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表”“演”中悟深广度

2020-04-28张勤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图画图表空间

张勤

【摘   要】  课堂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打造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思维能力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前提。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路开阔,打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思维;图画;图表;空间

世界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们的思维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初中阶段又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张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思维能力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前提。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或者叫思维的智力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教育、培养锻炼出来的。那么我们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运用图画,思维应景而生

课程指导技巧里面当然应该有一些调动孩子兴趣的视觉手段了。你在运用这一技巧时,不但希望通过精彩的展示让孩子们对你产生敬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在你学习这种技巧时,要对“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这一理念的真实性有成熟的理解,并将其定格为指导性基调。比如在上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课堂导入我就借用了一系列五颜六色的关于花的图片,紧扣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疑,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应该“投其所好”,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这样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语文课堂不仅可以借用合适的图片,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思维。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有个教学难点就是“白描”手法。那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手法呢?我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白纸,要求学生画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那份白茫茫的境界。有的学生画得比较详细,人物比较形象,显然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画得比较简单,但是却能表现出当时的情景。借这样的比较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了“白描”的手法。这种不是通过概念灌输给学生的方法,相信他们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有人可能会说语文课堂不是画画课,时间很宝贵,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学生画画。那么,我觉得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家完成。在上《林中小溪》这一课前,我布置了一个前置性的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林中小溪的经历画下来。学生能力不同,展现的画面也不同。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会比较认真地阅读文本,然后把小溪所遇到的障碍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们画出来。画图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将抽象化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理解主旨。

画图就是改变枯燥感,沟通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一条很好的纽带和桥梁。语文教学中运用画图,可以形成浓浓的欣赏氛围,学生的思维也就应景而生了。

二、利用图表,思维水到渠成

语文课堂上利用图表,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梳理出学习的思路和体系,甚至构建知识框架。如果能把图表总结的方法运用于学习中,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图表的帮助,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可以加深印象,全面理解,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學习效率。图表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意味着重点突出、要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明。图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图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图表行列分明,纵横交错,按顺序设计可以突出行文思路;每一框格,可以涉及一个内容,指向明确,要点突出;图表形式紧凑,框格范围有限,准确填写必须语言简明;一个完整的图表,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的框架,其中的重难点也会一目了然。比如教授文言文《河中石兽》时,设计了一张图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上相关的内容。图表如下:

投影学生的这份前置性作业,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这张图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方向,思维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之后引出问题:老河兵为什么能成功?最后讨论得出结论:老河兵不仅有实践经验,而且考虑问题更全面,更科学,所以他成功了。由此,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人物形象以及主旨。

再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因为在于勒出现前后,随着于勒穷富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是不同的,因此设计了图表对内容进行对比,揣摩人物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探究人物形象。图表如下:

类似图表的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紧扣图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深度、教学广度等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收放自如。有了图表作为抓手,学情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对遗漏的知识可以非常及时地发现和补充,教学效果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时效的好坏立竿见影!

三、创设空间,思维践行创新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单纯的教学,虽说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缺少形象性、生动性,常常带给学生枯燥的感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自然、愉悦的良好氛围中,才会有创造的意向和行动,才会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针对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有意识地去引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比如上《都市精灵》时,虽然文章内容难度不高,但是学生的兴趣不高。于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从公式入手:都市+精灵=?留下悬念,用这个公式贯穿整堂语文课。最后有个环节:“探究主旨”,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做游戏——找朋友

根据你刚才阐述的内容,找一找你的好朋友,并谈谈你为什么找对方做好朋友?

活动2:

(1)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看到的,讨论算式:都市+精灵=?

(2)让选精灵的学生回座位,只留下选都市的学生,讨论算式:都市—精灵=?

之前已经有学生自主选择演“都市”,有学生自主选择演“精灵”,分列“舞台”(教室前面)的两侧。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到好朋友。可以握手,可以拥抱,并请他们谈一下找对方做好朋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请全班同学讨论:都市+精灵=?学生会谈到“美好”“和谐”等关键词,由此总结出主旨。当讨论到:都市—精灵=?学生会谈到“寂寞”“孤独”等关键词,由此引申出文章对人们的警醒和呼吁。

虽然游戏稍显幼稚,但对于初中生来讲,能在课堂上进行游戏,他们还是很开心的。做游戏的目的还是要回归主题,在讨论算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扩散,会在算式中打开思维,进行思维的碰撞,由此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特级教师顾泛沅老师曾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心情是愉悦的,思想是集中的,因此学习是高效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舞台”空间,让他们身体力行,身心皆动,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当然,游戏只是活动的一个例子。语文课堂上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演”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意图一定要明确,活动指向一定要清楚,活动强度要适宜,活动方式要适当,还是处理好活动和文本的关系。

杜威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思维是抽象的,能否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给他们一副拐杖?我认为“图画”“图表”“空间”利用好了,一定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如果思维被激活了,那么他高效的心理活动之后获得的知识,必然是鲜活的。由此带来的很可能就是改变和创造。新课标也已经提出了未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成为一个亮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整个教育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如果能把提高思维能力的意识贯穿于整个课堂,那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一定可以“长期保鲜”,他们的思维品质也会随之升华。

猜你喜欢

图画图表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画捉迷藏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