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探究其演变历程和演变动因,总结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干部选任方面的共通性规律,对于日后建构一套新形势新要求下更为的民主、科学、合理的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强‘三性,去‘四化”,切实履行《学生干部自律倡议书》约定在当下关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演变趋势

文章基于从华东、华北、东北、华南和华中地区分别抽取的五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为样本开展实践探索,界定“高校学生主要干部”概念为高校学生组织中核心部门,有良好政治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学生领袖。归纳总结五所高校近年在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上的共性演变趋势为如下。

(一)候选人遴选标准的日渐具体化和遴选范围的普遍扩大化

对比调研高校近两年校级学生会主席团的招募公告及其两年前的招募公告,可以明显的发现公告中候选人遴选标准日渐具体化,如E高校在公告中明确要求校级学生会主席团候选人成绩排名在前20%、Z高校大学为30%、D高校为40%(包括部长及其以上)。而政治面貌方面Z高校明确要求为预备党员以上,E高校和D高校则写明中共党员、预备党员优先。同时D大学还要求候选人民意测评满意度不低于80%。

同时,近年来高校候选人的遴选范围也有了较大范围的扩大,以校学生会为例,以往学生会主席团候选人多来自于校学生会内部,而近年来五所高校候选人的范围切实扩展到了校会的外部。《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初见成效,学生会是全体学生的学生会这一理念在这五所高校的主席团配置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

(二)主要学生干部选举程序及相关环节的日渐规范和制度化

研究人员初期设想的现行选任环节中可能存在“唯票取人”、“流于形式”、“集体失语”、“简单笼统”等现象虽然还有一定的身影,但整体上看已经较过去有了较大的变化。

如推荐环节,调研高校除了组织推荐渠道外,均增加了自荐渠道,且候选人推荐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候选人的实际情况及其群众基础。考察环节各高校也在尽量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比如团委老师基本不再出现“惯例敲章人”的角色,更多被赋予“综合意见采集人”的角色,学院党委在此过程中的只能也有所增加。在民意咨询的环节,各高校各尽其能鼓励学生代表畅所欲言。如E高校,团代会和学代会后,学校宿舍空调和热水的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故学生代表在民意表达环节的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监督考核环节,各高校机制和程序也均有建构。

(三)学生代表话语权及对候选人个人成长关注度日渐提升化

团代会、学代会等民主形式的会议现已成为各所高校主要学生骨干选拔的必经流程。团代会、学代会各个环节五所高校均按照规定设计了流程严格的民主程序,确保选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E高校团代会团委委员侯选人严格经过“二上二下”程序,即各学院代表团推荐各代表团参会代表名单后,校团委经由各方综合考虑确认候选人名单再次返回各学院代表团审议,各学院代表團充分审议候选人名单后重新上报校团委。

而随着候选人遴选范围的扩大,五所高校对候选人选任时“不问出身”的趋势愈发明显,随之而来就是大家对候选人个人成长的关注度日渐提升。部分高校推出“前倾化”的学生干部选育模式,即提前半年开启候选人选拔程序,通过资格审查的候选人,选择合适岗位让候选人提前进入合适的学生组织熟悉情况,期间会由团委指派老师或上一届主席团成员与候选人 “挂钩式” 联系,跟进候选人成长情况。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演变成因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引领及其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被赋予了新使命、新要求,而随着“Z时代”到来“95后”、“00后”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中坚力量,内外源的变化也造就了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一)新形势新环境对高校思政引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于高校而言,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和制度运行等方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也对高校思政引领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为新的要求,当然也给予了高校学生组织建设及学生干部选任培养模式更清晰的前进方向。

学生干部群体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代表性力量,对其的先进性要求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鲜明的风向标,所以在近年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中,对候选人的政治性要求、对选任流程的民主性近年来都有了明显的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属性在学生群体中日渐强化,学联学生会组织的“服务性”功能日渐凸显,这些观念性根本变化势必带来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

(二)“00后”的来临与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从2018年起“00后” 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并且将很快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中坚力量。“00后”相对而言都成长于中国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历史阶段,且从小就熟练使用的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工具,见闻和视野较广,“嗨”动力成为他们中许多人追求目标时的主要支撑,与“80后”、“90后”有着较多的不同。

内源性的群体思维方式变化给高校学生组织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当这群“00后”群体又以高校主要学生干部候选人这一“竞职主体”的身份同时出现在选任实践中时。他们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较强的自主意识、多元的兴趣爱好、包容性地处事风格等为高校学生组织建设发展的创新和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当然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身个人成长方面的强烈要求也催使学生干部选任工作中学生群体话语权及学生干部个人成长需求的提高。

(三)学联学生会改革对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新规定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网络上也曝光了一些被当作“笑话”的高校学生会官僚化事件,例如某高校学生会充满“官僚气”的干部任命公告、某高校学生会群管理员爆粗口训斥新入会干事不懂规则的事件等。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印发《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青年学生工作的重要指示,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更好地代表和服务广大同学,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广大同学听党话、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在这样的新规定、新要求下,规范学生会干部选拔标准、评价机制,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重点扩大普通学生代表的比例,真正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学生干部也迫在眉睫。调研的五所高校近年在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方面的共同性变化如遴选范围的扩大、程序民主性的强化等也完全吻合改革发展的趋势。

三、建构新形势下科学合理的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

在梳理五所高校在学生干部选任机制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可将高校学生干部选任按过程划分为“育苗”、“选拔”、“用人”三个纬度。设定三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分为为:“育苗”环节从更普遍的学生群体中培育和物色更为合适的侯选人人选、“选拔”环节从较多符合基本要求的侯选人中通过更为民主科学的方式产生高校主要学生干部人选、“用人”环节如何最大程度将学生干部的个人成长与岗位所需相结合。通过三个环节的主要目的,确认三个环节的核心工作,即在“育苗”阶段搭建“选育结合”的培养体系,在“选拔”环节搭建“民主科学”的选任程序,在“用人”环节开展“持续有效”的任期培训,以此贯穿高校学生干部选任体系全过程。

(一)“育苗”阶段从更普遍的学生群体中培育和物色侯选人

打破了原先部门直升的竞选方式后,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更科学、民主的推选出合适的“侯选人”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二级学院内设团校、综合素质积分评定等相应的培训考核体系,通过此类培训和积分考核,提高学院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使得一些思想进步、工作能力强的同学在此环节中凸显出来。同时为保证“育苗”的质量,可适当延长此类培训考核的期限并给予此类培训一个较为严格的考评体系,以便给予侯选人一个较为科学的“数字评价”,使得后续选任过程中,能有一些具体化、数字化的标准可做参考,而非完全依靠人为的主观评判。

(二)“选拔”阶段以更民主科学的方式产生主要人选

笔者认为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程序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推荐提名、考察协商、民意表达、决定任命。为了给予侯选人充足的考察时间,可考虑将推荐提名的工作适度前倾,如提前半年确认竞职主体,并放入相应的工作环境进行实际工作的测试或开展适当的样例测试。在考察协商环节设计高质量的标准,明确所被期望的特性,搜寻合适的侯选人。在民意表达环节坚决贯彻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程序,即便是休会期间,如遇主要学生干部选任,原则上也都会召开小范围的委员会议。决定任命环节应上报上级党委,经由上级党委审批确认后方可正式任命。

(三)“用人”阶段将学生干部的个人成長与岗位所需相结合

主要学生干部人选确认后,不应忘记的仍是其“学生”身份,仍不应放松对其政治意识、家国情怀、领袖气质、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可继续依托校院各级学生骨干培训班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坚持分类引导、分层教育的培养初衷,针对不同层级的团学骨干,形成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既在制度上要求部分学生骨干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共性学习和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服务学生意识,同时又积极开拓渠道,给予学生骨干有针对性的个性指导。并为每位主要学生干部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如选派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团委老师与负责主要岗位的学生干部进行一次深入的面谈。

综上,高校学生干部选任也应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人才培育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选育原则和导向、选任方式和流程等都应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展开。在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体系搭建过程中应更多考虑到学生从该体系中的切实所得而非选任体系本身的制度框架,“育人”工作也应涵盖于该选任体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韩笑.赵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选任和测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93-94

[2] 陈希.冉昆玉.学习型组织理论嵌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路径探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17):74-76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9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重大课题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时代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HDA11;文章为2019度华东理工大学思政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主要骨干选任培养机制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LSZ201908。

作者简介:许舒雯,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组织建设;王寅申,华东理工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干部
高校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考核工作探析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