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研究
——基于CNKI(2003—2019) 的文献分析

2020-04-24张日冉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题词危机心理健康

张日冉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一、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获取。依据检索分类方法,我们分别以“检索词”“关键词”“题名”“主题”等为维度,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为内容条件进行相应检索,匹配类型为“模糊”。在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共检索到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摘等文献有738篇(2003—2019年)[1]。其中,硕博士学位论文106篇,期刊文献593篇,会议论文37篇,报纸文摘0篇。其中第一作者为硕博士的论文有699篇。

(一)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预示着相关研究工作人员数量、资源投入增加,2003—2006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到42篇,2007—2012年间研究文献有318篇,2013—2016年研究文献有268篇,2017—2019年研究相关的文献有145篇(详见图1)。

图1 总体趋势分析

(二)论文题目与论文中关键词的“主题词”使用等统计分析

通过对论文题目和论文中关键词等部分的主题词的使用情况分析,我们归类整理总结出6类论文题目使用的主题词。6类关键词使用的主题词表述并统计了这些主题词使用的分布特征(详见表1、图、图 2)。

表1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相关主题词及其分布文献数量统计表

图2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相关主题词及其分布文献数量统计饼图

图3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相关主题词及其分布文献数量统计柱状图

研究文献中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主题词使用趋势特征如下:“心理危机干预”有342篇占46.3%;“危机干预”有177篇占22.6%;“心理危机”有172篇占22%;“大学生心理”有116篇占14.8%;“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有104篇占13.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88篇占11.2%。不同主题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域。我们认为“心理危机干预”一词能较好地反映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规范含义。同时作为众多的“心理问题”中的一个——心理危机,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好事儿;而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样的表述相对广泛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却又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心理危机干预”范围里,反映了研究者认识的欠缺[2],同时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混同错觉。笔者认为区分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是必要的。

从研究的文献时间层面看,在2006年以前的文章中,大多数论文的研究层面只是停留在表象,最多的是对心理危机问题的探讨分析。2006年以后的文献数量增长快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研究高校心理危机工作开展及其组织等的相关对策的问题。2013年以后的研究主题更加丰富,但在数量上趋于稳定态势,在质量上有着长足的提高。

从技术理论操作层面、实践指导的角度看相关研究中还是欠缺的,特别是基于心理学临床专业角度去研究数量还是少的。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文献的刊发主体、主要研究者身份学历学术身份的趋势与意义

如表2所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期刊是主体,有278篇(占37.7%),其他期刊182篇(占24.7%),心理学期刊文献有135篇(占18.3%),会议有37篇(占5%),硕博论文有106篇(占14.4%)。可以看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期刊发文多于心理学期刊近两倍,这说明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更多地被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类问题研讨,更多地把“心理危机干预“当作一种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3]。这对在工作管理层面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引入到现实工作中是有利的,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引入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论准备,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总的文献中心理学期刊发布的文献数量相对较低占18.3%,暴露从心理临床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对不足的短板。

从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上的数据统计上看,硕博士论文共有106篇,其中102篇是硕士论文,只有4篇是博士论文(详见表2)。这预示着对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在研究的深度与专业性的程度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如何促进更为专业的研究人员从事这样的研究是推动心理危机干预整体水平提高的很关键性的命题。

表2 研究文献来源分布表

二、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历程

2003年前,我国的各种期刊上,没有查询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文献。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是最近二十年才出现的,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历程我们暂时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萌发阶段(2003—2006年)

现实的召唤与学者的觉醒。从社会事件的角度看,2002—2003年爆发了蔓延全球的“SARS”病毒事件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危机的形态发生。在教育领域,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马加爵杀人犯罪案件。可以说这样的社会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唤起了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

从2003年到2004年两年的时间里,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文献有5篇论文。2003年第6期的《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刊发了马湘培的《高校应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经历SARS反思高校心理咨询》[4]一文。文章阐述了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在处理各种“应激”中应发挥积极作用。2004年06期的《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了隋丽丽、李海红的《提升危机干预的能力应成为今后高校心理咨询的任务之一》一文,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分析,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已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新世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难点。《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中国会议)中,邹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一文定义了心理危机事件的“突发事件”。文中指出“突发事件”是区别于正常的社会运行机制下可以容纳的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影响面广泛、出乎于人的正常心理承受能力之外的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

200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这一系列的动作举措促进了以“心理健康”为主题深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健康的理念传播和专业研究的发展。

中国经历的SARS事件后让更多的学者、管理部门看到了心理危机事件的研究理论意义与现实的需要。相关行政管理文件出台,高校工作内容管理机制的不断改善等等这些为后续研究发展准备了人员基础、工作基础,也引入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

(二)起步阶段(2007—2012年)

这一时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共有318篇参考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吴玉东在《中国校医》2008年第6期发表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缺失与重构》。文章论及心理危机事件与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的关联,呼吁将“心理危机干预”引入高校管理工作,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5]。李涛、张兰君在《心理研究》2008年第5期发表了《高校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一文。文章指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补救性的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事件中涉及的当事人渡过危机,恢复心理平衡。文章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划分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心理危机干预、个别心理危机干预等三个不同的级别和方式,并阐述每一级方式干预中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方法[6]。何元庆、汪传宝在《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第1期发表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文。文章以个案心理危机干预实际实施为背景讨论了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危机之时如何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工作层面的问题。

(三)稳步发展阶段(2013—2016年)

2013—2016年,大学校园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异常等原因致他人受伤或致他人死亡的严重事件,心理问题社会化影响越来越严重。工作现实需要激发了相关的研究,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也佐证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7]。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研究论文数量近几年稳步增长,在研究内容上更突出专业与实际技术方法:单珊、周春英、李大威在《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3期发表的《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讨论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应用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可能性和优势,以及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技巧;甘霖在《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0期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优化研究》,从危机干预理论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危机谱系特征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构成网络结构与功能集成,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际工作中的碎片化困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优化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结构工作中的网络策略选择[8]。赵振军、朱宏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中国会议)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音乐治疗干预策略的相关性研究》,以新兴的音乐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为着力点,以多元音乐治疗为新兴模式介入引导危机中的大学生从情绪转变开始。颜晴晴、刘海明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发表的《音乐团体辅导在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运用》,提出音乐团体辅导等技术技巧可以在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积极作用,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关注。

从工作层面看,这一时期经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得以实现,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工作中也多数引入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机制,这为后面的相关研究工作铺垫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人员准备、工作环境。

(四)相对成熟增长阶段(2016年至今)

2016年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文献数量增长放缓,研究趋于稳定。这一阶段,新的理论视角不断涌现。邓黎崇在《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9期发表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研究》,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在高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指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优势,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问题。杨婷、谢刚、李垠在《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发表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及定位分析》,讨论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就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或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安全事件,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出了建议。王文锋在《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10期发表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首先阐述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意义,其次分析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现状及原则,最后探讨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处理过程的家校协同干预的实现路径,并为实现这种路径指出了建立心理育人家校共同体、树立家校同责共育意识、搭建家校互联互通平台、健全家校协同管理机制等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对现有文献研究的思考

从1985年至2018年期间,社会各方学者对高校的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等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尤其从2005年以来,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细化,研究方法不断增加,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大大增加了可操控性。文章的数量迅速增长,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专项理论基础和专项指导[9]。

通过从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上的已有的数据文献738篇,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认为在研究的层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题性研究滞后于与“心理健康”主题相关的研究

在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中,本文以“高校心理”为主题词,共检索到20 740篇文献(1985—2019年)。在2003年之前的文献中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为主题词所查到的文献为零,而将时间轴锁定在1985年,以“高校心理”为主题词,就能检索相应的文献。可以看出,以“高心理危机干预”为主体的研究落后于高校心理研究。这种差别在于现实需要、也在于人们对 “心理危机”与“心理健康”关系认识上的不足。

此外,现有发布研究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成果的学术期刊多在教育与管理期刊,心理期刊上能搜索到的比例少。这反映了实践的需要在增强,专业研究和投入滞后相矛盾。

(二)针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总体上不足

目前能搜索到的,大多数心理危机干预类的研究文献是针对校园内发生的特定事件,缺少对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研究与比较研究,对于整体而言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师范类院校所占比重小,师范类院校缺位[10]。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和实际的客观数据。在寻找对策方面,也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过多的深入与分析。

(三)研究投入上,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研究投入比例小

本身作为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的数量上与层次上缺少基金的扶持力度,全国课题基金仅一项,少之又少。在基金的支持上,远远落后高校心理的扶持力度,也就更加难上加难的进行基础性的研究了。

猜你喜欢

主题词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0 年第26 卷主题词索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 年第五卷英文主题词索引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