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2020-04-25胡亚莲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逻辑

胡亚莲

[摘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作出的重塑我国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抉择,深刻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明确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把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逻辑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12-0004-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并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具有历史的、实践的、逻辑的必然性。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它不仅关乎我国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强大的经济基本盘,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际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整体崛起,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GDP占全球份额的比重从1949年的4.5%上升到2018年的1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3]可以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力量对比,并由此带动了世界政治、科技、军事及全球治理能力等方面力量对比的变化。但是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传统动能明显减弱。为重塑我国竞争与发展新优势,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变革。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新一轮产业变革,新经济、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重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加速变革,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重大调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刻。我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加速变革中赢得主动、取得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3.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并出现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20年6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0年全球实际增长率下调至-5.2%。2020年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再加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受到了较大挑战。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構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接续努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归根到底都是在一以贯之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0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2021年,我国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重要历史交汇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的日趋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迫切需要我们回答“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明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这是对时代之问作出的最好回答,是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汇聚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消极因素,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对于在新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以至于更长的发展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4]。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國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日益完善。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国际大循环传统动能明显减弱的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符合对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1.从供给侧看,我国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较强。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多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中有220多种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7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亿户。全国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2019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我国人力资源丰富,15—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为9112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其中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目前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800多万,形成了一支由普通工人、技能人才、工程师、科学家组成的结构完整、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

2.从需求侧看,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广阔。首先,我国有形成超大规模、需求多样的消费市场的人口基础。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超过1万美元,全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5]境内住户存款81.3万亿人民币,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5],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优势。其次,投资需求拓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积累还是一大短板。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仍有很大空间。

3.从制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使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使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彰显,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创造性地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具有历史的、实践的、理论的逻辑性。这一重大发展战略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1.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一个国家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宏观层面上既要保持社会生产及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畅通,也要保持社会生产的各个产业及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从微观层面上则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转化,即维护市场微观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以此才能确保我国在“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当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指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的大循环,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内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方保护。各地方应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找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破除市场分割的壁垒,共同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2.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主要以国内循环为主,具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转向外循环。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分工加快调整的有利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有力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2001—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1%,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逐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经济的再平衡取得显著成果。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0%下降到2019年的1%。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6]2019年,在我国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总量中,最终消费占比(消费率)为55.4%,其中70%为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占比(资本形成率)为43.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外需比率)仅为1.5%;在6.1%的GDP实际增长率中,上述“三驾马车”分别贡献了3.5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7]。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已越来越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伴随着出口需求的下降,国内最终消费需求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内需的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的活力日益增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的、实践的逻辑。

3.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成为统一整体。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要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国际循环不畅的条件下,我国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有利于稳定国内经济的基本盘,以国内经济的确定性应对国外经济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畅通国内循环可以培育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势资源、要素的引力場,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与水平。另一方面,提升国内循环的水平,有利于打造我国新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优势,更好地“走出去”,以更高水平参与、促进国际循环。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有机统一整体。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一脉相承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核心。国民经济循环既包括社会生产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关联畅通,也包括社会生产及再生产各个产业部门的关联畅通。关于经济循环,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做了非常详尽而深刻的阐述。

1.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保持社会生产四大环节的畅通。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马克思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8]699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统一整体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要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必须打通各个环节的瘀点、堵点,保持每一个环节的畅通,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2.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为了揭示个别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以产业资本为对象进行了精辟分析。马克思把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称为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既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转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产业资本的循环都会中断,社会生产及再生产过程都会遭到破坏。虽然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但所揭示的却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都必须使资本依次通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有机统一,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必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3.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为揭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时,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揭示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平衡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平衡条件,社会宏观经济运行才能保持平衡:

Ⅰ(v+m)=Ⅱc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平衡条件,社会宏观经济运行才能保持平衡:

Ⅰ(v+△v+m/x)=Ⅱ(c+△c)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马克思的上述分析表明,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要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客观上要求既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又要保持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结构平衡。维持这种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比例关系,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比例关系失调,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或萎缩,经济运行不畅甚至导致萧条或危机。虽然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但所揭示的却是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宏观经济运行同样适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样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这是我国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深刻变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我国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将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是,目前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为此,一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解决好“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二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三是要强化引领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四是要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空间布局,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五是要夯实支撑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全面提升对科研活动的服务和保障水平。

(二)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目前,我国国内统一大市场还不完善,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够匹配,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各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征信、支付、结算等交易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内需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为此,一是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通过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等培育新型消费。放宽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等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生活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提高收入水平,让人民群众“能消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群众“敢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愿消费”。二是要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科技创新体系、防灾减灾体系以及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强度还不高。为此,《建议》提出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1]。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在供给侧。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一方面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需要进口。要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一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减少无效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1]三是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34亿户,它们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主体。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在“十四五”及未来更长的发展时期,我国同世界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一是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二是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三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提高参与数字经济、国际金融等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积极贯彻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825/c64094-3183513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5/content_5433084.htm.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7.htm.

[5]中華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8/content_5484361.htm.

[6]杨虎涛.形成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0-11-19(6).

[7]蔡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N].光明日报,2020-11-03(1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父母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