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形成机理与科学内涵

2020-05-03张新蕾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践行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关键,也是我党历届领导人的共同心愿。事实上,在我党的正确战略选择及部署下,我国已然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段,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改善,但同时客观维度上讲,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其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应运而生。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内涵;践行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所在,更是践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宗旨的关键,得到了历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民众,将脱贫摆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充分总结前人即有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发展创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结果,并由此承载着丰厚的内涵意蕴,对其形成机理的认知,有助于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继而更好地指导行为实践。

(一)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因此,马列主义对反贫困理论的深刻阐述,是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经久的考察研究中,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贫困的原因,并指出“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贫困,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性贫困”。基于此认知,他们在极力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态下的不平等现象时,亦设想出了一种接近完美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其根本在于打破两级分化的藩篱,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而推动共同富裕。某种维度上讲,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强调生产关系的重构。同时,列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驱,继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之后,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只有全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才是更好的减少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尊重我国经济文化落实实情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为立足点,积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形成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思想格局。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党始终坚持群众基本路线,心系国计民生,各界领导人更是探索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脱贫攻坚战略路径,成果非凡。正是基于这种不懈的抗争与挑战,为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现实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时就与“脱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正定期间,习近平力推改革,在城市推行“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制,农村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措并举,一举打破了“经济建设农业单打一,农业发展粮食单打一”的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成功摘掉了“高产穷县”的贫困帽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时明确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如何解决扶贫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是关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理性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基础上,做出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由此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莫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之行中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这样的环境生态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腾飞,贫困亦是呈现出了结构化特征,相关问题衍生出的泛政治化风险不断加剧,威胁着社会主义稳定、和谐,影响着扶贫工作开发,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应时而生。他强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导向,结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扶贫方法,从而提升该项工作成效。因此,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时代格局,推进扶贫工作转型的重要战略抉择。事实上,从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和形成期三个阶段的变化,充分显示出了主席时刻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决心,与其高度的政治修养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始终脱离不开,是带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

二、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着重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系列根本性问题,强调全过程、全环节的渗入,对其科学内涵的把握,是发挥其指导效能的基础,相关方面的概述如下:

(一)构成

早在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扶持。”综合来讲,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可总结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四个问题”。其中,“六个精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涵,即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亦是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扶贫开发跪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这要求各地政府充分做好各项工作的审查,制定科学的践行方略,坚决杜绝扶假贫。同时,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中的“五个一批”确定了该项工作的践行路径,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基本关涉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以确保最终工作成效。同时,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基于对我国脱贫攻坚战的理性审查,着力解决了“四个问题”,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联动机制,绝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或地区,实现了全面共同富裕。

(二)特征

习近平新時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有着丰厚的理论意蕴和实践经验,展现出了政治性、全面性以及精准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是进一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此做出了深刻表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生态以来,就奠定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主格调,并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这在其中国化的道路上从未改变。同时,中国共产党自发展之初,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宗旨,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如上对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刻剖读,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主体、内容以及路径等进行了全方位设计,突出了全面性的特点,这也是保障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其对“四个问题”的解答,奠定了后续工作组织基础,所附属的“精准性”特征,是其核心内涵所在。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攀升,我党立意高远,在摆脱自身贫困的同时,亦不断支持和帮助着其他国家脱贫,是推动人类社会共荣的重要主导力量,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升,同时还发挥了重要的国际示范作用。

(三)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解决了扶贫攻坚战中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以及如何退等根本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探索,基于对历届领导人的经验总结和我国当前阶段的国情审查形成,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从理论层次上讲,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宗旨,对马列主义中的反贫困理论进行了创新,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生态,提出了一系列有效践行方针路线。同时,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历届领导人的扶贫思想,是对中国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经验的总结,為未来中国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彰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进一步扎实人民对党的信仰。另外,从实践层次上讲,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开创了我国扶贫工作新模态,始终强调“精准”的原则导向,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核心,构建了大扶贫生态格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人民更好地共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成果,从而坚定他们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是加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生态形成的关键。另外,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还为世界减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融合,两者良性互动,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新发展中的规律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有着十分丰厚的内涵意蕴,是基于长久的脱贫攻坚战经验总结形成,汇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与心血,对农村的扶贫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新时代的关键,尤为必要和重要。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契机,为各地区扶贫提供了方向。基于对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全方位把握,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提出有效践行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邹海贵,吴旦,伍卫国.习近平新时代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伦理意蕴[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44-51.

[2] 郑玉莲.简述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的时代意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6):4-6.

[3] 王正源.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工作论述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4):73-76.

[4] 向丽.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引领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及经验探析——以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党建调研为例[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04):85-89.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空心村”精准扶贫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KY1112;也是:2017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科学基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广西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LSKY10。

作者简介:张新蕾,女,广西兴安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不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践行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