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煤矿业发展策略
——以《抗战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2020-04-23张国华

史志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日报

张国华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 030024)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为了打破日军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克服根据地境内地域广阔、山地阻隔和消息闭塞的自然环境,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凝聚民族士气和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念,“坚持抗战到底、团结到底、建设晋西北”[1]发刊词.抗战日报,1940-9-18.,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于1940年9月18日在山西兴县创办了《抗战日报》。《抗战日报》每期为四个版面,将边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报道和宣传。煤矿业是边区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军工业。在边区政府的积极扶持和科学合理的布局之下,边区民众热情参加煤矿业生产建设,根据地的煤矿业取得重大发展,为支持根据地工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和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作出突出贡献。本文试图从新闻媒体宣传动员的视角,归纳整理出边区政府的煤矿业发展策略,弘扬《抗战日报》在舆论动员方面作出的伟大贡献。

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抗战日报》的创办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同日军、顽固派的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与山西进步势力共同创建山西各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兴县蔡家崖建立了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结束了晋西北地区抗战以来两种政权组织和军队并存的局面,该地区由此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全力发展生产以逐步赢取全面胜利的阶段。晋西北地区共有35个县,包括黄河以东石楼、中阳,汾阳以北,同蒲路以西,外长城及平绥线以南的广大地区[2]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篇).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P1)。农业基础薄弱,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据中共晋西区党委所编《经济建设材料汇编》中统计,“晋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计有煤、铁、金、银、铜、铅、锰、硝等多种,具体到煤产十九县共有煤窑394家,工人7275人,年产量约448182080斤。”[1]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工矿生产(1941年).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A22-7-9.从资源分布的情况看,煤矿业在晋西北地区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发展好煤矿业对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下,更好地团结抗日军民、提振人民士气和加强经济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抗战日报》应运而生。作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抗战日报》从创刊之日起至1949年5月1日停刊,历时近9年,共发行2171期。抗战时期,该报工作人员克服根据地经费、设备、材料短缺的重重困难,坚持按期出版报纸,为宣传抗日救国方针、夺取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抗战日报》以“建设晋西北”为任务之一,在抗战时期广泛宣传边区政府的工业发展策略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舞了边区群众和全国民众的必胜信念,为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从《抗战日报》看根据地煤矿业发展策略

为夺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抗日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日军、顽固派的嚣张气焰,维护根据地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中,根据地的煤炭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煤矿业支撑着重工业的命脉,对于冶炼业和军火业极为重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每日饮食和晋西北高寒地区冬日取暖的必备资源,在战争环境下其重要性仅次于军工。为了全面加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加快煤矿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将“胜利”的消息在根据地广为传播,鼓舞抗日民众的信心和生产热情,《抗战日报》将煤矿业发展建设的成绩作为该报的重要内容予以报道,具体涉及到煤矿工人战前战后和目前的生活状态、政府颁布的相关条例制度、各地发展煤矿业的各种实践及根据地各处煤矿业发展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从这些相关的内容中,可以总结出边区政府为发展煤矿业贯彻执行的科学发展方略,以及采取的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一)贯彻方针,深远布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农业不发达的情况下,边区政府发挥根据地的资源优势,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成为支撑根据地发展、取得持久抗战胜利的关键。毛泽东提出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P1080)。“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2](P1060-1061)边区政府为最大限度发展煤矿业,鼓励根据地内三种经营方式的煤炭业(公营、私营和合作社经营)共同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加资本投入,扩大煤业生产。然而晋西北地区长期在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下,民生凋敝,百业不振,因此在建设晋西北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严重的物质匮乏。为了打破封锁,根据地军民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为了求得生存、持久抗战掀起了自力更生的生产热潮,全方位开展经济建设,事实证明自力更生是战胜物质困难的正确方略。自力更生工作开展的结果就是抗日根据地逐步实现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打破了日军及顽固派对根据地构筑的经济壁垒。

(二)兼顾多元,扩大生产

边区政府以政策保障的形式对煤矿业发展给予扶持。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在维护矿工利益的同时,也关注保护资方利益,注重煤矿业的统筹发展,为整个边区经济的发展作出深远规划。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向晋西北临时参议会提出的施政纲领中,就体现了团结抗战实事求是的精神。该纲领指出:“在团结上之具体表现,就是对晋西北各阶层利益,照顾得很周到,真正代表了晋西北一切抗日人民的利益,……这对资本家雇主和工人均有利,使资本家雇主可以发财致富,工人亦可不失业,社会财富会不断增加。”[1]照顾各阶层利益.抗战日报,1942-11-5.在施政纲领的指示下,各专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多种具体措施。如四区专署为吸收民间私资,开发矿产事业,特于八月四日召开临县士绅座谈会,筹划兴办煤窑。到会士绅有李余香、李锡麟、张维忠等十七人,经详细讨论,当即成立生产开办委员会,选出李余香等七人为常委,阎自如为主任委员,经理、窑头亦聘请专人负责[2]四区开士绅座谈会筹划兴办煤窑.抗战日报,1942-8-20.,多元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边区政府要求矿工全身心劳动、保障生产,教育工人群众应科学认识到不仅生产能创造价值,资本同样可以创造价值,要充分尊重资方权益。对工业运动中的过“左”行为及时作出调整,合理协调劳资双方利益。边区政府注重思考私营工矿发展问题,注意政策教育,使工人群众合理区分地主和资本家,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革命目标认识清晰,对遵守法令、正当经营的民营资本家予以保护。保护工人利益的同时,要求尊重资方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不能单纯反剥削,要注意合理尺度,使资方看到投资于煤矿业的收益,使其敢于投资,敢于扩大生产。

(三)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为了努力发展生产,鼓励煤矿业增产,边区政府制定一系列发展煤矿业的政策,其中指向性最明确的就是《晋西北矿厂劳动暂行条例》。该条例充分保护工人权益,对工人工资、收入待遇、劳动时间、平等权益和人身安全都做了详细说明,确保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能够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最低标准,进而稳定了工矿业的持续生产。条例第四条指出:“一般矿工之实际工资,除本人饭食外,应以维持一个半人最低限度之生活为原则。按件工资者,每件工资之多寡,应依以上标准计算之。”[3]晋西北矿厂劳动暂行条例.抗战日报,1941-(8-15).对矿工的收入做出最基本的保障,有利于提升矿工的生产积极性。

边区政府颁布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经济杠杆,进行全面调控。同时进行统制贸易,扶植边区煤矿业发展。对于边区可以自给的煤炭,政府鼓励其出口,同时提高“进口”煤炭的税率,使其价格提升,难以与根据地出产的煤炭竞争。积极加强根据地之间的商贸协作,晋西北边区与陕甘宁边区订定双方出入境免税办法[4]晋西北与陕甘宁出入境货物双方订定免税办法.抗战日报,1942-9-15.,促进双方物资流通。煤炭属于免税商品,增加了煤炭销售额,刺激了生产。

边区政府还颁布《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借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到根据地工作,并提供相对优厚的工作待遇。该办法指出:“关于采矿及其他各种工业部门之专门技术干部等均在优待之列,……专门技术干部,得视其学识、履历、能力、经验等之不同,月给不同之津贴,最多者五十元,最少者十元,但特殊技术干部不在此限。专门技术干部,直系亲属供给其全部生活。”[1]行署颁布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抗战日报,1942-1-13.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以根据地有限的条件尽可能的吸引技术人才,提高煤矿业开采的技术标准,增加煤矿业的产量。

(四)搭建平台,积极扶持

边区政府为加快煤矿业的发展,鼓励军民在各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包括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运销合作社,按照行业种类可分为煤炭合作社、纺织合作社及农业合作社等多种。合作社的建立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调动社会各种积极因素,整合各类劳动力资源,同时政府在扶植煤矿业发展时也有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指向,便利于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煤矿业的发展。行署为帮助人民兴办各种生产事业及合作事业起见,特决定本年上半年准备放出贷款60万元。其分配部门预拟为:公营工业20万元,农业贷款20万元,群众工业贷款10万元,合作事业及水利事业等贷款10万元[2]开展生产及合作事业 行署拟贷款六十万.抗战日报,1941-3-19.。边区各地都在努力开展工作,如岢岚区工会为改善工人生活,调剂工人日用品,半年以来,计整理旧有合作社1处,建立新合作社2处,开办煤窑4处[3]临县区工运蓬勃开展 岢岚区改善工人生活.抗战日报,1942-1-6.。

边区政府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认为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则必须在生产领域追加资本投入,保障劳资双方共同利益。通过政策引导,煤炭产量实现逐年稳步增长。但煤炭业固有的特点就是资本投入多,资金回笼慢。为保障煤矿业可持续性发展,边区政府予以大量贷款、贷粮支持,尤其是很多小型合作社,都是贫苦群众以劳动力入股自由结合,规模狭小,生产品的销路和质量都不太好。贸易分局积极给予贷款、扶助重建与发展。1941年边区政府共拨贷款20万元用于工业发展[4]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工矿生产(1941年).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A22-7-9.,自1943年以来先后投资、贷款计本币40900000元,贷粮1000石,贷棉30500斤[5]边区工矿业概况.抗战日报,1945-7-8.,贷款数额及类别均呈增加趋势,有力扶持了合作社建设和煤矿业发展。

(五)创立组织,保障权益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党的政策指导下,为加强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努力建立各级工会组织。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有:甲、加强工人教育;乙、发动工人积极生产;丙、改善工人生活[6]论公营工场的工会工作.抗战日报,1942-1-27.。在边区政府及晋西总工会领导下,生产运动蓬勃发展,自晋西总工会扩干会议后,临县区工会即积极开展工作,已获得如下成绩:在组织工作方面,共整理组织48个,建立煤窑工会2处,淘汰干部27人,会员168人,提拔干部89人,发展会员58人[3]。各级工会不仅积极拓展组织,广泛发展成员,保护工人利益,努力促进生产,同时也注重对各类煤矿进行调节,促进良性竞争,确保共同受益。兴县五区有几座煤窑,各窑之间竞争很厉害,其中资本较大的窑主常用减低炭价,吸引顾主,或者提高工资拉拢熟练工人的办法,使得资本较少的炭窑陷于停闭,以致许多工人失业。兴县五区工会看到了这点,遂于日前召集窑主商讨解决办法,当经决定规定统一炭价,任何一家不得变更,如需更改,应召开会议共同商讨。窑主会议完毕,接着又召开窑主和工人联席会,订出劳动合同,规定了统一工资的办法。当场工人并提出窑主不得无故开除工人及停工,工人亦须遵守劳动纪律,窑主如有困难,应会同工会讨论解决,当经窑主接受。经这次商讨以后,工人生活得到保障,劳动情绪已较前提高[1]兴县五区工会调解煤窑间竞争.抗战日报,1942-8-15.。

在各级工会的支持下,煤矿工人有组织的发起保护自身利益的举动。传统煤窑盘剥工人的不公平规则或“习惯”,如“工具修理费”“灯油费”等不合理剥削内容被取消,切实保障煤矿工人的切身利益,提高劳动收益,提升工作热情。兴县工会在五一节的时候,号召全县工人增加生产,某村煤矿工人即以积极的行动来响应这个号召。过去每个工人每天平均出炭25回,每回45斤,现在已增至26回,每回50斤,每天每人可较过去增加产量175斤[2]兴县某村煤工积极增加生产量.抗战日报,1942-6-4.。通过开展工人运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增强了煤业工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积极性,对于煤矿业的发展促进显而易见。

(六)选举精英,树立榜样

边区政府为了提升工人的劳动热情,在每一届的劳动英雄大赛中都认真选举煤矿业劳动英雄,树立榜样的力量,带动煤工努力生产。如1943年二专署准备在四月底举行全区劳动英雄大会。此次大会是当年的生产总结大会,同时也是下一年的生产动员大会,专署极为重视。此次劳动英雄奖励包括农、工、矿、药材、畜牧等各种生产中的积极分子。离石县抗联举办的短期煤工干部培训班,经全体干部讨论,决定开展张秋风运动,在集体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定出竞赛条件,以产炭数量最多与执行劳动纪律最好为标准,选出劳动英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在劳英竞赛的氛围下,边区工人努力生产、积极奉献,踊跃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张初元、张保元、李昌良、王玉来、刘全保、牛银福等一大批劳动英雄。边区各级政府也积极树立煤矿业的典型英雄,如被选为全县工人劳动英雄特等第一名的挖炭能手薛义奎。他在工友之间,有高度的友爱精神,工人们都非常敬爱他。薛义奎不仅是生产能手,同时还是拥军模范。在薛义奎的带领下,每个工人每天的产量由32件普遍增加到36件,为根据地的煤矿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引领作用[3]工人特等劳动英雄薛义奎.抗战日报,1944-1-22.。在边区政府正确政策的引导下,晋西北各地的煤业工人受到抗日救国思想的感召,立志做好本职工作,多开采煤炭支持抗战事业,同时还积极的从事优待抗属的工作。离石工人邓景明,于旧历年前发动优抗,召集某煤窑工人举行拥军优抗会议,大家都积极起来响应,每个工人除每天工作外,自动多拉三两回,到年底将所多拉的全部慰劳抗属。四个行政村共计135户抗属,每个抗属共慰劳炭240斤,共32000斤,约合农币16000元[4]离石某煤窑工人拉炭慰劳抗属.抗战日报,1944-2-19.。在劳动英雄带领下,根据地处处掀起努力生产、优待抗属的热潮。

(七)畅通销售,刺激生产

煤炭作为一种能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承担着为整个边区工业提供动力燃料的责任,同时还是人民生产生活所必备的物资。边区所属各分区因资源分布不均,其产量也不均衡。在边区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保障运输畅通、销售便捷就不仅是煤矿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边区的持久发展,乃至抗战全局的关键。为此,边区政府通过对实地调查,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煤炭销售存在的固有困局。边区总工会提出“淡月炭”的办法,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空月炭”,用长久的积存来消灭“淡月”。在“旺月”时努力生产,超过平时正常产量的炭作为劳资双方共同的收益,销售后立即换购成粮食,实现“存粮不存炭”,到煤炭销售的淡季时把粮食分给工人作为保障粮,解决工人口粮问题的同时,也变相提升了产量。

边区政府同时从销售渠道着手,抢修道路。在修路过程中,边区政府一是注意发动群众力量,引导人民把修路作为公益事业来做,将群众组织起来,选出热心公益的积极分子负责,有计划有秩序的把边区境内的道路修筑好。二是提升道路修筑的标准,“为能使各小路都能行走牲畜,行走牲畜的大路改修成行大车的大路,则可运量大增运费大减”[1]行署指示修筑道路.抗战日报,1944-10-3.。边区产炭的县大多设立炭站,建立煤炭销售网,便于群众买卖和畅通销路。如兴县贸易局、市府与市运输队合作设立煤炭运输站,帮群众解决买炭难的问题,还增加了运输队的收入,有利于煤炭业增加销售、扩大生产。如偏关县的炭站,也组织了三条运输线,把过去运不出去的炭,经过炭站运送到神池等缺炭的县份,起着交换调剂作用。炭站成立一个月,即运出15万斤,使煤窑每月增产炭15万斤,为工人每年增加收入72万元[2]各地贸易机关输出土产组织炭站为群众谋利发展生产.抗战日报,1945-3-7.。这样既解决了煤炭销售淡旺季的行业难题,又避免了无炭地区群众买不到炭或远远高于市场价买炭的问题,平衡了市场,保护了群众利益,增加了就业机会,保障了煤业生产的持续性。

三、晋西北地区抗战时期煤矿业发展成就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晋西北工业生产严重萎缩,与战前相比,煤炭减少到47%,冶铁减少到69%,铜业减少到36.5%[3]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工矿生产(1941年).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A22-7-9.。为了解决根据地的工业发展及民生问题,恢复和发展煤矿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团结根据地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抗日根据地的进步力量和经济实力,提高各业人员,尤其是开明士绅投资煤矿业的热情和信心,吸收根据地大量的社会资金,增加煤矿业生产的投资,促进煤矿业的扩大再生产。结合战争环境的实际,制订了正确的方针策略发展根据地的煤矿业。煤炭工人实现政治解放,翻身做主人,为抗日救国的大任所感召,努力生产,报效国家,各地都掀起了踊跃生产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煤矿业的发展。

表1 边区各年煤炭产量统计表[4]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篇).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P43、78)、[5]边区工矿业概况.抗战日报,1945-7-8.

表2 边区各种工人统计表[1]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篇).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P43、78)

从以上1944年边区各项工业从业人数可以看出:纺织业人数最多,是为了供给军队和人民最为重要的衣装,但织布工人和纺妇统计数据计入大量从事纺织的普通家庭妇女,真正的重工业工人人数统计则是煤矿业高居第一位,占到边区工人总数的9.3%,煤矿业的发展是极为明显的,对于支撑整个边区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夺取持久抗战胜利的物质保障。工业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煤矿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政府充分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抓好工业及煤矿业建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的双重策略引导下,边区煤矿业迅速恢复并超越战前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根据地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了整个晋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军火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最终胜利起到战略支撑作用。《抗战日报》创刊后,晋西北根据地已基本排除顽固派的干扰,在同日军的斗争中,全力开展经济建设,而新闻舆论的动员作用与煤矿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为之促进。《抗战日报》作为新闻媒体,它的发行范围远远超出一县、一区的畛域,甚至是超越全部根据地范围,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及发展煤矿业的深远意义广为传播,起到极为重要的激励和凝聚作用。

根据地煤矿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助推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为边区的社会建设夯实物质基础。煤矿业的发展繁荣了市场,搞活了经济,积累了财富,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二是根据地煤矿业的发展,是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在维护公营、私营、公私合营三种所有制形态共存下所取得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维护了私营资本的利益,团结了所有支持抗战的进步力量,调动他们的抗战积极性,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三是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部分失业的煤矿工人实现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释放了产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实现了政治翻身,成为社会的主人,提高生产热情。发展煤炭生产的同时,连同改造社会特殊人员相结合,如兴县李油眼行政村组建了七个二流子煤炭组,每天到煤窑担煤出卖,各合作社特别注意扶植帮助贫困农民和改造二流子[2]兴县李油眼行政村小型合作社大量发展.抗战日报,1944-12-13.。沦陷区群众同样受益于根据地经济建设及煤炭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边区政府以工业发展的成果团结人民群众,巩固抗战取得胜利所必须依赖的群众基础,提升人民群众支持革命、参与抗战的满腔热情,增强人民群众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必胜信念,取得“胜利之本”。四是起到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盘活了生产,保障了生活,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了抗日政权的良好形象,巩固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彰显了根据地抗日政权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五是为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提供借鉴。根据地煤矿业在三种所有制经济共存下发展。实践证明,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这是一种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本的有效形式,极大地推动煤矿业的发展,也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实践基础,意义深远。

抗日民主政权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科学地分析边区煤矿业实际,坚持从抗战大局和根据地的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解决抗战与建设、工业与经济、公营与私营、政府与人民、积累与生活等一系列关系,合理制订奖励和扶植煤矿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其快速恢复与发展。煤矿业的发展为根据地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保障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也作出巨大的奉献。《抗战日报》在创刊时就明确了自身的三大任务,通过报刊这种最适合的宣传形式,将煤矿业的发展及根据地全面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第一时间在晋西北和全国抗日民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坚定了晋西北人民和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团结到底并取得全面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有力地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决心,具有巨大的精神鼓舞,成为了全国抗日民众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