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实践
——以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模式为例

2020-04-24郑黎明王秀琴肖靖琼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护理教师教学

郑黎明,王秀琴,肖靖琼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近年来渐成热门,这给高职护理专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了新的课题。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老龄化社会培养专业服务人才。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截至2018年末,国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近2.5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67亿,占总人口的11.9%。中国男性、女性的平均寿命已由1980年的63.81岁和66.60岁,分别增长到73.07岁和77.02岁。预计到2050年,中国男性寿命会增长到81.66岁,女性寿命会增长到83.37岁。到2052年老龄人口数会增长到4.8亿,约占总人口数的34.9%。由此可见中国以后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应对老龄化任重道远[1]。

(二)老年护理现状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对老龄化的认识已由健康老龄化转变为积极老龄化,并在2016年、2017年,由卫计委、民政部、人社部、财政部进行联合,提出了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社区和居家养老的理念[2]。

养老护理人才目前主要由养老护理员和护士构成。养老护理员专业程度低,普遍职业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长期护理老人的需要。护士多为护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再经过养老医院一年左右的培训才能进入到工作岗位,是应对老年护理实际需求的理想选择,但目前此类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因此培养大批量高素质专业老年护理护士来应对人才短缺的状况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也意味着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三)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职护理专业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以及如何应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高速发展所引发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变革[4]等诸多问题的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护理分院的教学团队经过细致的调研与讨论,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两方面入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内容改革

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供给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老年医护工作的向往,如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的答案,进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技能与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并设定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重构专业知识技能

以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总体目标,落实“1+X”证书制度。依据老年照护职业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选用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老年护理学》,并将教材内容重组成项目。

1.岗位调研

为了明确目前企业中养老护理人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首先选取了三所优质的代表性企业,分别是盘锦市双台子区社会福利院、沈阳合众优年和北京老年医院,展开企业调研。

盘锦市双台子区社会福利院是一所集企业、医院、宾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管理理念,秉承“老人为本、奉若父母,育幼助残、情同亲生”的理念,在服务的过程中以“人性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生态化环保、市场化经营”为宗旨,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沈阳合众优年是全国知名的养老护理机构品牌,属于新型复合式医养结合的老年社区。采用美国CCRC模式(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译为“持续健康照料退休社区”)运作,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照料、护理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相适应的照料服务,让老人们享受到“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于机构”的生活模式[5],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养老机构。

北京老年医院是一所享有“花园式医院”美誉的现代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拥有一支热爱老年医疗事业、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根据循证医学模式和老年人一体多病的特点,精心打造了与国际接轨、引领潮流、技术领先、设备一流的两个诊疗病房和四个医疗中心(卒中病房、老年痴呆病房、介入中心、体检中心、更年期妇女保健综合指导中心和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疾病诊治中心),可承担老年病的医疗、科研、教学及预防任务,是医养结合医院的典型代表。

通过对以上三家企业的实地考察,明确了养老护理的工作内容,并提炼出养老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典型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团队成员又与十名企业专家(除以上三家企业的八名专家外还包括两名综合性医院的护理专家)一起进行岗位能力需求的研讨。

2.确定知识内容及能力目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在定位上,我们要以“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健康意识、传播健康知识、弘扬健康文化[6]。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需要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新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新潮流,力争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团队成员根据调研内容经过探讨最终选用了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老年护理学》,依据老年照护职业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并多次与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与交流,确保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标准对接。初稿制定后又交于专家进行修改,根据修改意见最终确定了两大项目(项目一,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项目二,老年常见疾病的患者的护理)、30个教学模块及模块下的264个教学任务。

二、明确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

(一)德育教育

以牢固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体目标,具体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完善学生人格,成就学生品德。

1.爱国

主要通过学生完成课前任务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整理和之后的课上讲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每次课的课前,教师会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学习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并提交学习材料。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确定课上分享故事的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上学生的分享,让学生感受到护理优秀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的南丁格尔精神,还有她们的高超的护理技能。让学生明确在这看似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以先进护理工作者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同样能成就非凡业绩。

此外,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会适时将国家重大事项与发展成果介绍给学生。例如我国为了使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已经在东北、华北、华南、华东等多个地区,打造幸福养老大院,致力于为老年人全方位提供安全、舒适、智能的养老服务。此外,智能护理机器人已逐渐在各个方面开展应用,如智能大小便护理机器人、智能康复护理机器人、智能洗头护理机器人等,不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且可以将护士从繁重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老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7]。

2.敬业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认真学习,苦练本领”即为敬业,也是工匠精神的起点。如老年人心肌梗死突发心脏骤停时,在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心肺复苏急救技术(CPR),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护理人员对突发心脏骤停的老人迅速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是抢救的关键。如何能在紧急状况下不慌不乱,做到按压深度、按压力度、按压频率准确到位,就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同时在讲授中会播放AHA抢救成功的案例,老人死里逃生之后的感谢医护工作者的话语,会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认同感,促使其不断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3.诚信

教育学生“严守医护工作者职业道德”即为诚信,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和底线。身为护士,要铭记最初的誓言,并用诚信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将中国悠久的敬老、爱老及孝老精神融入学生思想,并使之外化于行。

4.友善

教育学生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即发扬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友善。新时代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护理技能,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满足病人对“心理舒适”的深切诉求,给予病人生理及心理全方位的呵护与关怀。

爱心是医护工作者工作的动力,而耐心却是医护工作者工作的方法。来医院求医的患者需忍受病痛的折磨,他们在精神上还是从心理上会比平时多些烦躁、焦虑、恐惧、孤单、失望等情绪。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但无好转的迹象还可能会对医护工作者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老人沟通,并能做到换位思考,理解老人内心的矛盾,并对他的疑问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引导。当医护工作者用爱心及耐心去对待老人时,老人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更好地接受治疗、配合下一步的医护工作[8]。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待亲友和师长更要饱含真诚与温暖,这样不仅能拥有美好的生活体验,也能激发工作中的活力,形成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智育教育

将护理专业知识技能、信息化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能力等内容统一纳入本课程智育教育范畴。要求教师不仅能于课前确定合理的教学项目,还要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现场完成能够回应学生关切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开拓学生眼界与思路、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体育教育

教育学生,作为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对病人的健康负责,还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教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参考医护人员高发的职业疾病,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防治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要将具备普遍疗效的部分传授给家人,并上传视频提交给教师,纳入考核。

例如在对脑卒中的老人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协助老人翻身,为老人进行按摩,并协助老人完成日常的生活。长期繁重的体力活动,护士会出现腰颈椎病。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在教会学生省力的原则、更好地使用现代工具的同时,也会教会学生颈椎、腰椎保健操。考虑到目前社会中的颈椎病发病率较高[9],会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其将颈椎保健操教会家人,并录制视频上传至平台,作为考核依据。

(四)美育教育

根据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整体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护理礼仪培养,注重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并从教室卫生、物品摆放、课件制作等各方面细节入手,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

(五)劳动教育

引导学生不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的论断[10],实现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目的。教育学生不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更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比如,在原有关于医学垃圾分类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在工作中胜任岗位需求,还要在生活中树立并实践环保意识。

三、教学模式创新

依据项目化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课前导学、课中助学和课后提升三个阶段。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理论技能融合,学校企业互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授课流程简图

课前通过学习强国、中国知网、爱课程等提供学习资源,通过超星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及时收集学生的数据,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借助视频会议、3D动画、“SimMan3G模拟人”、技能竞赛等教学手段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课后学生在OSCE考核中心进行练习,夯实教学重点,行业专家指导,实现校企联动。另外,进行校外拓展,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迁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并根据要求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1.课前导学

教师发布任务单,上传资源至平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完成课前任务,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11]。教师登录学习通,查看学生上传的作业,对未提交作业的学生督促其完成。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2.课中助学

课程导入,由原来单纯的专业内容衔接式导入转换为“翻转课堂+教师点评”的复合式导入,即先由学生介绍以医护界代表人物为主的先进事迹,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再引入本堂课程内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在布置作业环节,提出名某位代表人物,该人物在选取上要一方面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和突出业绩,一方面具备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超护理技能。要求每名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准备3~5分钟的讲解,并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后在线提交,以作为考核依据。教学团队成员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与选拔,确定在下次课进行课上讲解的学生。该生将获得加分,以及教学团队中信息化技术教师对其进行的个性化PPT制作辅导。

本项诊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也渗透着敬业精神的传达,使其责任心与使命感大幅提升,还间接锻炼了其文字整理、语言表达等能力,为教学团队实现“三全育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中教学重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案解决。

一是护理操作技能主要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使学生明确操作标准、操作动作要领。教师下发操作评分标准,学生根据标准进行分组练习,在分组练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小组探究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最后采用游戏竞技、小组PK、优秀小组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技能的巩固。

二是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师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并运用多种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如根据学习任务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分组、随机分组、固定分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确定,从而避免单一的分组造成的“合作”疲劳。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之前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鉴于此,针对理论内容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思维导图法、连连看法、二人耳语法、引导文法、体验感知法、展览会法、九宫格法、世界咖啡屋法、专家小组法、头脑风暴法、要点概括法、调色版法等。如对于知识的总结及梳理,主要应用思维导图,学生分组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学生进行汇报时也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教师创设实际的工作情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护理时,引入“标准化病人”结合“Simman3G模拟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标准化病人”的引入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也促使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面对真正的患者前,就可以接触到对他们无害化的“患者”。“标准化病人”可以给他们提供临床中随时需要面对的情境,并针对他们的沟通给予评价反馈,做为学生反思的依据,帮助其找到恰当的方式,并可反复练习直至达到要求。这样能够保证学生临床实践时可以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Simman3G模拟人”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智能化展示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监测数据指标,客观评价急救结果,帮助学生实时调整操作,迅速提升技能水平。

课中教学难点主要通过3D动画、交互游戏、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突破。

此外,教学过程全程录播,既可做为教学资源保留,也可在课后发送给企业专家。后者可根据视频进行点评,以此开拓校企合作教学的途径,更好地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三)课后提升

学生在OSCE考核中心练习操作,实现技能提升。教师带领学生去社区、养老院完成课后任务实现了能力的拓展,进行直播实现了知识普及社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及期末考试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分别占70%和30%。过程性考核评价贯穿于每次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实现了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标准化病人的多元评价。

过程考核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任务均有一定的分值,根据完成情况赋分。另外,不同的任务,评价方式也不同。例如,针对脑卒中老人的上肢康复训练,学生最后的得分主要由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标准化病人评价构成;针对课后的社区宣教的得分由教师评价及企业专家评价构成。期末考试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包括期末试卷的成绩及期末OSCE一站式考核的成绩。

三、反思总结

在教学团队紧密配合的前提下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实施,本项教学创新实践又促进了教学团队成员的进步和团结。在显著提升专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是系统性地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将德智体美劳教育明确化、体系化。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模式已尝试在校内其他专业教学中推广运用。但限于目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形式相对单一,今后需要在信息采集整理方面进行改进,为今后的教学分析提供更好的基础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护理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