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2020-04-24薛华菊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海省权重指标体系

张 涛 薛华菊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1)

乡村旅游因其在经济结构转变与乡村脱贫、脱困中展现出强大作用,其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类不可逆的破坏性问题。周玲强,黄祖辉[1]指出,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以及活动项目形式单一、环境卫生面貌亟待改善、接待设施城市化等问题仍旧是乡村旅游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且在不断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改善乡村问题,如何用评价指标衡量问题的解决,让各地乡村旅游保持发展动力是业界、政界、学界所持续高度关注的焦点。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矛盾揭示以及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析依据。Hwan Suk Chris, Choia[2]等国外学者依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框架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衡量出包括政治、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要素在内的125个可持续发展指标。王良健[3]率先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众多研究者将评价指标体系都综合运用于湿地旅游资源评价[4-7]、森林旅游发展评价研究[8]、生态旅游发展研究[9-10]等在内的各类旅游资源类型;另一方面也以不同形式因地制宜应用于各地区,如胡宇娜等[11]对烟台市12个县域单元进行了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类型区;奉钦亮等[12]进行了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此制定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莫莉秋[13]进行了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述研究表明指标体系在各类旅游资源和旅游形式中存在共性和个性,且在各类旅游目的地中得以运用,但针对特殊地域环境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青藏高原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独特的高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同时是三区三州发展区域,且旅游是三区三州建设重心,但有关青藏高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选择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评测,并以此为据提出相应可持续发展提升路径,旨在为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提出更加完善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研究目的地概述

青海80%以上的旅游资源都集中于乡村牧区[14],2018年青海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3 241家,随着青海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带的打造以及乡村旅游接待点星级评定和三区三州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公益规划的实施,青海乡村旅游接待点数量也持续增加。同时青海省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018年青海在乡村旅游扶贫方面共投入2 71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共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落地旅游产业扶贫项目50个,培育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落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村规划编制公益行动20项。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主要以高山花海、旅游观光、农家乐等初级产品为主,农耕农业体验和度假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游客在乡村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不足,很多乡村旅游接待点同质化竞争、低层次开发现象严重。如何确保青海乡村旅游有序开发,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提升青海乡村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不仅是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的重点,也是青海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急需。

2 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选取应具有科学依据,避免出现指标要素选取不可测、重复等问题,本研究通过科学的手段设计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管理5大系统要素指标。

2.1.2 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选取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首要的是具备乡村旅游发展可测评的普适性评价指标要素;其次要根据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针对性指标选取和制定,以保证指标要素能够适用于青海各类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

2.1.3 全面性与可操作原则

指标选取应最大程度覆盖测评对象各类影响因素,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考虑;同时在选取指标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即指标选取后的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以及可行性。

2.2 指标体系模型构建及遴选

依据指标构建原则,采用统计2013—2018年中国知网期刊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频次数和参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文献[15-16]、旅游资源国家标准评价标准并结合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情况,选取了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部分指标,如表1。

表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主要高频指标

依据统计整理高频指标,初步形成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模型,为下一步指标体系研究做构建导向,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模型

2.3 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上述指标整理与分析,并通过专家进行多轮问卷调查,对指标进行了相应调整,构建了包含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27个要素指标层的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 评价指标体系矩阵建立及权重分配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确认,该评价方法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17]。各类指标权重在赋值分配的过程中反映了指标重要程度的差异性,科学合理的赋值对形成评价结果具有影响力。

3.1 构建判断矩阵并检验一致性

通过综合专家权重赋值、文献参考、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对青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赋值,按照有序的层次建立矩阵,判断出影响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5类系统、27类指标的重要程度,同时通过yaahp权重计算法分析出各判断矩阵权重值。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为A,准则层为B,要素指标层为C。现以A-B矩阵为例进行计算。

(1)依据重要程度两两比较统计值结果,见表2。

表2 A-B矩阵重要程度比较值

(2)将判断矩阵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归一化矩阵,见表3。

(3)归一化计算后(计算归一矩阵每行算数平均值),计算结果为各准则层要素指标的权重值,结果如下:

依据上述算法可以分别得出“B1-C1-4”,“B2-C5-9”,“B3-C10-15”,“B4-C16-21”,“B5-C22-27”五个判断矩阵权重值,结果如表4。

A-B矩阵一致性判断:

②利用MATLAB可计算出A-B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5.131

⑤A-B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

依据上述算法可得出“B1-C1-4”,“B2-C5-9”,“B3-C10-15”,“B4-C16-21”“B5-C22-27”五个判断矩CR值,如表5所示。

表5 A-B判断矩阵一致性值

表5显示,所有判断矩阵CR值都≤0.1,由此证明所建立的判断矩阵具有合理一致性。

3.2 权重值计算结果

依据上述方法,在算出准则层和要素指标层自身要素权重后,进一步计算出要素指标层综合权重,计算结果如表4。

4 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数据评析

对指标准则层和要素指标层进行分析,评析各系统和指标要素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以及发展潜力。除相同层次内部评析外,分析主要从要素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影响、要素指标层对总目标影响两方面进行。

4.1 准则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析

从准则层5项指标来看,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最大为生态环境系统,权重值为0.37;其次是经济系统,权重是0.23;管理系统权重占比0.19;其后为权重值0.12的文化系统;最后是社会系统,权重值0.09。上述数据可以表明生态环境系统以及经济系统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占据主导影响因素。

4.1.1 生态环境系统评析

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系统当中,生态环境的改善、乡村绿化率以及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处理率三类指标要素占自身要素评价层权重81%,其中生态环境改善最高达到38%,表明青海省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类乡村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生态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绿化覆盖率和各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将有力改变旅游环境,提升竞争力。

4.1.2 经济系统评析

数据显示,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的要素指标为旅游年总收入和游客人均消费,两个要素指标共占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75%。其中总收入占首位,收入是乡村旅游后续发展基础,有旅游收入才有后续发展保障。第二位为旅游人均消费,相对于粗放式经营,可持续更加重视旅游深度和旅游带来的破坏性范围,遵循此类理念,在保证旅游收入前提下,游客人均消费是最大的持续增长点,既可实现破坏性减少、旅游收入稳定,又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位则为吸纳就业人数,乡村旅游业中参与人员多为乡村社区居民,乡村旅游所能容纳的就业岗位数量,是乡村社区发展与乡村旅游持续同步发展的重要部分。

4.1.3 管理系统评析

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权重值为0.19,其中乡村综合管理水平指标要素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旅游行业监管制度,分别为36%、23%。青海省各类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良好,有共同之处又具有个性发展,区域性、复杂性是管理当中突出的特点,高效有序的综合管理水平是保证正常发展的手段;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质量是发展的前提,监管机制完善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长远有序交换的保障。

4.1.4 文化系统评析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系统在准则层中权重赋值仅为0.12,但该系统在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仅乡村旅游文化的独特性与区域性一项指标就在自身要素层中占36%,由此来看,青海省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长短不仅依靠于制度、管理,自身内在文化具有的独特性、区域性也会影响发展的速度和其持续性。除此之外占有22%的居民本土文化认同度指标也是影响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居民对本土文化认同度高,具有本土文化自豪感,将会更加积极通过自己的方式打造和传播旅游文化。

4.1.5 社会系统评析

在准则层当中,社会系统排在最后一位,权重赋值0.09,其中的主要指标是居民满意度和游客满意度,两者权重值相同,都为29%,表明二者在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相当。居民满意度影响着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游客满意度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市场份额和持续性拓展能力,青海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注意把控两者之间的平衡,偏袒任何一方都容易引起矛盾。

4.2 要素指标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析

要素综合指标层中一共有27个要素,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年总收入、乡村绿化率,权重值分别为14.9%、11.9%、9.3%。可见,生态环境的改善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也是最大的保障。第二位为旅游年总收入,收入对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投资回报,有经济收入才能保证青海省各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后续的基础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吸引物完善等方面有足够的支持。第三位则为乡村绿化率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硬性条件[18],绿化率的提升实质也是旅游环境的改善,这将会是青海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第四位是综合权重为0.071的乡村综合管理水平,有效的旅游管理制度和综合管理能力是青海省乡村旅游市场平稳有效发展的最大保障,不可忽视。第五位为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处理率,权重比值6.9%,是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环境改善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的参数变化直接影响目的地社区居民对环境可持续和旅游可持续的认知程度和后期为之做出的贡献程度。游客人均消费排名第六,权重值5.7%,提高旅游者个人平均消费深度,减少旅游群体消费广度,着力于用较小的消耗,实现良好产出效应,更有利于青海省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就业人员比例(0.004)、旅游收入投入社区比例(0.006)、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影响(0.007)、乡村旅游文化丰富性(0.008)和旅游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0.009)排在最后五位,这表明目前发展阶段在社会与文化准则层当中部分教育、文化指标对青海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显现性不足。这一方面说明青海省在进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对文化、教育所带来的支持力缺乏认识以及对长线收入投资回报非充分了解;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今后青海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对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具备的潜力支撑点。

猜你喜欢

青海省权重指标体系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权重常思“浮名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