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以L公司为例

2020-04-28崔晓娜肖琳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金监督管理

文/崔晓娜 肖琳(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一、引言

中小板上市公司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主板上市公司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在公司治理和约束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风险性较高,更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中小板上市公司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但是如果盲目进行多元化并购,后续整合能力缺乏,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完善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推动中小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升其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创建管理规定和制度进行约束,并且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保持持续的监督,如果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应及时修复。中小板上市公司没有纳入内部控制强制实施范围,实施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中可遵循的标准种类繁多,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内部控制水平相对落后于主板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二、L公司内部控制情况

L公司是国内较大的以光气为原料生产农药的企业,2010年12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2015年12月公司并购医药生产企业F公司,步入农业、医药双主业时期,自身的业务领域也逐步拓宽。2013-2018年L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L公司2014年、2015年净利润均处于亏损状态,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向医药行业进军,提升抗风险能力,2015年收购F公司,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2016年L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07亿,每股收益为0.32元,得以摘帽。但2017年业绩下滑严重,同比下降67%,2018年亏损达8.75亿,每股收益为-2.57元。

企业追求规模效益进行跨行业的并购,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加强对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L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虽然有行业因素的影响,但也暴露出内部控制管理上的缺陷。对L公司在2013-2018年间的内部控制评级、内部控制指数、内控自我评价缺陷数量、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内控鉴证意见进行梳理,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L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指标

表2 L公司内部控制情况

L公司2013年内部控制评级为B级,指数为669.44,内部控制处于合格线。2014年下降为C级,2015-2018年4年间,评级都为D级,水平较差。2017、2018年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分别披露了2个重大缺陷,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均为保留意见。2015年L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出具的意见为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中显示L公司于2015年12月收购了F公司,并将其当年的资产负债表纳入当年度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但L公司在进行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评价时,没有将F公司包括在内。2017年L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为否定意见,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自评报告一致。

内部环境方面,L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监督监控和关联交易的控制方面有待加强。从风险评估角度分析,L公司没有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方面,财务工作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中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没有被严格执行。从信息沟通方面看,L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不到位,子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在内部监督层面,对内部控制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监督,没有全面落实监督机构职能,日常的内部监管有待加强。

三、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

公司的内控体系应服务于公司的经营目标,L公司应结合当前暴露的内控的缺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正,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打好制度基础。内部控制五要素要协调作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资金资产的安全合理。

(一)增强内控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有效推进上市公司内控缺陷问题的改善,必须强化企业的内控意识,进行多元控制,保证实施力度,从根源上解决内控制度无效和不能彻底执行的问题。内部控制要从单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防止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强化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将内部控制纳入绩效考核,带动全员积极性,从上而下加强重视程度。企业管理层要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明确其重要性并加以宣传,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增强合规管理能力,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为员工起到表率作用,使控制措施更深入人心。同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独董应该对股东负责,强调第三方判断的态度,强调独立性效果。对企业的员工加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宣传,转变制度执行者的内控态度,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提高其业务素养。

(二)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

(1)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保证集团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监督控制子公司的财务决策活动。委派财务总监进行财务的监督,同时参与子公司的管理决策,监督并检查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的有效性等。(2)加强对子公司的资金监控。针对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及时的问题,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数据信息交流,加强监督,规范财务预算、财务监控及财务结算等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对有些易造成损失和资产流失的重要项目进行授权控制,作出明确的规定。(3)加强对子公司的审计监督。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子公司的审计工作,规范和监督子公司的经营,保证其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及时发现其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资金安全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如果资金流转环节出现漏洞,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资金管控方面的缺陷是内控缺陷的高发环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应收账款的管理、投资管理、票据及印章管理。企业应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并加强落实。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对资金管理的控制范围和审批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以防权责不明。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日常监督,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实现资金循环管理的顺畅、及时以及安全。借助信息化方式,实现智能化,关注资金动向,并进行安全风险控制。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时刻保持收益与风险匹配的理念,构建符合企业经营模式的资金运作体系。加强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培养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其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自觉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

对于企业投融资项目,成立专门的金融工作小组监管项目资金的运作,防范资金使用风险。对于闲置资金,企业可以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对闲置资金的有效使用进行规划和审批,并进行监督,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省财务费用,增加公司收益。

(四)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模式可以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控能力。通过大数据的建立,帮助企业经营者进行数据分析,进行事前预测、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监控企业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减少信息传达偏离实际或失去时效性等情况的出现。整合财务与业务数据,实现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解决企业组织结构重复的问题,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进行评估,找出风险点,然后针对这些风险点设计相应的控制活动。企业风险管理需要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事项。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加,应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细分环节,对具体环节实施控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将各个业务模块的活动记录在信息系统中,便于信息的追踪,便于管理层对业务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将风险量化,结合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进行风险监控,系统地识别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落实内控缺陷的整改工作

内部审计机构只有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不受管理层的干扰行使审计权利,才能发挥独立监督职能,成为防止内控缺陷发生的重要屏障,保证企业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实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全过程、全领域和全时段的融合,协同增效,对内部控制体系各个要素进行监督和评价,不留监督盲点,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尤其对资金管控等重点领域加大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漏洞。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并且应努力营造积极的内控文化。企业要培养和引进内部审计人才,实施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审计业务的有序处理,需要审计工作者加强责任意识,主动参与企业组织的培训,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内部审计技巧。

企业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更好的实现内控目标。对内控执行的结果进行定期评估,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缺陷的预防及整改。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起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态度,对于企业已经发生的缺陷,根据自身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部门,狠抓落实,及时完成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工作。对整改工作进行跟踪考察,对于未完成的整改工作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整改方案,并追究相关责任,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资金监督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