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三度融合”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0-04-15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休止符素养音乐

(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广东东莞 523808)

笔者深入实践和研究小学音乐教学20余年,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音乐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提出,笔者愈发认为,以传统的音乐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核心素养,难之又难,唯有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变革传统音乐教学,以儿童的立场去设计、规划音乐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核心素养。在这一构想基础上,基于儿童立场的“三度融合”音乐课堂应运而生。

1 为什么要进行“三度融合”音乐课堂的实践

1.1 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

2016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范围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测评报告显示:4.5万名中小学生唱教材上的歌一唱就走调,音准达到中等水平的小学生只有40%,学生歌唱没有自信,学了音乐知识但不会用,音乐技能比较弱甚至没有。事实说明,传统教学无法达成国家提出的艺术教育目标,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指出:未来的学习方式将突破强调标准统一的传统教学秩序,允许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未来的课程将根据真实问题设置主题,通过跨学科整合,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传统的音乐教学,势必要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改革,如何改革?需要实践探索。

1.3 儿童成长及音乐学习规律的需求

儿童学习音乐,兴趣是基础,体验是途径,审美是目标,音乐教学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欧洲国家,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等知名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教育戏剧等学习方式已在课堂上实践多年,而我们的传统音乐课堂大都还是以学唱几首歌曲、欣赏几首乐曲为主要内容。学习途径的固化,学习方式的单一及学生兴趣的缺失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音乐教学急需顺应儿童发展的需要。

2 何为“三度融合”音乐课堂

三度指温度、广度、深度。“三度融合”音乐课堂,指有教学的温度、广度、深度的音乐课堂。

教学的温度课堂主要指向学习环境。关注细节与程序,让课堂管理的脉络清晰可见。如聆听音乐的程序、课堂音量的等级、发言的步骤与方法等。

教学的广度课堂主要指向学习方式,开拓基于学科本位的更为丰富的音乐学习方式。如评价单、学习单、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教学的深度课堂主要指向学习规律,以学科的思维、规律、方法落实教学。

3 “三度融合”如何做

“三度融合”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顶层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让其“落地生根”的具体做法。

3.1 教学的温度: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案例1:一生非常积极地相应教师的号召,到台前来唱歌。因为紧张,刚唱一句,第二句就忘词了,其余同学哄堂大笑……

案例2:教师拿出了一件无音高小乐器,众多学生举手,教师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其余不少学生发出“切”的声音,也有不少学生有“气馁”状……

案例3: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刚开始播放音乐,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已有答案……

上面的三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随处可见。片段一是没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学生们没有看到学生的勇敢与努力,只关注到了失败;片段二是因为教学中没有相应的程序要求;片段三是没有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而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从良好的沟通开始。

《做有温度的教育》作者方华:“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是教育教学开展的良好基础。

(2)跟学生一起制定规则。

下面的课堂现象几乎是我们每一节课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关于遵守时间的问题:迟到、请假、中途上厕所怎么办?

关于学具准备的问题:准备学具(如竖笛)和没准备怎么处理?

关于学习常规的问题:如何举手?如何倾听同伴?课堂上音量如何控制?

关于奖惩机制的问题:进步了、敢说了、敢演了、优秀了怎么评价?捣乱了、不参与了怎么解决?

有序的课堂开展一定是基于有形或无形的众多规则的支撑,规则是营造优质学习环境的保障。如聆听音乐的规则。“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聆听音乐的规则对聆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听”真正成为“聆听”,见图1。

图1 聆听规则

再如:发言的程序与类别。不但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发言,还能借助“发言”让学生变得善于聆听与思考,促进信息处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升,见图2。

图2 发言的程序与类别

还如:音量分级的训练养成,则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下迅速掌控自己的音量,更好地营造声音环境,便于沉浸学习,见图3。

图3 音量规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顺利进行教学,减少课堂行为问题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规则的制定一定要明确、合理、可操作。

(3)使劲夸你的学生。

在鼓励中长大的学生,一定是自信而阳光的。善意的赞美是学生明确方向的灯塔,奋发向上的动力,勇于探索的源泉。

案例:关于聆听音乐的表扬:

A.你真棒!B.你听得真认真!C.你听出了主奏乐器和乐曲速度,了不起!

以上皆为表扬,对学生都有鼓励作用,相对A笼统性的表扬与B指向“认真”的表扬,C就更有指向性了。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 教授做了一个知名实验,他对一群孩子进行四轮拼图实验并进行相应的评价,一组夸聪明,一组夸努力,四轮实验下来,夸聪明的一组成功率降低了20%,夸努力的一组成功率则提高了20%。可见,表扬也是有规则和技巧的,见图4。

图4 夸奖规则

所谓温度,不只是对学生态度上的温暖,更是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关心与帮助——给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引领,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上的培育,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熏陶。

3.2 教学的广度:开拓丰富的学习方式

图5 音乐核心素养

学生上了六年音乐课,除了会唱一些歌曲和演奏几首乐曲(部分学校的学生)外,他们在音乐核心素养(见图5)上,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是因为众多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定位理解不到位,认为音乐教学就是歌唱、器乐和欣赏教学。笔者认为,歌唱、器乐和欣赏是音乐教学育人的重要途径,不是目标,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定位在把歌唱好,把曲子演奏好这一层面,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感知学习音乐,通过音乐育人。

(1)歌唱评价单。

案例: 我们在公开课中时常听到教师们这样结束课堂:同学们,回家之后把你们今天学会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

这原本是一个关于“巩固与运用” 的创造性的设计,但往往止于课堂,我们何不将其做到位呢?

完成的歌唱评价单可以贴在音乐教室,也可以装订成册供孩子们浏览阅读。学生完成这一简单学习的活动,不但对歌曲进行了巩固与运用,同时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增强自信、提升兴趣等方面也有所收获,小小评价单就是儿童成长的点点足迹,见表1。

表1 歌唱评价单

(2)学习单。

因为课时的有限,课中很难在某一知识点上给予学生太多探究的时间,学习单的设计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案例:在感知轮唱的二年级歌曲《两只老虎》教学中,笔者通过不同色彩的歌词卡的移位(见图6),让学生两两合作感知轮唱的方式,并在展示分享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轮唱的概念和方法,课后的学习单如下(见图7)。

图6 不同色彩歌词卡

图7 课后学习单

图8是学生用三种颜色的字来表示不同的轮唱方案(专业上称之为三部轮唱),这就是对音乐很好的探究。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单丰富了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音乐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

图8 三部轮唱方案

(3)主题式学习。

在人音版的《音乐》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关于京剧的曲目有10首,分布在不同的年级,周期长内容少,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对京剧有实质性的认识。主题式学习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京剧,见图9。

图9 主题式学习

(4)项目式学习,见图10。

图10 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建立非常有帮助,但这个项目却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能独立能完成的,需要学校的统一部署,多学科的整合。

教学的广度不是“不务正业”,不是脱离学科本位,而是为了更好地将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素养接轨,与学生的发展接轨,与学生的未来接轨。

3.3 教学的深度: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

这里提及的音乐学习规律,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音乐学习,让音乐学习真正发生,而不是被动接受。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亲身参与中发现音乐的本质内涵,从“学会”到“会学”,才更有利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建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要注意以下几点。

(1)“越俎代庖”不可取。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关于四分休止符的认识,不少教师是这样教的。

师:同学们,这里的“0”表示空一拍,这一拍不发出声音,我们在读节奏的时候读成“空”,它的名称叫“四分休止符”。

随后实践……

教师带着学生认识了四分休止符,并且通过实践感知,并没有做错。但这种方式学四分休止符,学生“知”的过程来源于教师,“行”是“知”的验证,在亲身感知中理解四分休止符内涵的学习过程被教师取代。如果用下列方式学习四分休止符就不一样了。

师:同学们,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鼓声匀速地往前踏步走(生听鼓声踏步走),你们听得非常仔细,步伐一致。大家继续往前走,现在每走一步嘴巴唱出“du”音。

师:老师把你们刚才的步伐用“X”,歌声用“du”来表示,是这样。我们再来踏步走。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师:现在老师把其中的几个“du”擦掉画个圈,我们的脚步不停,只是嘴巴在那一拍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du du du ○ du du ○ du du du ○ du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这种在体验中感知四分休止符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感知总结出对四分休止符的理解,就是对音乐学习规律最好的遵循。

(2)“纸上谈兵”终觉浅。

案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们经常这样问。

师:刚才这一段音乐,你听出了哪些乐器?

生1:铃铛

生2:二胡

生3:小号

……

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并不是思维的活跃,而是胡乱猜测的体现。上述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学生对音乐的正确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要想让学生有准确的音乐认知,必先有丰富而深刻的音乐体验与积累,切勿“纸上谈兵”。

(3)“授之以鱼”难致远。

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来说,音乐课是借助音乐培养完整而健全的人,它不应该是技能为首的声乐课、器乐课、舞蹈课……脱离音乐感知的、被动接受的音乐技能,水平再高也不可取。音乐教师应该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4 “三度融合”的达成目标

教育一定蕴含“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思想上没有全局观,教学行为必定有“盲人摸象”的弊端。从小格局来讲,唱歌、演奏乐器是培养人的“工具”;从稍大的格局来讲,音乐课乃至整个学校教育都是培养人的“工具”,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发展,是育“全人”。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让学生做“提线木偶”。教师创建富有温度、广度、深度的音乐课堂,可以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优质的学习环境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效度;在丰富的学习方式中,学会了思考、探究、运用,甚至是创造;在科学的学习规律中,距离音乐的本质更为接近,让“学会”变成“会学”。

未来已来,“三度融合”音乐课堂为学生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猜你喜欢

休止符素养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趣味与思维相融
——“玩:四分休止符”教学设计
音止意不止,声断情不断
音止意不止 声断情不断
音乐
音乐
画说乐理(二)