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0-04-17陈黎黎国红军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黎黎,国红军

(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软件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1]。要实现软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必须人才培养先行。然而,由于现有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与软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处于一种错位的状态。一方面,大多数软件企业很难从毕业生中挑选到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无法满足软件行业的需求,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解决这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是摆在软件工程专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施分层分类的办学政策。在全国千余所普通本科高校中,除了少数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外,绝大部分是多科类或以单一类学科为建设重点的地方本科院校[2]。2015年,在教育部的引导下,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

宿州学院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软件工程专业是本校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的本科专业,目前已有4届毕业生。宿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创办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诸如专业定位不准确、办学模式单一、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作为安徽省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立项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始终紧密围绕宿州市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向IT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学生实际水平,以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避免出现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信息工程学院严格遵循宿州学院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本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现状,联合中国教育服务领导品牌——安博教育集团及多家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突破传统的“3+1”教学培养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全程嵌入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教学、软件工程实践、IT行业理念无缝连接,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发展之路。

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前期与多家国内知名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特点,经IT行业(企业)考察调研及近几年就业形势分析,结合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实施因材施教,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推进和完善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制定了模块和方向结合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比重,延伸和拓展了专业选修课,形成了集理论教学(知识教育)、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素质教学(素质拓展)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一)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受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要区别于“名牌大学”的大体系和大平台,又要区别于职业类院校仅有的技能传授的体系,应当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重在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目标,在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以行业、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精简了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了部分传统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能够突出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能力培养的技术性、工程性课程,形成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四大课程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综合拓展课程平台。其中,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系列课程涉及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应用能力、数学基础、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内容,主要在第1学年和第2学年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对软件工程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专业教育系列课程对应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其中,专业实践能力课程以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类课程为主,用于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软件工程实践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主要在第3学年进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专业学习深度和层次,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主要在第4学年进行。

图1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4]。软件项目实训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普遍采用的纯粹教学性质的实训在实训方法、实训内容、实训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为了将能力培养提高到与知识传授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大质量工程项目—“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IT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重点研究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系统地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与安博、中软、杰普、达内等多家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联合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结合地方经济,联合宿州市国家云计算中心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从课程实训到专业实训再到毕业实习和就业实训“四位一体”、渐进性、阶梯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整体规划并分阶段组织实施了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图2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其中,课程实训从第2学期开始至第6学期,每学期选择1-2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校企合作的形式,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开展2周(10个工作日)的IT项目实训。第2学期和第3学期选取以C和C++为主的企业项目,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C、C++语言的理解与应用,对计算机类行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编程语言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第4学期以SQLServer数据库产品为例展开数据库系统维护技能、编程技术方面的教学,结合企业提供的项目进行操作演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SQL数据库开发出具有一定实用效率的数据库系统,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5学期开始至第6学期,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选取J2EE的应用系统、JAVA WEB的项目案例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企业项目开发的完整过程,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为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运行和近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检验,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软件人才培养的需要,且效果明显。在我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根据委托第三方调查咨询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酬稳居全校第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新增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居多,其本身教学经历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为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教。如: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按照新老结合的原则,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指定课程导师,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对青年教师为期2~3年的教学跟踪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积累经验;成立课程教学小组,相互听课、评课,研究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督导组每学期3~5次的教学督导来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青年教师教案评比、教学观摩及反馈交流活动和实践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使得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课程教学研讨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会、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结对子的活动,拓展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视野,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另外,软件工程专业还在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活动的支持下,制定了教师“人才培训工程”计划,每年安排1~2名教师外出进修,要求进修教师牢固掌握进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验过程等各个环节,回校后能够顺利完成相应课程的教材分析,编写课程教案、教学大纲,进行课时安排,开展独立实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出了多名省级、校级教坛新秀,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建设成为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

四、开展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方面,宿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加强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编制与课程配套的电子课件、教材、构建习题库和案例库,主持或参与建设面向全校的数字化资源中心。经过不断积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已经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建设成为“合格课程”,并编制完成了本专业的“三纲”(即: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和“两书”(即: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习指导书),实现了合格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参考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在校内局域网上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全面开放。

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供一个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框架,以便于全方位的跟踪和监控实际的教学工作,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5]。宿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将软件工程中的过程管理方法引入到本专业的教学管理中来,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控管理,建立了以教学支持与教学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基础的,较为全面、系统、规范、可度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该系统经过了近5年的实践和改进,有效保证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图3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结语

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是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创新,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软件产业瞬息万变,对软件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软件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如何可持续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智力保障,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